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企业危机以及三种错误的解决方式(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1 1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在现代商战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一旦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要不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危机公关公司、网络公关等等。尤其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点技术失误、服务缺位或者公关应对不当,都可能成为被媒体进行反面炒作的对象。与危机同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学会巧妙地借助新闻平台是现代企业不得不做的日常功课。
  从字面上看,"危机"中既包含"危"--危险和危难,也包含"机"--时机和商机,危机的危险性和机遇性是同在的。中国古代大哲人老子有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地阐明了危机本质的双重性。危机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危机的机遇性在于:首先,危机可以暴露企业的弊端,使企业能够对症下药,为进一步发展清除障碍;其次,企业在危机中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可以比在常态下更为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的一次机遇。危机的危险性是固有的,而危机的机遇性必须基于企业成功的危机处理。
  与危机共舞
  企业的生命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高低起伏有兴衰成败,许多曾红极一时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相继出现危机,由于缺乏得体的应对措施,在商战中纷纷落马。事实上,每个企业都有弱点,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转变成危机。中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偶发危机存在的可能性与可变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危机发生难以预测的无奈。
  危机在没有成为危机之前叫做风险。一般说来,没有哪家企业在投入大笔资金之前没有进行过风险分析。但即使有了风险分析,危机仍然可能会发生。打个比方,一个大型生产企业,年产数百万台产品,如果按合格率99%来算,那还有数万台不合格产品流入市面;如果通过退换或维修解决了90%以上的问题,那么还有10%的产品可能成为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残次产品,也就是说有几千台机器将成为真正的定时炸弹,极可能危及个人与国家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也极大可能将企业多年来努力营造的公众形象毁于一旦。
  企业的危机包括以下八种类型:
  一、企业快速成长的危机;
  二、因缺乏沟通所造成的企业文化危机;
  三、成功企业的成功危机;
  四、媒体突然发难下的企业品牌危机;
  五、企业家盛名之下的政治危机;
  六、企业的制度危机;
  七、企业现金枯竭后的财务危机;
  八、企业CE0的性格与素质所造成的管理危机。
  这八种类型的危机,一旦出现而企业又处理不当,那么发生危机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损失甚至破产。
  下面是一些企业面对危机时的几种错误做法:
  1.实行"鸵鸟政策",任由危机扩大
  一些企业在面临突发的负面炒作时,立即恐慌了,自上至下见到媒体记者就躲避,有的领导明明在家里,当记者找上门时,他却自称是办事员,不是领导,或是借机溜走不与记者面谈,有的恨不得能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堆里去逃避现实。这种面对媒体的"鸵鸟政策",往往让自己更加陷入被动之中,有的还因此给了媒体更多的炒作题材。其实企业领导出面主动和媒体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联络与沟通,不仅可以杜绝流言蜚语的传播,而且可以掌握主动权,巧妙将新闻走向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许卫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和媒体打交道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赶紧说真话!另外企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为避免被断章取义,要注意回答问题不要过长,不要回答没有问到的问题,尽量避免一些口头语的出现,不要说无可奉告,要让媒体感觉自己对危机的处理是积极、主动和务实的。"
  2.一味地自我辩护,给人感觉不够诚恳
  面对危机时,一些企业和个人只是急着一味地自我辩护,甚至抓住其中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大做文章。其实,对于受众来说,他们面对有可能已经威胁到他们生活的"事故"时,不可能会静下心来听你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辩解,他们最渴望知道的是事实的真相以及企业的处理态度和解决办法。
  主动表示出想要解决问题的态度。
  3.视媒体为敌人,无端增添对立面
  许多企业在面对负面新闻炒作时,常常会恼羞成怒,将对其进行了批评报道的媒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或是跑到媒体单位里去大吵大闹,或是四处找关系对进行报道的媒体施压,或是强硬地扬言要与媒体打官司,有的甚至还设法弄到做批评报道记者的通讯方式,不断打电话骚扰甚至威胁记者,最过分的是有的被批评了的单位放出风声来,说愿出几万十几万元要买记者的人头。这样不仅与媒体关系弄得特别僵,同时也让更多的媒体对该企业产生了恶劣印象。对于媒体,除非你有充足的证据证实媒体所做的批评报道完全失实,否则最好不要选择强硬的态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企业而言,一个需要牢记的原则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面对媒体的批评报道,只要企业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表现出诚意,主动消除误解,媒体基本上都会主动帮助企业摆脱新闻炒作危机。如果与媒体的关系一直僵化下去,那么企业就会被媒体咬住不放。
  文章来源:http://www.tt8wz.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