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陆川为何触犯众怒?

[复制链接]
查看96 | 回复96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南京!》:陆川为何触犯众怒?
  
  《南京!南京!》公映之时,我正在安徽。正好在亲戚家的电视上看到电影首映日的一些报道,令人觉得大为奇怪的是,陆川的父亲陆天明竟然在镜头前泣不成声,反而吊起了胃口,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数番哽咽?这部题材在中国电影中并没有突破意义的电影,为什么要让陆家的这位长辈满含委屈?是“寄寓寒星荃不”察的孤苦伶仃?是上下求索跌跌撞撞的难言苦衷?
  
  《南京!南京!》公映后,在网上引来一片骂声。其实并不应该低估网友的目光敏锐,毕竟,现代的中国人不是电影所反映年代里那一群面目麻木的中国人了。如果陆天明现在面对网友们的一片指责,特别是加诸于陆川头上的“汉奸”的众口一词的大帽子,陆父亲该作什么样的痛哭流涕,才能媲美上首映日那一段视频中的眼泪鼻涕齐飞?
  
  陆川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观众依然执拗地表达着自己的对电影的反感。显然,要在陆川的良好愿望与观众的偏激观影态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显然是困难的。陆川可能也有满腹委屈,了解陆川的人,也挺身而出证明陆川曾经是一个愤青的前科,不可能在一部电影中眨眼之间就沦落到汉奸的代言人。但观众分明在电影中看到了影片妇人之仁地以一个侵略者的眼光,竭尽全力地证明屠杀富有理由,并且在最后一段中,为日本军国主义亡灵招魂。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所在?
  
  自然把陆川归类于汉奸的范畴,上面的困惑,我们就会迎刃而解,但实际上,陆川没有必要在一部电影中和盘托出自己的汉奸本质,那么,肯定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我想,这更多的应该在陆川本人的电影技术层面上查找原因。为他扣上一个汉奸的帽子,显然是一件很简单也很容易做的事,但这只会让陆川逆反地不服气。而现在的情况是,陆川光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把这种愿望变为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的诉求,这正反映了陆川在操控电影能力上的严重匮缺。
  
  《南京!南京!》的主题上,其实有着中国人一直存在的一种潜意识。在中国人拍摄的中日战争影片中,我们不知为什么,总念念不忘这样的主题,就是日本人也是受害者。为什么我们对灾难的控诉,竟然如此心虚?非要把施虐者也要拉到受害者的范畴里,我们才会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种现象。记得在《南京!南京!》之前,还有一部较有反响的由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一片,在这部影片里,身为第五代导演的吴子牛,也与陆川采取了一样的叙事策略,影片里的逃难者,是一个中日合壁的家庭,借此想表达日本人也是大屠杀的受害者。而《南京!南京!》则在这一点上走的更加斩钉截铁。影片索兴以一个日本人的眼光看待这一场大屠杀,电影里的人物心理历程,只有日本人,而没有中国人的。在影片的最后,日本人角川自杀了,完成了一个人物的性格转变过程,显示出电影的性格发展主线是完全放在日本人身上的,而中国人面对着灾难,从一开始就是麻木不仁,到最后依然如此,性格没有任何变化。现实中面对着这样的民族的灾难,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产生应激地反应,思考一下为什么到遭受到如此死亡的威胁?至少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失败了?为什么中国人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为什么我们无力保护自己的亲人?但是这一切,在影片里根本没有加入到人物的性格进展中去,影片的所有的人物思想变化与角逐过程,都放在日本士兵角川身上,反映了他的流线型的思考,而中国人却没有任何思考。影片最后的那一胖一小的士兵,居然在意外地被角川释放后,竟然傻乎乎地面露笑容,我想任何一个逃出地狱的中国人,都不会那样露出傻乎乎的憨厚的笑容,实在不明白,这种笑容里包含着什么?难道是庆幸自己死里逃生?庆幸碰到了一个善良的日本人,拾到了自己的一条命?
  
