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念佛经有效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19-12-26 05: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有一点功德,但是非常少,只能算结善缘。二、闻思修的时候要远离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所以切勿中断。最多也只算结善缘。三种过失:1)耳根不专注的过失。闻法时耳根一定要专注法师所讲的法义。所以,听法时一定要专注法师到底在讲什么,2)心不专注的过失。听法时心一定要专注,每一句应该记在心里,铭刻于心。3)杂烦恼的过失。听受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别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贪心,经常起各种妄念分别,和别人胡言乱语,说些没有意义的话,听法时心不在焉,这些都叫做杂烦恼。我们听受佛法时,要把其他的琐事全部放下来,在这个时间里如理如实地听受佛法,若能如此,听法才有一定的功德.六种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1)傲慢:听法的过程中不要有傲慢心,摆出一副傲慢相。 2)没有信心: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师讲的那样,佛法依靠信心而获得。3)没有希求心:如果没有希求心、没有一点兴趣,不要说佛法,就连世间上的一件东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为对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宁愿越过火海刀山,寻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随随便便就能听闻佛法,大家务必要珍惜,因为这种缘分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4)外散:听受佛法时心不能往外散,因为凡夫人没有断掉自相续中散乱的种子,色声香味一出现,心马上就会往外面去,往往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所以听法时一定要专注。5)内收:有些人在听课时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这样听佛法能不能获得法益呢?6)厌倦:听法时应该要苦行,如果讲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求法时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1)持义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义,对词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这样讲:“背书有什么用啊,我把内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内容是依靠词句来表达的,如果没有词句的话,内容肯定讲得不清楚。我们这里有些人能把好几部论典背下来,他们在讲法的时候,原文的整体框架全部了然于胸,但如果没有背过的话,大概内容可以抓一块,但实际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须要依靠词句。2)持文不持义:对词句方面,比如辞藻学、音韵学、诗学特别欢喜,只能了解一些词句,不能通达它的意义,就像我们听歌词一样。3)上下错乱而持:本来佛经论典中的内容是不会上下错乱的,但我们把上面的内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内容加在上面来理解,就是上下错乱而持。4)没有领会而持:佛经中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了义、不了义等差别,如果没有通达其中的真正意义,就是没有领会而持。5)颠倒而持:比如,佛法本来是断除烦恼的根本,但你反而执著它是世间快乐的因,这就是颠倒而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2-26 05: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您认不认识,理不理解,只要您念的时候,做到一心不散,一心不乱,一心不染,都是有用的。这样就真正做到了‘禅’‘密’‘净’, 佛教的法门众多,但最终都归一心。要想六根清就需清自心,自心清澈,外自无染,人心如湖面,杂念如风,风吹湖面,怎么照得清天上的月亮···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谬论之处 多多指教 谢谢!祝您吉祥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12-26 05: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看经文,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你是想用佛经做什么事情,比如超度,就算你念的完全正确,但你心里不信,还是没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