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2-16 02: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16 02: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价格,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要想生产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甚至可以说极少有可能现实价格正好等于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张三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张三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李四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张三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李四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张三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如果张三和李四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1]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水平称作效用。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一种主观意识。而价格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即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这明显与我们初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首先,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长期自然价格理论  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供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隐藏在供求关系之后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是这个形状、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别的形状、在别的位置?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在这个点相交?作为一个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人,要解释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效用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上着手,必须找到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交易都是自愿的,每个人都想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强迫其他人进行交易,无论交易的双方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愿意吃亏。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只能进行等价交易,即交易双方都存在着某种相等的客观要素。那么这一客观要素是什么呢?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价格决定理论,叫做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它是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自由的进出市场来讨论价格的决定情况的。我们假设每一企业都得到了生产一种商品的同样技术,并进入了购买生产投入的同一市场。因此,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潜在企业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它们所确定的产量都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以求得最大利润。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的市场的决定取决于现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可以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所面临的激励。如果有新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这种进入将扩大企业的数量,那么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并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相反,如果市场上的企业出现亏损,那么一些原有的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他们的退出将减少企业的数量,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并使价格上升利润增加。这种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的最终结果,将会使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必定得到零经济利润(但是要注意,零经济利润不是零会计利润)。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利润写为: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产量,这一公式表明,当且仅当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那种商品的平均总成本,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正的,就会鼓励新企业的进入;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负的,这就会鼓励原有的企业退出,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进入与退出的过程才结束,这就是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又叫做生产成本理论。它表明,在长期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应该是与其生产成本一致的。[2]  (三)如何解释生产成本与价格的偏离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偏离其生产成本。例如,整个80年代,在美国《商业周刊》的售价却始终没有改变,而生产成本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不是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保持不变。一项研究发现,典型的美国企业一般一年改变一次自己的产品价格,当然《商业周刊》改变价格的周期更长。科斯认为商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发生成本,曼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是有菜单成本的,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的成本、为新价格作成本的广告、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甚至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怨言的成本等。正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使得价格偏离其生产成本。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都是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决定价格的就是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就是隐藏于供求关系中背后的决定价格的客观要素,也是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双方要求商品等价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