  在一部本该反映三十万中国人受虐被杀的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片模糊不清的影像,没有细腻的心理冲突,没有一种命运的变化,没有一种思考的蜕变,只有一个日本人,被陆川加上了人性与人道主义的超脱性的视角,在那里忏悔,在那里自责,在那里拯救中国人。这一角色的存在,冲淡了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夸大了日本人承担的拯救者的使命对于南京的影响。但是这一角色,恐怕也不会得到日本人的认可。这仅仅是陆川想象出来的一个承载一厢情愿意图的所谓超脱性的乌托邦。
  
  这种角色的存在,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电影里总是无原则地倡导一种所谓的和平主义。而恰恰是在西方电影中,我们依然感到一种浓厚的正义的暴力的因素。中国儿童自小就接受的奥特曼形象,给予孩童的深刻印象,就是打打杀杀,驱除邪恶。之后的“变形金刚”、“龙珠”等影片里,我们无一不是看到对邪恶的嫉恶如仇,张扬的是一种不可妥协的暴力因子,但恰恰是中国电影,在那里自作多情地呼唤“和平主义”,应该说这种本质上的基调,就已经与西方电影的主流文化严重脱节,这也是中国电影真正在世界电影平台上难以形成主导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南京!南京!》中,陆川显然也没有找到他的切入点。对于这样一个落后导致挨打的题材,如何找到叙事的基础,找到电影打动人心的关健点,显然大有学问可做。但陆川像大多数中国电影人一样,不愿意在这样的题材里,发掘灾难下的人性的亮光,没有兴趣去表现恶劣环境下人追求生存的强烈意念。陆川在影片里碰到了一个中国电影始终无法处理好的对生命的态度问题。
  
  我们不得不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犹太人的悲惨历史,屡屡被搬上银幕,影片中的犹太人也没有英雄的壮举,但仍是深刻地打动人心,这就是西方电影不是注重于整个灾难的全景式展现,而且立足于个体的视角,去表现生命与死亡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上,就已经显示出生命的意义。《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看到那个小女孩穿行着走向死亡的队列中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是因为电影通过这些简单的镜头,阐述了一种“活着就是胜利”的一种理念。在这部电影中,影片最后用纪录片镜头,表现辛德勒救下来的犹太人的后裔来到拯救者的墓前纪念的场面,影片用个体的生命的延续,变相地说明了生存与活着是天下最大的要义。尽管辛德勒拯救是的很少一部分人,但影片却回避全体、专注局部,从而使影片有了一个胜利的结局。
  
  而对照一下中国电影,我们不得不发现,“活着就是胜利”并没有成为我们电影的圭臬。于是在《南京!南京!》中,我们看到,陆川玄之又玄地任意拔高影片的主题,试图从“战争导致人性的扭曲”方面,来进行画面的组织与人物的安排。但是,我们看过电影之后,并没有看到电影对这一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阐述。比如,陆川想表达的日本人残酷的原因,电影里并没有诉及。为什么日本人杀人如麻?为什么日本如此嗜血?电影里在哪一个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只看到角川的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愣怔着的纯洁的眼睛,那么不谐合地注视着人间地狱里的血腥场面。可以说,陆川光有宏大的愿望,但在把这些理念组合成情节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发人深思的切入点。这使得整个影片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松散的片断,连一个核心的主线情节都没有。
  
  《南京!南京!》在主题上就像蜻蜓点水一般,在众多的理念上,打了一个擦边球,不了了之,根本没有围绕这一主题,构思一个富有内涵的中心情节。而角川这一角色的俯瞰性的目光,也取代了《南京!南京!》中本该表现出来的受虐者的恐惧,这使得影片传达出来的悬念与压迫,也是如此脆弱。想想《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看到影片里的一群狱友们走向沐浴室的时候,影片通过细致的镜头,不厌其烦地交待那种死亡不知何时而至的压迫感。但在《南京!南京!》中,我们看到,陆川的视角问题的混乱,很少通过灾难下的中国人的个体目光,来折射出那种死亡压迫下的个人恐惧。可以说,影片中陆川的镜头角度,非常有问题。比如,他在表现中国军人遭受屠杀时、平民妇女被杀时,都采用的是一种全景式的俯视的视角,镜头多在中国人的面前平摇而过,我们在镜头前,看到的是全无表情、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的脸,这种角度,我们应该说它是日本屠杀者看到的角度,陆川几乎从没有深入到一个中国个体者的角度,去感受死亡阴影的步步紧逼给心理上带来的强大的压力与悬念。
  
  比如范伟被枪毙的镜头,我们看到,镜头方位,始终架在远处,正对着一个日本人的脸,他的表情扭动着,范伟从被绑上木桩,到被开枪打死,一直是远景里的一个渺小的背影,连这样的表现中国人被打死的镜头,也是采用日本人的视角,自然会导致整个电影里的缺乏紧迫感与压力感,更无法传导出《南京!南京!》应该表现出的战争恐惧。
  
