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原型揭秘:历史上的吕夷简有什么本领呢?(图)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1 1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伴随着王曾、曹利用的被贬,鲁宗道的病逝,刘娥开始了全线加速,她准备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行武则天之事了。
然而,刘娥的这种行动,最终还是被一个大臣搅黄了。
这个大臣,就是刘娥刚刚提拔的“新兵蛋子”,宋仁宗时期的名相,宋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978—1044年),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他是宰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要说这个吕家,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吕夷简的祖父吕梦奇,是后唐的户部侍郎。吕夷简的堂叔吕蒙正,是大宋王朝的状元郎,后来官居宰相。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祖父、堂叔的成功,不仅是吕家的荣耀,也熏染了吕夷简幼小的心灵,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楷模,并成为他刻苦读书的一大动力。
在家族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后的吕夷简成为一个才学出众、博学多识的人。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在考场中一举夺魁,被朝廷任命为绛州军事推官,从此进入宦海,开始了自己“兴风作浪”的一生。
众所周知,要想在朝廷混,学问,固然有用,但“有人”,才是正道。
在为官从政期间,两个“贵人”的鼎力相助,或者是两个贵人的“潜规则”,让吕夷简的仕途之路事半功倍、一步登天。
第一个贵人,他的堂叔吕蒙正。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一代宰相吕蒙正病重,不日即将仙逝。为了给这位老臣送行,宋真宗亲自上门探望。
在慰问赏赐之余,赵恒问吕蒙正儿子们的情况,准备对他们加官晋爵:“爱卿的儿子,哪些可以重用?”
对于皇帝的问题,吕蒙正愤愤不平道:“几个儿子如猪狗一般,不值一提,倒是侄子吕夷简,颇有文采,有宰相之才。”
正是吕蒙正的这番话,让赵恒彻底记住了吕夷简,后来对他委以重任。
第二个贵人,当朝宰相王旦。
吕夷简初入仕途时,第一份官职是绛州军事推官,负责司法诉讼。吕夷简干事兢兢业业,断案明晰,很快便受到了朝廷的赏识,朝廷将他外放濠州,准备令其去地方历练一下,随后再加以重用。
当时,担任濠州知府的,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梅询。梅询才华横溢,自视清高,他认为朝廷派这么一个无名小卒当自己的下属,会给自己拖后腿。
梅询找到当朝宰相王旦,对其诉苦,要求取消这个任命,把吕夷简调往别处。
对于梅询的无理要求,王旦笑着解释道:“吕夷简这个人挺好的,可以陪梅公读书。”
梅询不屑道:“吕夷简也会读书?在梅某眼中,能吟诗作赋、著书立传者,才叫‘会读书’。”
一听这话,王旦端着脸说道:“吕夷简会不会读书,假以时日,便可知晓。”
随后,王旦看了一眼旁边当时还在实习的王曾,继续说道:“还请梅先生善待吕公。他日,吕夷简和王曾同做宰相时,梅先生可不要后悔莫及。”
一听这话,梅询很不服气。一旁的王曾听了,也觉得王旦的话有些言过其实。
可事实是,王旦不愧为李沆的徒弟。他的预言,也准确无比。
短短数年间,吕夷简一路飙升,最终跟王曾并任宰相,成为宋仁宗初年“两大护卫”之一。而那个梅询,因为不听王旦的劝慰,一直得罪吕夷简。在吕夷简的“运作”下,梅询一生碌碌无为,临退休前,才混到一个翰林学士。
综上所述,有吕蒙正、王旦这两位“江湖大佬”替自己保驾做媒,吕夷简的仕途,焉能不顺?
当然,即便吕夷简有“贵人”相助,可以钻各种“潜规则”的空子,但若本身能力不行,或一点儿本事都没有,也是白搭。
这里说一个问题。如今,咱们一提“潜规则”之类的东西就皱眉头,认为这种行为肮脏无比。对这类人,我们也嗤之以鼻。其实,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若这个人行“潜规则”之事,只是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不过是一种“曲线救国”罢了,没必要全盘否认。真正要嗤之以鼻、轻蔑鄙视的,是那种“钻潜规则漏洞行蝇营狗苟之事”的人。
吕夷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若自身能力不够,如何能成为帝国的宰相?他若没有够硬的真才实学,又怎能做到这个位置呢?
那么,吕夷简身上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呢?

