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高僧的传说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8-5-25 1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说的应该是近代的印光大师.他的确是您说的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5-25 1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印光法师.  补充下法师的一些介绍:  清末民国之际,中国遭受内乱外侮,众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印光大师应劫而来,力挽狂澜,重振净宗,引导无量众生往生净土。丰功伟绩,昭若日月。如周孟由居士言:“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徽。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弘一上人称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大师在世,绝弃名利,决不许人为自己作传作谱,唯愿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吾辈末凡,难抑对大师崇敬之情,今编年谱,不仅为了景仰大师,更为了遵循大师的教导,沿着大师这个伟大的向西木标,归命阿弥陀佛,生信、发愿、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861年,1岁,清咸丰11年,阴历辛酉年12月12日晨时出生于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父秉纲,年高德劭,母张氏,慈和淑慎。(《印光大师言行录》)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开眼,未止哭声,几乎失明(见《文钞续编》卷上19页民国二十三年复觉明居士书)。兄弟三人,师最小。二兄皆无子,其门遂绝。(《文钞续编》上80页)  1862年,2岁  1863年,3岁  1864年,4岁  1865年,5岁  1866年,6岁  1867年,7岁  1868年,8岁  1869年,9岁  1870年,10岁  1871年,11岁  1872年,12岁  1873年,13岁  1874年,14岁  1875年,15岁  1876年,16岁,自14、15岁后病困数年(《嘉言录题词并序》)。自十余岁,厌厌多病,知韩(韩愈)欧(欧阳修)辟佛之说不足为法,想出家修行,未得到机会。(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877岁,17岁  1878年,18岁  1879年,19岁  1880年,20岁,弱冠  1881年,21岁,光绪7年辛巳岁春,弱冠次年,到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夏,承剃度师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参学,道经湖北竹溪莲花寺,为常住留任照客,于晒经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文钞三编》印光大师行业记)。大师自述出家因缘说:  “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遂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令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遂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遂偸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不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元洋钱、时陕西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至湖北莲花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住、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882年,22岁,光绪8年壬午岁,到陕西兴安双溪寺受戒,因擅长书法,戒期中缮写事务都由师承担。师生6个月就患眼病,几乎失明。后虽痊愈,但视力已受损,稍发红,就不能视物。受戒期间由于写字多,眼病转重,为了不耽误工作,闲时专念佛号,夜里大众睡后,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写字时也心不离佛,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戒期圆满,书写任务完成,目赤也痊愈了。(《印光大师言行录》双溪受戒)  1883年,23岁,受戒后,回终南山,潜居念佛。  1884年,24岁,居终南山念佛。  1885年,25岁。大师住南五台大顶,亲侍观音大士香火,一日下山,到刘村西寺中,见有数碑,发现元朝所立的南五台观音示迹记碑。(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七十页“与高鹤年书”)  1886年,26岁,光绪12年丙戌岁春,受至交委托,调教一非常顽皮的幼僧。八月十五日辞别师父,离开南五台到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参学(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十月进念佛堂。  1887年,27岁,正月告暂假朝五台山(文钞三编卷三大师复陈柏达书一说是光绪12年),解证入。先在北京琉璃厂遍求清凉山志,只得一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余日。仍回资福寺,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任藏主,遂得阅读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读大乘经典。(印光大师行业记)  1888年,28岁  1889年,29岁  1890年,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冬天,行脚白山黑水(今东北地区)之间。(印光大师言行录)  1891年,31岁,光绪17年辛卯,由东北返回北京,住圆广寺(印光大师言行录)。师之剃度师父道纯和尚圆寂。  1892年,32岁,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师敬奉一函,仰彼亲身送去。(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与以摩尼宝珠则不受。乞丐为骗钱,肯念佛,也种莫大的善根。大师自述:  “光绪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门外圆广寺住。一日,与一僧在西直外,向圆广寺走。一十五六岁乞儿,不见有饥饿相,跟著要钱。光云念一句佛,与汝一钱,不念。光云念十句佛,与汝十钱,还不念。光将钱袋取出来令看,约有四百多钱,为彼说,汝念一句,与汝一钱, 尽管念,我尽此一袋钱给完为止,还不念。遂哭起来,因丢一文钱而去。此乞儿太无善根,为骗钱,也不肯念。乞儿果发善心念,则得大利益。即为骗钱念佛,也种大善根。”(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1893年,33岁,光绪19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缺人帮助,众以师做事精慎,推荐师去,查印刷事务。化闻和尚见师道行超卓,南归时,请师同行,安单于法雨寺藏经楼。自此曾两度闭关,影不出山二十余年。(印光大师言行录及大师行业记)  1894年,34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5年,35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6年,36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7年,37岁,光绪23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宝珠殿侧闭关(印光大师行业记)  1898年,38岁,闭关。