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有点扯远了

[复制链接]
查看50 | 回复50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有点扯远了
  王大发
  能源情报按:今天到处都在说,中国可燃冰实现了成功试采。看完报道马上想到当年也是这个行业、也是这个部门虚报瞒报谎报,忽悠欺骗宝宝说河北曹妃甸地区发现了10亿吨特大油气田,让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一个曹妃甸鬼城!本人在2013年关注过可燃冰,觉得其中信息错误不少。可燃冰商业开采的路途还远,还不考虑经济性。
  现在的形势是,在页岩油气的冲击下,全球油气开采的主阵地已经从海上回归陆地,从常规向非常规转变。非常规?慢着,可燃冰是海上或高原地区非常规,开采难度很大,赚钱就更难了。低油价冲击下,北极、深海油气开采都无利可图,都在收缩。可燃冰,那更是难。面临重重阻碍,凭什么海上油气都无利可图,深海的可燃冰还有商业开采价值?
  第一时间,问了圈里几个懂行的朋友,大家都呵呵以对,表示牛不能吹的太大了。你明白了吗?
  下面是某位专家的评论,比较中肯。
  “看了关于我国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报道,感到有必要在圈里普及一下有关可燃冰开采的基本常识。
  因为此次媒体报道中有些是误导性的信息。比如媒体报道的标题“历史性突破!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领跑全球” 就带有很多的误导信息。说是历史性突破,是可以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试采可燃冰(其实我们在2008年就专门进行过可燃冰钻探,取了样并可点燃,但没试采)。但说是试采成功,就带有很大程度的误导性。
  如果仅仅说把水合物中的气采出来了,就叫试采成功,也无可厚非,但这只是自说自话。因为这与国际上公认的试采成功的技术和标准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所看到的宣传资料中的技术突破指的是中国吉林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展陆域可燃冰钻采项目研发,攻克了高海拔和严寒地区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冷钻热采关键技术。
  在海拔4000公尺的青海省木里盆地,科研团队利用该技术首次钻获陆地可燃冰实物样品,并成功实现了陆地天可燃冰试开采,打破了国外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的垄断。
  与国际上通用的“被动式保压保温取样”钻探原理不同,新技术首次提出“主动式降温冷冻取样”原理,发明了钻井泥浆强化制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冻取样方法和高温脉冲热激发开采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超过国外同类技术。
  中国地质学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康玉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等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做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钻采是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针对这一重大战略性技术储备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为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提供技术支撑,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研究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获得了长足的研究结果,但是都未能实现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这个阶段转换到商业规模的开发生产阶段,还有经济、地质灾害、环境等问题需要考虑。
  该研究团队也表示,由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海域,下一步该团队将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开展研究,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做贡献,并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总之,此次使用可燃冰开采技术依托为我国2017年1月陆域可燃冰的重大发现和成功试采,当时该团队称下一步将针对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开展研究,现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首次在海域成功试采可燃冰,该团队这种突破只能是神人的神话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可燃冰理论研究也包括勘探开采技术研究的后来者,但是为什么其他国家可燃冰海域开采技术的先行者们都不这样来试呢?是因为谁都不敢用这种常规技术和生产方式来开采。他们必须要开发出特殊技术才敢开采。严格地说不仅是要有特殊开采技术,更难的是特殊的生态保护技术。
  为什么?因为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500米以浅的地方,可燃冰的封存是靠温度即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又像页岩油/气一样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之下的。可以理解随着人类的开采活动,可燃冰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上升。当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可燃冰就融化了,其中的甲烷气体就不会顺着我们常规采油的管道流动,它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如果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和人类持续的开采活动,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被打破,必然出现海底大面积可燃冰融化及甲烷气溢出,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0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
  有种假说叫做“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这个假说是指大海温度上升或海平面下降触发了蕴藏在海底和冻土层中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它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