吕夷简的本事
历史上的吕夷简,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干了很多漂亮的事情,即使没有那些“潜规则”,他也一样能够上位。
在从政期间,吕夷简一直以直言进谏,实话实说而闻名天下。
当时,国家大兴土木,需要很多木头。负责漕运的李溥为了迎合天子,就严厉要求各地的木材必须按时入京,一旦延误,严惩不贷。因为这个政令,很多伐木工人、运送船夫被牵连下狱,甚至被毒打致死。
得知这个消息后,吕夷简立刻弹劾了李溥一本,说他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宋真宗虽然热衷神道,但他依旧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看完吕夷简的奏折后,宋真宗很是感动,他加封了吕夷简的官职,并把李溥狠狠地骂了一顿。
吕夷简加官后,升任为刑部员外郎,主管国家的法律。在这个位置上,吕夷简依旧干得可圈可点。
有一年,寇准担任永兴军节度使,他将管辖内的罪犯送入京城,交由刑部处理。这些罪犯到了刑部后,不知道是为了自保,还是受人指使,竟然宣称:“寇准图谋不轨,要造反!”
得知这个消息后,朝中一些人马上联名上奏,要皇帝严惩寇准。这时,吕夷简则反对道:“寇准治理地方多年,判案毫无过错。之所以现在流言四起,怕是朝中有人想中伤寇准。我们应该连夜审讯这些囚犯,看看到底是何人在背后指使。”
吕夷简的这番说辞,说得那些反对派们背后一惊。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弹劾寇准了。见此情景,宋真宗很是满意,更加器重吕夷简了。
当然,上述这些只是小事,让宋真宗真正器重吕夷简的原因是——他锲而不舍的办案精神,以及绝不草菅人命的爱民之心。
天禧年间,广州知州李应机上奏,说自己捉到了一条特别大的“鱼”!
这条大鱼,就是宋太宗时期,在四川叛乱的匪首——李顺。
原来,虽然官方文献记载,宋军攻破成都后,李顺兵败被俘,死于押解途中。但是,民间却一直传言,李顺并没有死,他化装成一个和尚逃跑了,下落不明。
如今,这个逃逸了二十多年的李顺,终于在广州“落网”了。消息传到朝廷后,举朝震惊,宋真宗立刻派专员去广州,将李顺押解入京,准备公开问斩。
当时的刑部尚书,是奸臣丁谓。这个人深知宋真宗好大喜功的个性,因而在提审犯人时,丁谓压根就没上心,他敷衍了事,草草结案了。
丁谓在结案书上签了字,但吕夷简却不签。为此,丁谓很是恼怒,他威胁道:“此案已成定论,赶紧签字了事。不要因为一个乱臣贼子,惹恼了皇帝。”
吕夷简反驳道:“此案疑点重重,我不能随便签字。”
双方无法达成共识,丁谓认为吕夷简“无事生非”,只能拂袖而去。
事实证明,吕夷简是对的。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吕夷简终于让案件真相大白了。这个所谓的匪首李顺,其实是一个叫李延志的寻常百姓。
原来,当年川蜀动乱时,李延志在成都府副将崔麻胡家中打工。从崔麻胡的口中,李延志知道了很多王小波、王均、李顺等人的事迹,也知道了很多内幕。
宋军平定四川叛乱后,李延志就回到了故乡广州,以做买卖为生。最近几年,李延志结交了广州怀勇军军官许秀,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喝酒期间,李延志借着酒劲,高谈阔论王小波等人的事迹,说得活灵活现,如同亲身经历了一般。
聊了几次后,许秀就觉得不对劲——李延志聊的这些事情,一般人不知道呀,他怎么会知道这些机密事情呢?于是,许秀就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知州李应机。
听完许秀的汇报后,李应机大喜过望,他自信地认为,这个李延志不是别人,就是一直下落不明的匪首李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该着老子立功!
于是,李应机二话不说,就把李延志缉捕了,严刑拷打,迫其招供。李延志承认自己是李顺后,李应机马上把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朝廷。
朝廷的官员明白宋真宗的意思,所以即便对案子有疑问,也没有点破,就都同意了。当然,除了吕夷简这个“愣头青”……
通过这件事情,宋真宗完全认可了吕夷简的能力,对他宠爱有加,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再后来,刘娥摄政后,就提拔了吕夷简的官职,让他成为自己的宰相。
按照刘娥的预想,我提拔了你这么一个官场新人,你就该对我感恩戴德、倾力回报。然而,令刘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她的夫君提拔赵仁安一样,她竟然也瞎了眼,提拔错了人!
