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时代系列电影?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0 06: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听说小时代这个名字,还是两年前的一天,一个女生对我说,她和她的闺蜜下午先去吃了肯德基,再一起去看了小时代....

  跟风看了小时代的前三部了,也听到很多人对它的骂声,我想来写写关于它的一个影评。


  观众看电影大部分看的都只是剧情,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电影,它的镜头运用、剪辑思想、人物台词、景别、拍摄角度、打光方式、色彩、人物位置、场面调度、画面密度等等这些的电影元素在影片中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导演在创作时对每一个元素都会精心考虑和设计,以确这些元素有着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等等效果,上述等元素的结合就可形成影片的艺术风格,也是导演的创作风格,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从而带来不一样的观众体验,但正如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每个人都都能看出影片的每个元素的设计意义并作出跟导演同样的理解。

  《小时代》里的这些电影元素,逐个分析太纷繁复杂,选一个最重要的镜头运用简单分析下。

  电影一开场就用了逆光和升格拍摄四个高中女生的毕业表演,营造一种青春定格在回忆里的画面感,这个结尾般的开场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

  用文本描述场景,用场景构建景观。

  前三部的小时代看过来的个人感觉,书面叙事大于电影叙事的 《小时代》更像是一部电视散文。在一部标准时长的电影长片中,导演使用着极为简单的镜头语言: 用正反打处理人物对话,用俯、仰拍展现角色的不同地位,用逆光勾勒角色的青春俊美形象,用分格和以人物为中心的摇镜头代表多角度多视点特写。影片对旁白的过分依赖,使得推进故事发展的陷入文本语言而不是镜头语言的窠臼,以此可以看出作为跨界的新人导演郭敬明和真正电影导演大师还存在蛮大的水平差距。

  然而,有意思的是,正是简单粗糙的电影语言在刻意营造一种精致的画面: 所有的镜头都不必服务于叙事,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展示场景和场景中的人 (物),为将每一个场景美化到极致,叙事退居其次。又恰恰是技术上的粗糙充分展现了 《小时代》所追求的美学趣味— —在粗糙的技术和精致的美学的反转中,把有瑕疵的日常生活呈现为完美的景观。

  但从创作风格和国产电影类型开拓来看,小时代无疑又是很成功的,类比国产的其它若干青春片,我们几乎从影片里看不出什么导演的创作风格,透过银幕看不出导演是谁,而小时代的郭敬明风格则一眼能够辨认出来,这种风格和类型别树一帜,仅此一家。同样都是在做电影,郭敬明确实在努力地去制作国产电影的另外一种类型风格。

  相比它的艺术手法,小时代受到的抨击和批评中更多地是因为它传递的主题和价值观,在国产高票房电影中,我从未看到哪一部遭受跟小时代一样多的口诛笔伐,精英与大众共喷,主流与大V齐骂,怒斥小时代虚荣、拜金、炫富、空虚,是一部奶嘴电影,祸害青少年,教坏祖国下一代。

  小时代究竟传递了哪些价值观呢?这些价值观教坏了我们青少年吗?一个个地分析。

  首先,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名牌和高端生活方式,完全刨除生活任何粗糙面,从宫洺到顾里精致生活的极力刻画,无不彰显着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郭敬明塑造出天堂般的生活供人向往,但这种设计思想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可以用拜金和炫富来概括的。

  首先,小时代里并不是都是富人,顾里顾源宫洺是典型富二代,而林萧唐宛如则只能算中产阶级,南湘更算得上穷人,时代姐妹花在刚刚开始交友时就已经打破了阶级地位的差距,顾里顾源宫洺从没有因为财富地位而瞧不起南湘过,南湘和林萧对上层社会心有向往但是也并没有选择去傍哪个大款过,她们仍然是选择自食其力,所以,与其说各种飞舞的路易斯威登和普拉达是表现一种拜金和炫富,不如说这是拜物教在郭敬明创作思想上的体现,总的来说,小时代宣扬的不是拜金虚荣和炫富,而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多嘴一句,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红红火火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崩塌以来,国人经历了一段信仰幻灭的真空期以后,至现在也没有找到大一统的社会信仰,而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敢说主流,但绝对是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正在亲身践行的价值观。“小时代”这个命题本身确实有一定的现实寓意。中国社会确实从充满着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色彩的“大时代”转变成了个人主义的“小时代” 。更年长的人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挥霍了梦想,导致通往梦想的路径的坍塌,又没有及时地重建。伴随历史消解的撕裂感和疼痛感,是消费文化的迅速流行,一味地指责少数人的物质崇拜是不得要领的。