  《南京!南京!》貌似一个全景式的影片,前半部分,表现军人的抵抗,后半段表现难民营的生活,但这两组生活,是支离破碎的,互不联系的。刘烨在前半部分被打死后,便再也没有活动痕迹。其实这个人物为什么不能留到后边范伟告密说难民营里还有士兵的时候,再被抓出来?至少可以使一个情节线索能够贯穿整个影片。而《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影片,都撷取纳粹集中营为背景,着重表现的是个体的生命在这种总体灾难前的应急反应,它没有全景式的地表现集中营的生活,而是借个体的视角,一线串珠地展现出大背景下的生存状况,这样的表现,显然比《南京!南京!》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描写,具有结构的统一与内敛的情节线索。
  
  影片的理念上的混乱,还表现在对屠杀的肆意解释上。比如,影片里的角川一枪打死了姜老师,从电影里的角度上讲,这是角川对姜老师的拯救,反正姜老师被日本人抓去,就要受到污辱了,这时候角川给她一枪,是维护了她的纯洁。这种胡乱地对屠杀的另类解释,混淆了屠杀与拯救的关系与内涵。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日本侵略者会找到很充分的理由,证明他们的屠杀,可以被视着对中国人的拯救。这不仅使人想到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其中那个女子被日本人抓去,中国人一枪把她打死了,好像这样就是对这个中国女子的爱护。《南京!南京!》如出一辙地沿袭了这样一种理念,只不过,这个保护中国女子的人,已经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换成了一个日本人。
  
  陆川对于人物疏于刻划的毛病,在《南京!南京!》更加暴露无遗。《寻枪》一片,毕竟情节局限在个人之间,陆川尚游刃有余。到了《可可西里》中,里面出现了众多男人,陆川对人物的塑造便显得入不敷出了,众多的男人面目模糊,分不清谁跟谁。到了《南京!南京!》中,众多的线索,彻底地让陆川搅混了头脑,他几乎是处于一种无力操控的对人物的失控状态中。里面的几个女性,面目大同小异,分不清人物之间的差异。而陆川也没有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应激反应,所有的人物,都按照导演的统一要求,表现出一种雷同的规范化的表情。比如战犯与难民的全景镜头,人物都一律是面无表情,麻木不仁,而到了混乱场面时,所有的人物都以同样的亢奋嚣叫、乱嚷。可以说,镜头前的人物,是按照导演的统一要求,生硬地扮出来的,而不是根据实际生活,作出各自的符合环境的真实的反应的。比如,被俘的士兵的表情,按常理,是不可能出现整齐划一式的表情的,但陆川显然对人物的表情进行了一番过滤与梳理,最终撇出了如出一辙的表情克隆场景,这极大地削弱了电影的真实性。而这种毛病,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就已经显示出来了。
  
  由于电影没有一个核心情节,使得陆川在电影里只是采用一种纪录片的拍摄方法,零打碎敲地拍摄一些杂乱无章的小细节,镜头多尾随着人物,而在剪辑时,又把这种不同角度拍摄的纪实片,胡乱地接起来,导致整个电影一旦镜头动起来时,就令人觉得镜头混乱。比如开始的巷战场面,陆川根本没有处理复杂战争镜头的经验,把不同位置的对战场面,拼接在一起,而中间又没有照顾到情节的进展,所以,摇摇晃晃的镜头下,却难以看到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些方面都显示出陆川在处理大场面镜头时的功力不足,加上他日渐在影片中强化电影的造型因素,而放弃对戏剧性场面的营造,都使得陆川在本部电影中没有找到合适的电影处理手法,而与情节达到高强度的吻合。这都显示出陆川在技术层面上,还需改变过去的拍摄手法,不然他所习用的拍摄手段,会彻底地导致他在导演生涯上的沦丧。
  