刘娥的一世英名,就毁在了这个“新兵蛋子”手里。

为“那个人”争取权益
史书上的吕夷简,论道德名声,不如王曾;可论权谋韬略,却远在王曾之上。
自从当上宰相后,吕夷简就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顺从太后,保住现在的权力;顺从皇帝,保住未来的利益。在帝后之间,找到一个眼下和长远的平衡点;当帝后发生矛盾时,坚定拥护皇帝,毕竟皇帝年幼,刘娥来日不多……
以上,就是吕夷简的立足之道。
这种思想决定了吕夷简不可能是太后的人。
下面两件事情,就足以说明一切。
第一件事情,为“那个人”争取权益。
史料记载,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二十七日早晨,宋仁宗依旧规规矩矩地站在刘娥的身后,陪她去听政。因为这位皇帝还“小”,23岁的他还无法亲政,只能继续让母后垂帘听政,替自己处理国事。
很平常的一天,在皇帝的眼中,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未来的某一天,当宋仁宗知道当天发生的一切后,他是否还能如此心情平静、昏昏欲睡呢?恐怕只能心神惊悸、夜不能寐了。
当时,赵祯和刘娥走上大殿,开始处理朝政。以吕夷简为首的官员们,说了几件无关痛痒的事情。刘娥见没有事情了,就宣布退朝。然而,就在此时,吕夷简突然站了出来,问了一句话。
这是一句在皇帝的眼中,很琐碎、很无聊的一句话:“太后,听说昨天晚上,后宫有一个嫔妃死了(闻有宫嫔亡者)?”
听完这句话后,赵祯藐视了一眼吕夷简,心里暗骂道:“国家那么多的大事,身为宰相都不去管,却来过问一个嫔妃的事情,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宋仁宗万万没有想到,吕夷简的这番话,竟然深深刺激到了母后,并诱发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
史料记载,听完吕夷简的话后,刘太后大吃一惊,她迫不及待(矍然)地大骂道:“宰相,宫里的事情,你也要管吗?”
不等吕夷简回答,惊慌失措的刘娥根本不管什么礼节礼仪,她挑开面前的帘子,拉起宋仁宗直奔后宫而去。
对于母后的这种反常举动,赵祯虽然一肚子疑惑,却也不敢多问。
直到一年后刘娥病逝,宋仁宗才知道当天发生的事情,并为自己不在场而后悔不已。
当时,刘娥把赵祯拉走后,在后宫待了一会,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再次来到大殿,与吕夷简继续对质。
刘娥回来时,吕夷简压根就没动,还站在原地。双方四目相对了一下,刘娥率先发难道:“一宫人病逝,乃一小事,相公日理万机,为何紧咬此事不放,意欲何为?”
这里的潜台词是,我明白你小子的意思,但是,这是我的事情,你别管。
刘娥已经露出了杀气,吕夷简却毫不畏惧,他大声道:“臣是大宋王朝的宰相,宫内宫外的所有事情都能干预,为何不能管这件事情!”
一听这话,刘太后再也忍无可忍了,她大怒道:“你为何要离间我们母子(相公欲离间我母子耶)!”
离间母子,什么情况?对于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吕夷简毫无惧色,他反问道:“太后,若不想保留刘氏家族,臣就不再说话了。若想保全刘氏家族,请厚葬了这名嫔妃。”
当殿无理,大逆不道!吕夷简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一个小小的嫔妃,来威胁当朝太后的家族!然而,正当群臣为吕夷简捏一把汗时,刘太后却彻底妥协了。
听完吕夷简的话后,这位一生强势的女子,竟然沉默了。刘娥仔仔细细想了一会儿后,竟然理解了吕夷简的意思,同意了吕夷简的处理意见。
第二天早朝时,以为自己胜利的吕夷简上书朝廷,希望按照“一品礼殡”安葬这位嫔妃,下葬时,还要用水银实棺。然而,吕夷简的建议,却被刘娥无情地驳了回来,此外,还得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气愤的消息。
原来,经过了一夜的思考,刘娥还是没有改变初衷。她下令,那位嫔妃的葬礼一切从简,灵车从皇宫的一个小门运出去,也不再举行葬礼。不举办葬礼的理由,也很充分——这名妃子死的时间,非常不好,举办葬礼对国家不利。
刘娥这样做,也合情合理。毕竟,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嫔妃,生有养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让她死后风光呢?若开了这个先河,让其他嫔妃怎么想?因此,必须薄葬。
吕夷简焉能同意?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的他来到皇城,面见太后,要求提高这名嫔妃葬礼的规格。吕夷简还提出了一个更加过分的要求——要在皇仪殿举行葬礼,而且太后和皇帝都要“举哀成服”。
这差不多是最高等级的葬礼了。
一个小小的、普通的落魄嫔妃,竟然要用这么高规格的葬礼,还要刘娥为她“披麻戴孝”,刘太后焉能同意?