  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全球的灾难,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要轻易否认它是错的,研究者的确担心潜伏在海洋底部的甲烷爆炸,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使温度升高,不使甲烷气从海底溢出。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世界没有人去做我们现在做的这种实验,因为没有实质意义。即使称为试采成功,也不敢用这种方式大规模开采。如果说试采成功,仅仅表明该海域有可燃冰,并证实是可燃冰,还可以理解。否则就真的是忽悠社会,甚至误导高层。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报道题目中的“领跑全球”就有点自欺欺人了。中国官方媒体央视网18日报道称:“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2030年商业化开采,中国的时间表有了。美帝和日本的时间表呢?传统的勘探开发强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英国呢?先来看看美帝的情况:根据新华网的报道,“美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在海量的“海底黄金”和中国的强势竞争面前,380万美元把一切都说清楚了,也没有任何时间表。这是为什么?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一共两次尝试开采可燃冰,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基本成功。第一次是在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第二次是在2017年5月4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但由于日本开采试验没有达到目标,可能不得不调整商业化的时间。几十年针对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开展研究的日本宣布成功比中国早了14天,但不敢宣称任何“第一”,也不敢公布时间表。
  好在国务院并没有上当!国内的可燃冰开采目前还在寻找试开采点的过程中,一名中石油非常规油气研究人员称,非常规气的开采主要是根据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排序应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未来的可燃冰。页岩气商业化开采尚且有赖于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可燃冰就更加遥远了。国内页岩气真正的商业化、大规模开采还需要时间,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页岩气规划,“十三五”才是页岩气大规模开采阶段,可燃冰目前尚无具体规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觉得未来2O年之内,会爆发"甲烷之灾",海底以可燃冰形态大量贮存的甲烷气,被贪婪的人大规模开采,结果大部分泄露到空气中,引起气温升高,出现大面积的极端高温天气,直接危害生物及人类的生存。
  看到那些海上探矿的,用钢丝绳拽着个扰动器,在海底搅动探查油气的报道,就觉得异常可怕。这样大面积地扰动海底,评估过后果吗?
  再成熟的技术,开采海底甲烷,都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而一旦有公司开始开采它,谁能有效监督?靠他们自律吗?
  人类不可能不开采海底甲烷,那一天开始大规模开采,人类的末日,就开始了倒计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可燃冰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的。即使人类开采活动的操作一切正常,持续的开采,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就会因此被打破,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持续上升,当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这种升温的恶性循环也将引起连锁反应,海底大面积可燃冰就同样瞬间融化,甲烷气体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0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生态保护技术保持海底低温平衡。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也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是指大海温度上升触发了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强劲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至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地球灾难物种灭绝,潜伏在海洋底部的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使开采区域的温度升高,打破海底低温平衡。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限的,不是石油、天燃气和煤,而是能用来燃烧这些化石能源的地球空间。
  真正的财富,不是这些化石能源及矿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人类最愚昧的行为是开发外星球及外太空。它是以污染地球环境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私利,用我们最宝贵的地球环境财富,去换一些无用的东西,或者仅仅是猎奇。
  把珠峰顶改造成你的家园,难吗?告诉你:把外星改造成家园,比改造珠峰顶难上亿亿倍。甚至耗尽整个地球资源,都不可能有丁点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燃冰开采真正的意义,在于给人类“续命”。说得具体一点,是为人类移民宇宙争取更多的时间。
  从长远来看,地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必须移民到其他星球去,才能有广阔的前途,否则困在地球上的结局,就会像一些太平洋上的孤岛一样,陷入资源耗尽、文明退化的绝境。在宇宙尺度上,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大一些的复活节岛而已!
  关于冲出地球的必要性和复活节岛的悲剧,参见《技术大停滞》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zMjU3Ng==&mid=2247485368&idx=2&sn=6f91efba0417769a1f628463a296a609&chksm=e9b15357dec6da4104b8787ab7628762a837b523a65fd9c0a55ddaf59ecde5190b01c0075e7a)
  为了冲出地球,移民宇宙,唯一可行的能源是可控核聚变。人类能够用来开发可控核聚变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时间窗口,到化石能源耗尽为止。人类不能陶醉在小清新情绪中悠游岁月,需要有紧迫感了!
