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统局辟谣:几千万光棍子虚乌有,我国男女比例并不失调(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21-1-11 0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关于剩男剩女或性别比问题的新闻,总是能够强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这些貌似充满社会问题意识的新闻报道,除了引起部分公众无谓的婚姻恐慌和心理恐慌 的社会情绪之外,似乎并没有对此问题的解决产生多大裨益。相反,这些缺乏科学分析的结论,往往造成了社会和公众对性别比问题的一些误解。
  所谓光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没有妻子的成年人。在人口学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光棍数量统计,就是对那些已经进入法定结婚年龄且目前未婚的男性数 量的统计;从广义上所指的光棍数量,就是对进入法定结婚年龄后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数量差额。我国婚姻法规定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是22岁。那么,广义上的中 国“光棍”,应该是指22岁及以上中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数量差额,而不是中国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数量差额。两种统计口径的结果差异非 常明显。
  为了更精确起见,本文采用历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说明。2010年,中国总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395万。 其中,0~21岁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2343万,22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1053万。也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理论上 可能存在的光棍数量应是1000余万,而不是3000多万。从历史对比来看,近10年来,广义上的中国“光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或许有人会说,近1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从21岁及以下男性人口数量与女性人口数量的巨大差距,就可见一斑。对于出生性别比可能偏高的事实,笔者并 未否认,国家必须也正在采取措施予以纠偏。但同时更应看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瞒报和漏报,尤其是女性青少年人口的瞒报漏报,对性别比失衡起到了 遮蔽作用。因而,有必要对男女的性别比作出更科学的判断,以还原实际情况。比如,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岁人口数,男婴比女婴多出119 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该年龄段人口为20岁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达到法定结婚年 龄,需要进行人口申报和获得户籍才能领取结婚证,所以原来一直处于瞒报和漏报状态的女性人口,在全国人口普查时进行了集中补报。正因为我国人口实际状况的 复杂性,不能简单地以某一年的人口数据,就对性别比问题进行简单的推论,遑论那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引申和分析?
  国家计生委在《关于防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的意见》(1994)中指出:“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认为,80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统计数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瞒报、漏报出生女婴,在高出正常值的统计数字中大约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瞒报、漏报女婴引起的”。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对女婴的漏报、瞒报,至少使普查获得的1989年城镇与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分别提高了3.6和 4.2,实际上男女性别比最高也不会超过107.7,同期的全国农村最高也不会超过110.2。他们进而认为: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上升是“假性上升”,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是“真性”与“假性”影响大致持平。
  王立波用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证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人口数量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断减少,虽然不同年龄段减少的比例不同,但总体上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国大陆同一个年龄组在不同年龄节点上的人口规模,却会发现,这个数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
  目前程度的人口比例失衡并不影响婚配
  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问题直到90年代才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强烈担忧与极大关注,但人口性别失衡的问题并不是这一时期才出现 的。195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5~11岁年龄段的性别比平均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龄性别比为5岁的110.45,最高的分 年龄性别比为10岁的116.63,该年龄段男女自60年代初开始陆续进入婚龄期,目前这批人的最低年龄已为65岁,他们都平稳地度过其婚配期。
  这是因为,婚配调节只是社会发展中一系列调节机制中的一环,仅仅因为此环节的调节欠畅,不可能导致社会发展整体失调。婚配调节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受其相应婚配观念的变化,各种影响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进行自身的调节。
  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婚配时的性别比(简称婚配性别比),绝不是简单的队列时间推移关系;出生性别比相应于未来的婚配性 别比只是一个影响因素,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出生率与分年龄死亡率变动形成的年龄结构变动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还要远大于总体出生性别比对婚配性别比的影响。
  从人类社会中人口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在一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国家中,男性青壮年人口数量一般高于女性青壮年人口数量,即青壮年人口的性别比一般均高于 100,尤其是人口相对较多的国家均是如此。比如,英、法、美、俄、德、日、韩等国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从而导致我国广义上的“光棍”数量较大。但从 相对意义上来说,“光棍”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
  王立波引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字进行比较:以中国大陆平均结婚年龄27岁作为参照,将适婚年龄组限在20岁至34岁这个年龄段,通过汇总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后出生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还更低些,2010年婚龄期的性别比为四组中最低,只有102。而这个数据,与日本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国20岁至29岁的男性人口总数为1.1484亿人,同年龄段女性为1.1358亿人,两者只差126万人,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按照王立波的研究结果,不仅超高的出生性别比并不真实,而且西方国家用以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大量女婴被扼杀”的说法也并不符合实际。
  王立波这样解释从出生性别比到适婚期性别比的变化,她认为,中国具有男孩偏好的家长在生出女孩以后,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把女婴溺死或者抛弃,性别选择性流产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在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中的中国城乡,男孩偏好并没有把中国父母的基本伦理纲常毁灭。更多的人是把出生的女婴或者超生的男婴以各种方式隐藏起来,这些被隐藏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总会以各种方式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还将信将疑 这一辟谣 深信不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5: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给我说的媳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