撰《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阐述净土法门的性质、源流和对众生的利益。(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一页)。与高鹤年居士初次见面并开示净宗信愿行修持法。(《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899年,39岁,闭关  1900年,40岁,融明法师为师护关三年,师致书劝修净土,并言又欲闭关。(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与融明大师书”)  1901年,41岁,闭关。春,高鹤年居士在金山寺,大师去信嘱高到普陀一谈,高居士随后到普陀,大师留谈五昼夜,开示净宗诸家法要。高居士感到大师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门风高峻,学者望崖而退。(《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续编113页复念西大师书(民23年)大师自述:“光生即病目,40多岁即不能常看经,故未阅全藏。至民七以来,终日忙于复信,直是无暇阅经。”  1902年,42岁,闭关  1903年,43岁,两期6年闭关结束,了余师和真达师等特创慧莲蓬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不久,仍迎归法雨寺。  1904年,44岁,清光绪30年,因谛闲法师为温州头陀寺请藏,请师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大师自述:“光绪三十年谛公请藏经,令光随去料理,经已印完,尚须几日方行,因至琉璃厂各书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按:拣魔辨异录)通请来,以一部送谛公,冀彼流通。一部自存” ,大师评价说:“其文,凡读书人阅之,都增长莫大学识。而于参禅之人更为有益。”(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  1905年,45岁,光绪三十一年往南京杨公馆,知东洋弘教书院印藏经,祈仁山先生将光之一部拣魔辨异录寄东洋。(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  1906年,46岁,光绪32年,高鹤年视察徐淮海水灾,师约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训和周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扰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07年,47岁  1908年,48岁,戊申,作《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增广文钞卷三《重刻安士全书序二》中说:“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缘不具,事竟未行。”  1909年,49岁,宣统元年,元年至三年,大师常致书高鹤年居士,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10年,50岁,宣统2年。  1911年,51岁,宣统3年,上海出佛学丛报,高鹤年多次寄给师。师用云水僧释常惭名寄信请编辑秉公立论,不令美玉生瑕。师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来往,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在山日久,有以笔墨师见托者,绝不用印光名字。有必须署名的文字,也随便写二字。住法雨20年来,绝无人客过访及信札往来诸纷扰。(《文钞三编》卷四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参见《增广文钞》卷一与佛学报馆书。  1912年,52岁,民国纪元,秋天,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包括《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乱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第九期、第十期,民国三年出版),不敢用印光名,以常自称常惭愧僧,故署名常惭。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读后,开始打听师。  1913年,53岁,民国2年,《与谢融脱居士书》言“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增广文钞卷二书二廿三页)。撰《与高鹤年居士书》八封,其中书一说”去秋蒙各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  1914年,54岁,民国3年。大师言:”民国三年狄楚青来普陀,光劝伊流通此书(按:拣魔辨异录)。云当向谛公处请其书。伊云我有。问从何而得,云在北京烂货摊买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留二部,馀送有缘。遂息心按文义校正。“佛学丛报主编邀大师作论,大师言:《便蒙钞》为道光末年,红螺山慕莲法师所著,《净土决疑论》特借慕莲法师口气发起,于题下标: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云水僧常惭钞寄。寄给给周孟由时,标云:借红螺慕莲法师口气,及徐蔚如排印,两种标语,全删去。(增广文钞卷二书二三三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九“)另作论有《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文钞三编卷一四四页)  1915年,55岁,民国四年,高鹤年居士在终南山文殊台,想造茅蓬,准备请大师回陕西。  1916年,56岁,民国5年,徐蔚如打听到师,欲通函,托友问,师不许。(《续编》卷上52页,复姚维一居士书)。自言:在普陀,由光绪19年至民国5年,20余年颇安乐。经年无一人来会,无一信来投。(续编上111页)  1917年,57岁,民国6年,王幼农以师一信印数千,徐蔚如居士得师与其友三封书信,印行5000本送人,题曰《印光法师信稿》。师曰:自此以后,函件日多,甚至一个月有100多封。拆、写、封、贴,通归自办。(续编上111页)又开始刻排各书,以期利人。三月末,徐蔚如上普陀山,拜谒大师。作《与徐福贤女士书》开示净土法门信愿行宗旨。高鹤年居士因京津水灾事到普陀,见师言决不准信众归依自己,高再三顶礼劝师,如有真正发心请求者,务必说方便归依,普度众生,如违常住规模,当向法雨寺方丈请求通过,师始含笑点头答应。(《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18年,58岁,民国7年戊午春,徐蔚如将历年搜集所得师文22篇,印于北京,书名《印光法师文钞》。旋陪母到普陀拜访师,获稿颇多,并求归依,师令归依谛闲法师。周孟由来山拜谒,并祈归依,拿走数篇废稿,寄给徐蔚如。倡印《安士全书》。将《拣魔辨异录》刻板于扬州藏经院,印三百部送人(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七月二十六日,下山往扬州,想到扬州刻经院刻印经书。因初次出山,人地生疏,请高鹤年居士陪同。到上海,找到一个最冷落的小庙--天台中方广下院住宿。由高居士介绍,与荻楚青、程雪楼、王一亭、陈子修、邓心安诸居士见面,广说净土、因果等事。(《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十月十五日,与高鹤年书劝高不必去鸡足山,惜有限之精神,办末后之事业。  1919年,59岁,民国8年己未秋,徐居士又将搜集到的师文38篇,印为续编。(增广文钞卷四附录徐蔚如跋)。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师观察时机,理难再却,故为各赐法名。此为师许人皈依之始。(印光大师行业记)。因刻安土全书等,自普陀到扬州,张瑞曾居士出资印《法华入疏》,大师校对并作序(增广文钞卷三《法华入疏序》)。作《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增广文钞卷三序七页)。《复高鹤年居士书》中,大师述怀:  “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还有 写不下了参考资料:http://www.bfnn.org/yinkuang/gb/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