  小时代第二点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小时代里的长辈们没有一个是以正面角色出现的,顾里是她爸爸找小三生下的,南湘的母亲是一个吸毒者,顾源的母亲为了谋求更大的商业利益,包办儿子的婚姻,崇光与宫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父亲宫勋则是一个高傲冷漠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反面角色....小时代里,没有亲情,年轻人有着只有对长辈的猜忌和排斥还有厌恶。他们眼中的成人世界是如此肮脏邪恶,他们一方面反对成长,反对进入那个成人世界,又一方面希望自己成长起来有着能力去改变生活、去主宰他人,这种成长和反成长的二律背反也充斥在影片各个角落。小时代里看看待成人世界的视角是孩子们的视角,是青春期里孩子们的视角,对长辈们话语的叛逆,对上一代人思想的唾弃,对上一代生活方式的背离,无不符合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第三点,虽然没有亲情,但是小时代有着很多友情和爱情,从里面的人物关系来看, 由于推崇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 同时兼求情感的完美,这种双重需求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难以弥合,这种对物质和情感的双重苛求造成了双重焦虑,双重焦虑之下导致人际关系是如此脆弱,姐妹间争吵再和好再争吵是小时代四部的剧情主线,再附加上情侣间各种怀疑猜忌背叛,构成了被人称之为各种狗血黑暗的剧情。

  《小时代》里体现的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推崇,对长辈的信仰缺失,成长与反成长的二律背反,物质和情感的双重焦虑,其实就是中国年轻一代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心路写实,与其说郭敬明制作出一部《小时代》教坏了青少年,不如说是郭敬明精准把握了青少年们的心理特征制作出这一部契合青少年情感心理的文艺作品。简而言之,不是郭敬明创造了《小时代》,而是“小时代”缔造了郭敬明。



  在电影里,能看出政治、文化、社会、人生,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但电影根本还只是电影。艺术作品,只要面世,肯定就要承担人们众多的审视和批评,但艺术作品众多功能中,教育功能并不是每一个都必需的,在一个电影业兴盛繁荣的国家,电影作品在思想价值观上百花齐放是必然的,苛求每一部电影都去宣扬伟光正的教育思想是脱离现实的,也是会被市场抛弃的。


  我想起了中影出品,宁浩导演,黄渤徐铮主演的《无人区》,想起了去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国内也有不错票房的艺术电影《白日焰火》,这两部电影才是真的黑暗无边,黑的此时正在打字的我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形容,《小时代》与它们相比真是纯洁无比,在电影分级制尚未实行的今天,这两部一个劲描绘人性丑恶面的电影走上院线也会被青少年看到,但是为什么没人指责它们带坏孩子们呢?为什么主流舆论没有抨击这两部电影的价值观呢?

  我想,除了导演功力和艺术成就确实高出《小时代》很多以外,《无人区》和《白日焰火》和《小时代》风评天差地远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前二者讲得是成年人的黑暗故事,而《小时代》讲的是孩子们眼中的黑暗故事。

  《小时代》的市场目标受众主要以12-22岁之间女孩为主,而这两个年龄段的女孩们从来不是社会舆论的主流,她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社会话语权很小很小,掌握主流舆论话语权的是他们父辈那一代人。人民日报工作室里那些饱经风霜的四五十岁成功男人看了《小时代》后怒斥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然后人民日报发文发微博加以批判,众多成功人士知名大V赶紧跟进贬斥,掌握社会大多数的资源的人们怒骂着不屑着,但却改变不了千千万万的年轻女孩们带着闺蜜或男友进电影院为小时代一部部地贡献票房的现实。