  可燃冰仍然是一种化石能源,不过由于其储量巨大,可望把这个时间窗口拓展一段可观的时间。人类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时间窗口,在化石能源耗尽之前冲出地球。
  最后,需要注意到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可燃冰开采存在一种最糟糕的可能性:对地层的扰动导致大量甲烷泄漏到大气中,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
  这可能会破坏全球生态平衡,造成大灭绝。但即使如此,也不是因噎废食的理由。人类的命运系于此,因此只有前进,才是唯一的生路。只是需要强调,对开采过程中的风险要有清醒的估计,发展相应的技术。

  《三体》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三体》中托马斯·维德的名言)
  人类困在地球上是等死,开采可燃冰是找死。陈胜、吴广曰:等死,死国可乎?
  作者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煤炭了,用石油;没有石油了,用可燃冰。
  为什么能源总是离不开地球资源?
  现在,用一根杠杆解决这个问题吧!
  就用一个柴油发电机,接上一个简单的杠杆放大机械装置,
  柴油发电机启动杠杆放大机械装置,
  放大的力不说多,就计算为柴油发电机的3倍吧,
  然后用这个放大的力发电,
  应该是柴油发电机3倍的电力,用其中1倍的电力接到柴油发电机,
  够这个柴油发电机发电了,就不再用柴油了。是不是可以一直发电,并且提供这个柴油发电机所发电2倍的电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发展观,是导致人类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理论。
  要想己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就必须扩大消费。美国经济强大的多个原因中有一点,就是美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大,它主要因为美国个人的平均消费量大。中国虽有几倍的人口,但仍不如美国。
  个人的消费大,它对能源的消耗必然多。这种能源的消费不仅仅是直接的,还有间接的。直接的如用电,间接的如用了一卷纸,这纸也一样是凝结了碳排量的。
  经济发展要求社会鼓励消费,因为扩大消费才能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就必然扩大碳排量。
  这样不断扩大,个人的碳排量越来越大,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如果地球和宇宙一样看不到边,或许可以承受这种无限制的消费扩大。但它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经不起无限地挥霍。
  如果我们把地球环境破坏了,人类是一定会灭亡的!一一一为什么呢?因为相比去太空中寻找人类的居住地来说,寻找或改造外星,远比治理坏地球,要难上N亿亿倍。连地球都治理不好,你就别谈有什么能力把其它星球改造了。
  别畅想什么飞往外太空了,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以光的速度飞过去,怕也得多少亿年。换一个思路来说:现在已经找到一地了,把你的孩子飞过去,(记住,我不会允许我孩子去啊!),他去了,永久地,成了一个传说。多少年后,那地方有了你的子孙,可那与我的子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认为,人类真的通过第四维空间,可以转个身即到吧?
  我们的空间有时间顺序,一切都可以因时间轴的串联,有先有后,还可以有因果关系。但广义相对论理论上还存在这样的空间:它的时间是混乱的,各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打个比方:若存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有一石块,但下一时刻,这些都不存在,连那位置都不定有。
  善于思索的人才会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人类若想生存,就必须善待地球,必须控制每个人的碳排量,尤其是富人的碳排量。因为他们有能力一瞬间就消耗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一辈子的碳排量。因为他们引导着消费潮流,因为他们更贪婪,他们的贪婪,是世人的榜样。
  而一旦富人的碳排量被控制到与公民一致,那富人的消费就被严厉地控制下来了。他有再多的钱,也无处可用。这样,人类就进入了低碳共产主义社会。
  在低碳共产主义社会里,碳排量才是更重要的财富,它是政府以货币的形式给予每一个人的。碳货币的实质就是:环境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有点扯远了
  王大发
  弱智写的文章吗?
  现在只有日本和中国有成功的案例,日本虽然首先开采成功,但是2次都是部分成功,只有中国是大量成功的.世界只有中国和日本2个跑出,不是中国就是日本,很明显日本跑输,虽然先起步.