大怒的刘娥索性不见吕夷简了,她派自己的亲信太监罗崇勋出面质问吕夷简:“你小子,到底要干什么?”
吕夷简回答道:“臣的要求很简单,请厚葬那位妃子,并让她的灵车从西华门出去。”
听完吕夷简的要求后,太后对这位提拔的“亲信”大失所望,她再次派罗崇勋出去痛骂吕夷简忘恩负义:“没想到,爱卿竟然是这样的人(岂意卿亦如此)!”
对于刘娥的指责,吕夷简无动于衷,他回答道:“臣位宰相,理当廷争。太后不许,臣终不退。”
事情彻底僵住了。
后来,罗崇勋接连传了三次话(崇勋三反),这两位顶级大佬却始终没谈拢,太后就是不许。
最后,见僵持在这里,也不是办法,吕夷简索性摊牌了,他正色地对罗崇勋说:“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这位已经病逝,太后、宰相为厚葬还是薄葬争论不休的“普通嫔妃”,到底是谁了。
宸妃,就是李妃。而李妃,正是时任皇帝的亲妈!
吕夷简之所以抖出这个天大的秘密,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就是告诉刘娥——别看我老吕现在是你的人,但是,我得顾及皇帝的利益,更得顾及自己的利益。若现在薄葬了李妃,这个“受其罪者”是谁?不是我吕夷简,就是你刘娥。未来你死了,你是没事了,可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一旦追查起来,我就惨啦。因此,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我吕夷简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必须要厚葬这个李妃。你刘娥不干也不行!
吕夷简的这番话,竟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威逼”永远比“利诱”效果更好。
听完吕夷简的话,罗崇勋彻底吓傻了,他立刻跑回京城,向刘娥报告去了。听完罗崇勋转告的话,刘娥也被彻底吓傻了,这位一直不肯松口的太后,终于选择了妥协。
至此,这场围绕李妃葬礼的争端,终于以吕夷简的完胜、刘娥完败的结局而告终。
后面的事情,就变成皇家出殡的仪式了。李氏以最高礼仪下葬,朝廷辍朝三日,普天祭祀,宫内外一起披麻戴孝,皇帝与太后也一体服丧。
礼毕后,李氏的棺椁由西华门出去,进入皇陵安葬。
至此,还有一个小花絮,说大,不大;但说小,也绝对不小!
当时,负责殡葬事宜的官员,是刘娥的心腹宦官罗崇勋。吕夷简找到罗崇勋,告诉他两件事:第一,李氏不要下葬,先拖一拖,存在皇家寺院的奉先寺中;第二,一定要按照皇后的礼仪下葬,给李氏换一套皇后的礼服。
听完这两件事情后,罗崇勋吓坏了,他告诉吕夷简:“刘太后的意思,按照一品嫔妃的礼仪下葬,你这样擅自篡改,恐怕不好向太后交代。”
吕夷简瞪了他一眼,小声提醒道:“既然中贵人这样说,那就随你。只不过,他日你被抄家时,可别怪吕某没有提醒你!”
