琅琊榜中为什么太皇太后和静妃一眼就看出了梅长苏是林殊?(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0 06: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真看这剧的人就会知道,并没有一眼就看出的意思,林殊面目全非,重返金陵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往日音容的人了,若不是不经意间露出了破绽,梅长苏的身份,又哪有这么容易被识别出来呢?

  先来说说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从小最疼林殊,心心念念的也只有这个早夭的曾外孙子了。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虽说太皇太后已经老年痴呆了,而梅长苏回到金陵与太皇太后也只是见了短短的一面,但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的接触,太皇太后也会认出这个她最疼爱的孙子的,又或者,太皇太后只是下意识的把名字跟林殊名字谐音的人混淆了,太过于思念,太过于难以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林殊冤丧梅岭,太皇太后见到他的最后一面,应该是出征前吧,于是潜意识里,小殊还是活着的,还活在出征前。

  再来说说,全剧中最睿智的一个女人,静妃:

  静妃,人如其名,很安静的一个人,看事情,做事情非常通透,是那种所谓看透不说透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成了靖王夺嫡路上的极大助力。 而她,也并不是一眼就认出梅长苏的,主要是因为以下一些事,让她对梅长苏身份的一步步加深的。

  (1)、梅长苏执掌江左盟这么久,声名威望盛极一时,却选择入京,不仅舍弃太子和誉王两条近路,反而扶持靖王,他与靖王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助靖王呢,而且,在夏江誉王等人的陷害下,都没有对靖王失去信任,依然锲而不舍的扶持他,这一点值得怀疑。

  (2)、救出庭生,对霓凰郡主的事情过于关心,一开始就介入到庭生和霓凰的事情里,在这里,对于庭生的身份和救出庭生这些事,以及霓凰郡主后面在宫中遇险后,一切化险为夷的事,想必靖王事后是有对静妃提及的,一个外人,同时对霓凰和庭生都过于关注,不太正常。

  (3)、靖王送入宫中的那本游记,翔地记里面有着避讳昔日晋阳长公主闺名的字,知道晋阳长公主闺名的人并不多,就连靖王都不知道,何况外人。那么问题来,什么人会特地去避讳某个已故先人的名讳呢?这个人必然是与长公主非常亲近亲密的人。另外,静妃跟靖王提过,看书中的批注,应该是个霁月清风的疏阔男儿,可为何是个阴诡的谋士,还是个病秧子,这里面的反差让人不解。

  (4)、梅长苏年龄与靖王相仿,而且,姓梅,当年救下自己的赤焰军主帅林燮也曾化名梅石楠,也是姓梅,又或者,是指梅岭。一开始,梅长苏化名苏哲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有了化名的先例,很难保证梅长苏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是个假名字。再来,卫峥化名隐身于药王谷,被抓以后,梅长苏表面上看是为了靖王出手救他,事实上却是要把自己搭进去才能让靖王全身而退,若说是单纯为靖王的谋士,他不至于如此。

  (5)、当年的梅岭一战惨烈情况,静妃肯定是知道的,如果林殊活着,必然也是九死一生,身体状况不好是可以理解的,早年的时候,静妃也喜欢游历山河,想必也是知道梅岭上有什么的,根据书中反映的梅长苏的性格反差和靖王那里所知道的梅长苏的身体情况,不能不让人怀疑梅长苏也曾经是个疏阔男儿,也是遭遇了什么变故才导致的身体变差。而这个,只有见到梅长苏把过脉才能得到验证,于是才有了后面在九安山,静妃迫不及待的想见到苏先生并且为他把脉的事。

  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例如:静妃是学医之人,连太医院都没听过的火寒毒她都能医治,说明她知道的医理比普通的大夫要多的,火寒毒为天下奇毒之首,乌金丸在火寒毒面前什么都不是,火寒毒产生于焦肉和雪疥虫之间,而雪疥虫来自于梅岭,梅岭一战焦尸遍野……再例如,梅长苏和琅琊阁的关系,当年梅石楠与琅琊阁的关系,静妃知道与否也很重要……
  所以,静妃对林殊,不是一眼认出的,不是偶然发现的,是必然的结果。
  58评论
  八卦气象台娱乐问答达人
  03-13 09:35
  102赞 踩
  《琅琊榜》中,梅长苏的身份一直饱受怀疑,包括皇上、靖王、誉王、谢玉、夏江、夏冬等等,这些人觉得梅长办的身份有些不合常情,却又找不到能够证明他们这些推断的证据,所以永远也只停留在怀疑的阶段。但剧中三个人物,太皇太后、静妃娘娘,霓凰郡主却一眼就认出了梅长苏就是林殊。
  先说太皇太后,剧中出场仅一次的人物。太皇太后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看人都看不清楚,却在拉着梅长苏手时,不停的念着“小殊,小殊”,还拿出林殊最爱吃的点心给他吃。那一刻,梅长苏心中思绪万千,情不自禁的拉住了霓凰郡主的手,眼泪差点掉下来。
  梅岭一案已经过去十年,皇上对太皇太后应该是有所隐瞒,所以太皇太后并不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她念念不忘的最聪明乖巧的林殊和皇长子萧景祁不见了踪影。身居深宫的太皇太后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只是越年老,心中林殊一家的想念之情就越深。当梅长苏介绍“在下苏哲”时,听到一个“苏”的太皇太后,不禁想起了林殊,加上年岁大头脑不是太清醒,所以就叫出了“小殊,小殊”,这个“小殊”,我们可以理解为“小殊”亦或是“小殊”。即使太皇太后当时没有认出林殊,叫“小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皇上当年冷血无情的一种抗议。
  后来,梅长苏和蒙挚谈起这件事,梅长苏那句:“可她看着我叫我‘小殊’的时候,目光那么温暖,我可以确定她不是叫错了名字”,间接的说明了太皇太后是认出了苏哲就是林殊。原著里,梅长苏回金陵,太皇太后是知道的。
  再来说静妃
  当靖王对静妃表明心思要参与夺嫡之争时,说起了能够相助自己夺嫡的梅长苏。当时静妃的心里就起了怀疑,夺嫡之争弄不好是会有杀头之罪,谁会为了靖王的前途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但静妃心思缜密,怀疑只是藏在心里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她心中已经有一点底,那就是这位苏先生,必定是位故人。


  真正让静妃认定林殊身份的,则是那本《翔地记》。书中有一个地名,与林殊母亲的小名是一样的,梅长苏在批注时,为显对家母的尊重,刻意将家母小名的字减少了一笔。比梅长苏年幼几岁的靖王虽然知道这本书有异,但不知个中原由的他怎么也看不明白。但书拿到静妃手上,在林府生活了多年的静妃一下就了然于心,基本确定了林殊的身份。
  后来,梅长苏随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宫,静妃终于能够见到梅长苏了。一见面,静妃就迫不及待想看梅长苏手上的印记,无果后,又要求给梅长苏把脉,把完脉后当着靖王的面都没忍住,抽泣起来。把一旁的靖王看得不愣一愣,在靖王的印象中,母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失态过。医女出身的静妃,把脉后确定了林殊的身份。但深知靖王脾气的人和梅长苏目的的静妃,知道现在还不是梅长殊身份公开的时候,又联手梅长苏一起隐瞒靖王。


  霓凰郡主对林殊太熟悉了,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她不断用过往与林殊在一起的经历,来试探梅长苏,多次下来,心中已经有七八分把握。直到她临去云南前,梅长苏在长亭向她表了身份。那一幕,看得人眼泪根本收不住。
  写了这么多,又想重看一遍《琅琊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