  况且中国选定区域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瞄准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均为砂质类型,该类型资源占世界资源量5%左右,其孔隙条件、稳定条件均较好,开采难度是所有类型中最低的。
  “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只是5个月就从陆域到海域跳着唱着就获得了成功,就赶超世界海域钻釆研究几十年的发达国家,就宣布世界第一了!啊?太自信了吧!况且,开采了几天环境评估马上就出来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各位听听:这次开采取得了成功,海底地形没有大的变动。我的天!要有大的变动才是环境监测问题,这是什么专业的水准说出来的,竟然能够在央视播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1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州上天!天宫对接!嫦娥奔月!“天舟货运飞船发射成功”!截止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还有12000公里的高铁正在建设中......更让人欢呼的是,中国2020年,将建成世界上最快的子弹高铁,时速达600公里/小时!
  活跃的中国互联网电商交易额让全球所有国家望尘莫及,2016年中国消费者线上消费高达51710亿元人民币,比美国和英国总和还多。
  我国专家利用玉米芯提取产品后剩余的纤维素制备了生物质石墨烯,并实现量产,已创超亿元产值。
  航空工业雷达所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机载风冷二维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近期经试飞验证,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中国目前在量子通信方面己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它国家尚在试验室研究阶段,中国己经开始走向应用,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的科技成果。
  世界最大海上钻井平台“蓝鲸Ι号”,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我们许多科技已经弯道超车了,但是,可燃冰这个方向很可能让高科技本具有的两面性露出可怕的面目!盆友,如果您当老板,您好好算一算,在海面下一两千米干这种事要花多少钱?况且这些可燃冰的渗透率几乎为零,即不流动的,开采船必须经常移动位置,又怕地质滑坡造成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要比页岩气难得多。目前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可燃冰钻采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
  可燃冰一般埋藏在海底,可燃冰靠零度以下的低温结成冰而封存。也就是说它不像我们常规的油气田一样在油气层的上面有厚厚的盖层,能把油和气封住而不外溢。可燃冰上面没有任何盖层,只要温度升高了,可燃冰融化了,可燃冰中的甲烷气就会从海底各处溢出来。如果人类开采活动某一操作的不慎将引起连锁反应,使整块地区的可燃冰同时迅速分解,这种失控将引发海底地质变化,导致地震甚至海啸。
  同时,可燃冰是大面积连续分布在海底的。即使人类开采活动的操作一切正常,持续的开采,可燃冰一点点的减少,海底低温平衡的临界值就会因此被打破,开采层及周围的温度一定会持续上升,当这种恶性循环的升温高于冰的熔点时,也将引起连锁反应,海底大面积可燃冰就同样瞬间融化,甲烷气体可以不受限制的四溢横流,生态灾难就无法避免。需要强调的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21倍,即使开采成功一切正常、生态保护技术保持海底低温平衡。若使用时处理不当发生意外,甲烷气体泄露或者未充分分解释放到大气层,也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
  此外,海底开采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而引发海底塌方,甚至导致大规模海啸,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已有证据显示,过去这类气体的大规模自然释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地球气候急剧变化。8000年前在北欧造成浩劫的大海啸,也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气体大量释放所致。“可燃冰喷射假说(clathrate gun hypothesis)”,是指大海温度上升触发了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爆发性释放的一种假说。因为甲烷本身就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劲21倍的温室气体,当它逸出时将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并搅动可燃冰,这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失控的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生犹如枪口连续“喷射”,可能导致地球突发性失控变暖,恢复到二叠纪至三叠纪恐龙灭绝时期。现在让我们看电视片“大灾难之甲烷爆炸”,描写了地球灾难物种灭绝,潜伏在海洋底部的可燃冰爆炸是目前可用的核武器爆炸的1万倍,这就是人们一直不动可燃冰的原因。
  所以可燃冰开采的真正技术难度不是如何能把气开采出来,而是开采气的同时不使温度升高,开采气的同时不打破开采区域的海底低温平衡。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的海底低温平衡一直保持下去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