大家都在江湖混,谁也不傻。罗崇勋瞬间就明白了。于是,他立刻按照吕夷简的意思行事,偷偷找来一件皇后的衣服给李氏换上,让她以皇后的“身份”下葬。
事实证明,吕夷简的这个建议,完全正确。若没有当时的未雨绸缪,在未来那场惊天动地的“开棺验尸”中,吕夷简不可能全身而退,甚至会因为那件事情而被罢黜出局。
那件事情,咱们未来再说。现在继续聊吕夷简反对刘娥、奉迎皇帝的事情。
这第二件事情,我称之为“路遥知马力,大火见人心”。

大火见人心
天圣十年(1032年)八月,又一场大火席卷了宋朝宫殿。只不过,这一次烧毁的不是远在宫城外的玉清昭应宫,而是近在咫尺的皇宫内院。
当时,由于风大夜黑,火势迅速蔓延,先是烧毁了皇帝办公的崇德殿,随后烧毁了长春殿,最后烧到了皇帝正在休息的寝宫——延庆殿。
大火烧起时,皇帝正在休息,太监们为了自保,一哄而散。救援的侍卫不熟悉路线,一时间找不到皇帝。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放弃了。
如果此时宋仁宗葬身了火海,那么宋朝的历史,就有可能被改写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宋仁宗死后,刘娥不会登基称帝,成为一个女王,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
眼看宋朝的国运就要被改写,在这个危急时刻,小黄门侍卫王守规淋湿衣服,光着膀子冲入火海,冒着变成“烤鸭”的危险,把宋仁宗救了出来。
救出皇帝后,王守规背着宋仁宗一路小跑,远离坍塌的延庆殿,向延福宫奔去。之所以选择延福宫,是因为那里远离主要建筑,相对独立,比较安全。
在去延福宫的途中,因为已经深夜,所有的宫殿都上了锁。宋朝有规定,未经许可,擅自开门可是死罪。面对这种情况,随行的宫人、侍卫们茫然失措,毫无办法。在这关键时刻,还是王守规当机立断,他下令用刀砍门,一路砍开了数座宫门,这才护送宋仁宗来到安全的延福宫。
王守规请奏皇帝,请将他的位置报告给太后,以免大家找不到皇帝,另生变故。对于这个建议,宋仁宗完全同意。于是,王守规又率人来到太后殿,将刘娥接到延福宫,并平息了宫内的混乱。
第二天早朝时,在宫外的群臣们早就知道了宫内的变故,大家聚在城门外,请求进宫,但宫门紧闭,大家无法进去。最后,吕夷简等人要求叩见皇帝,皇帝这才驾临拱宸门,接见文武百官。
史料记载,见到皇帝后,城门下的群臣纷纷跪拜宋仁宗,然而,吕夷简就跟吃错了药一样,挺直了腰板,一点儿下跪的意思都没有。
看见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群臣都傻了眼。当朝首辅宰相不跪,我们是跪,还是不跪?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见此情景,一旁宣旨的太监大怒,他质问吕夷简:“皇帝在此,为何不跪?”
面对质疑,吕夷简大声回答道:“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
吕夷简之所以不跪,其实是在学吕端,干那种“大事不糊涂”之事。
原来,吕夷简惊讶地发现,宋仁宗跟自己之间竟然挂着一道帘子。干吗挂一道帘子呢?万一坐在帘子后面的人,不是赵祯本人呢?这会不会是刘太后的一个阴谋诡计呢?于是,吕夷简选择了不跪拜,他要求看看帘子后面的人,确定之后再跪拜。
一听吕夷简这么说,帘子后面的宋仁宗很是感动,他命吕夷简走到近前,亲自挑开帘子确认。吕夷简掀开帘子确认之后,才走回去,率领文武百官跪拜。
至此,目睹了吕夷简的所作所为后,宋仁宗赵祯很是满意;而皇太后刘娥,则失望透顶。
因为刘娥看清楚了一个现实——吕夷简虽然唯自己马首是瞻,但是关键时刻,在其心中,却只有宋仁宗一位皇帝。别人,他是不认账的。这个“别人”,也包括刘娥自己……
除此之外,刘娥也看清了另外一个现实——自己的绝对亲信,也容易反水!
原来,此次救援行动中,虽然救出皇帝的王守规是一个小人物,其哥哥王守忠却是一个大人物。
从真宗时期起,王守忠就是皇城的大内都都知,也是皇城内的最高侍卫长官,更是刘娥的绝对死忠。结果,这么一个死忠的弟弟,却跑去帮助宋仁宗脱险,并告诉宋仁宗,小心宫内有变……
可见,这哪里是一场毁坏宫殿的大火呀,这分明是一场考验人心的大火,更是对以吕夷简为首的官员们的一场终极测试。
而这场测试的结果,则跟这场大火一样,既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刘娥那颗称帝的心。
更多有关宋朝内容,敬请关注《宋朝果然很有料》全10卷盒装,京东满100减50,当当5折抢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