  由于整个电影没有切入中国人的正常生活,没有表现出中国人普通人的人情之美,所以,影片里的中国人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也自然不会产生痛彻骨髓的感染力。所以很多观众反映电影看了就看了,一点没有被打动。范伟的女儿被日本人扔出窗外,本来孩子之死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但因为前面范伟告密,导致难民营里的军人被宰杀,观众的立场此时已经无法站在范伟这一方面,加之前面对范伟的亲情关系,也没有铺垫与刻划,所以这一本来催人泪下的镜头,在电影里竟然让人百味俱陈,难以品说。影片中的中国人一些陋习,如打麻将、难民营里宫女犹唱后庭花般的演唱梁祝,都把这些中国人推到了我们习惯了解的中国人的范围之外,使我们无法站到他们的立场与角度上,对他们施予同情。不知陆川有没有一种愿望,是想让电影打动中国人,表现中国人被杀的可怜,但现在电影给人的感受,却是中国人是麻木的一群,观众竟然可以很恶意地站到施暴者的一方,泰然地看着中国人被虐杀。这是否是陆川的本意?还是陆川的功力不足导致了副作用?
  
  《南京!南京!》对陆川来说,有着太多的反思的地方。一味地高看影片的票房,其实说穿了,恰恰是这个题材的阴暗所吸引来的窥私的心理,而影片的发行方也深知这样的诱惑效应,如在宣传中竭力渲染影片的裸尸镜头,以此招徕顾客。如果以暴行的纯粹展览作为支撑票房的保证,那么,电影的制作者的道德沦丧就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日本施暴者,但愿影片的制造方没有这样的阴暗的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专业 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30万的亡魂面前,妄谈什么人性、冷静思考是没有意义而且矫情的
    
    特别是现在日本还在大肆抵赖的情况下,虚拟的塑造一个所谓的有“人性”的日本兵,来谈什么“战争对人性的泯灭”更显得虚伪和无知
    
    野兽化的日本人不可怕,而有组织的冷静的组织屠杀,而对其野兽般的行径毫无悔意,这才是可怕的日本人
    
    
    
    这就是我厌恶陆川的原因,他选了一个能吸引眼球的话题,而且把南京的血与火当作票房的庆功宴,只能让人对其创作初衷甚至人品做出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观众分明在电影中看到了影片妇人之仁地以一个侵略者的眼光,竭尽全力地证明屠杀富有理由,并且在最后一段中,为日本军国主义亡灵招魂。
  ————————————————————
  我也很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基本同意你的看法。
  但是,不要说陆川妇人之仁,这个说法不尊重女性。很多女性,一样厌恶这部电影。一样不会以侵略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他只是以陆川之见罢了,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对,陆川其实也很想把《南京!南京!》拍好的,只是能力有限,驾驭不好。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好评论《南京!南京!》的影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的评论,没有能看完全。不管怎么样,陆川胜了,至少进电影看这部片子的人多了。
  不过,电影中间不断的有人进出,我自己也期待早点结束,不是因为沉重压得喘不过气,只是情节无法吸引人。
  陆川太想突破,不过这种题材本身来说不能驾驭,怎么拍都不能改变我们心中的固有观念。找 一个点,放大,说不定会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评论客观理性且有理有据,这篇文章写出了我隐约感觉到,但又具体说不出的问题,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之前到没看宣传。对那个裸体噱头没什么概念。
  实际上辛德勒名单也有裸体,但在整个电影里很自然的呈现。
  而南京南京里的裸体显得很突兀。
  我说说我的感觉,我没有这么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7: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人看到什么,都会自然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所谓仁者见仁。
  
  我看着很多的评论文章,不禁在想,究竟是什么样一种人,会觉得:
  
  “证明他们的屠杀,可以被视着对中国人的拯救。”
  
  “观众竟然可以很恶意地站到施暴者的一方,泰然地看着中国人被虐杀。”
  
  这些人,应该就是从小看着奥特曼啊、成吉思汗啊、李剃头之类的文化渲染,觉得残忍的行为,如果套上正义的外衣,就不残忍了。
  
  这些人会觉得,如果他们是一只穿着整齐的军服,士气高昂,怀着正义的理由,带着先进的文化,攻进一个丑陋的国度,面对无力抵抗或者并不高尚的人,就可以“泰然”地杀戮。
  
  殊不知,这种心理,正是纳粹当年的气质,
  
  虽然不被中国人认知,实际上这种心理也正是当年日本人的气质,
  
  事实上,文革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种心理,也在中国人身上流毒。
  
  凡是带着这种心理看《南京!南京!》的人,请先反省自己的灵魂。
  
  最后说一下,这篇评论电影专业的地方貌似很专业,然而仍然透出了作者承袭自纳粹和日本鬼子的残忍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