  《小时代》遭到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人的鄙视和不屑是必然的,在欧美,《小时代》这种以年轻女性为主角而男性退为配角的电影被称作叫chick flick,chick是英语中对年轻女性的一种很轻浮的称呼,chick flick翻译过来就是小妞电影的意思,更过分的是,还有人把它翻译成小鸡电影....欧美早已经先我们一步表达他们对这种电影的不屑,毕竟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戛纳或者《电影手册》的总部,掌握资源和话语权也是四五十岁的男人们。


  就我个人而言,小时代的价值观最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于郭敬明并没有在小说里和电影中为深陷物质与感情双重焦虑的年轻一代指出突破困境的途径,高大的“围城”和冰冷的现实至一直困扰着主角们,就算到最后出现一点希望时候,又被一把大火将所有烧个干净.....



  女性主义批评


  把小时代放在宏大的中国女性电影批评中看待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1949 一 一 1976的中国电影中,尽管有众多女主角,但却是阶级对立取代了性别对立,女性在影片中并未独立于男性而存在,他们是作为同一个叙事对象存在的——即党和人民的儿女。简单的说,电影叙事中男性欲望语言和欲望目光的消失,女性不再是女性,人物形象的非性别化是这一时期电影的特点。

  1976年后至第五代导演之间的伤痕电影里,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和《牧马人》,叙事艺术中的女性形象仍是超负荷的、或日多元决定的。她们分别、或同时承担着历史控诉、历史清算 、历史的拯救与想象性的抚慰,不堪重负的忏悔,历史的蒙难者与祭品等多重编码女性再度成为经典编码与传统意义上的“空洞的能指”,其所指将参照并依据男人来界定。女性在影片里仍未呈现在男性欲望的视野中。简单地说,这一时期电影中的女性成了愚昧的牺牲、文明的献祭、历史苦痛的承担者。


  直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如《红高粱》,男性欲望的视野终于出现,并且因男性欲望的目光将女性指认为一个特定性别的存在。女性终于成为女性,部分得益于此,第五代的作品完成了与世界电影的对接,成功地闯入了世界影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女性导演有很多,但是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拍出的影片与男性导演的作品并无不同,在其影片中几乎看不出任何女性电影的特征,无论人物塑造,镜头运用等等的手法跟男性导演相比并无女性导演特色,例如最近的《万物生长》,女导演陈玉的影片里却充斥男性荷尔蒙的气息,中国的女性导演片中同样存在一个男性欲望的视角来审视女主角,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刻意还是无意,中国女性导演拍出的作品与男性导演并无二致。

  很多年来,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唯一作品是1987年女导演黄蜀芹的作品《 人·鬼·情 》,但近年来兴起的中国小妞电影有望加入进来,为中国女性电影添砖加瓦。

  国产第一部小妞电影是前几年的《非常完美》,继今日的《小时代》系列四部的出现,我认为国产小妞电影被小时代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小时代里,时代姐妹花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孩,而男主角却都是符号化的,就连郭敬明自己都说时代姐妹花在现实中很多女孩都像她们,但是简溪周崇光顾源在现实中的男生里找不到。

  小时代里的男性角色是符号化的,是按照女性欲望视角来塑造的,这个看过的人都明白,有意思的是,男性肉体同样出现女性的欲望视角里,在《小时代》第二部里,崇光多次裸着上身出境,林萧躲在门边偷看着宫洺拿毛巾擦拭着胸肌兴奋不已那个镜头就是一个鲜明体现。这在中国以前的电影是很难想象会出现的镜头,这个镜头里欲望视角的男女颠倒,有着很大的意义,中国的女性在电影里经过百年发展,终于能拥有自己的欲望视角了。

  如果有统计,全世界的电影里恐怕99.99999%都是女主角都是作为男性欲望视角里出现的,而小时代成功加入了那0.00001%男性作为女性欲望视角出现的女性电影。可让人哭笑不得是,郭敬明偏偏又是男导演,无怪乎韩寒09年接受采访说我和郭敬明不是一种人,我跟他男女有别。

  扯远了,简单来来说,个人观点,就是《小时代》的出现,是小妞电影的高峰,是中国女性电影为数不多的新成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