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该听谁的--高考填志愿别盲从家长老师意见(2)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2 02: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持人:现场咨询的家长占绝大部分?刘洋:绝大部分是家长,考生是很少的。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一个复读生过来咨询,十几个家长围过来问他报考的情况、失误的情况,想得到一些启示。
很多家长会关心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根据什么填报,当然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一个选择,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成绩的问题可能刚够分数线,选择权没有。但是有选择权的人会关心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情况怎么样,跟我的孩子是不是合适?这些问题我们会经常遇到。
主持人:家长特别操心。可是现在事实的情况却是另外一个状况,家长操了很多心,费了很多心思搜集这些资料,可是孩子们未必领情。
孙虹钢:对,其实在我看来家长的忙两个字概括:“瞎忙”。
主持人:怎么讲?
孙虹钢:给考生报考志愿两个绝对不能听,一个是家长的话绝对不能听。第二,老师的话绝对不能听。为什么?因为我们多数的家长都不是就业方面的专家,他们帮孩子选志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及认识朋友过去的经验,想判断4、5年以后这些孩子学的这些专业还是不是好专业,是不是一个能够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专业,但家长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因为现在市场变化非常快,家长的选择会是孩子痛苦的原因。我在几十所大学演讲,接触到的大学生的最大的苦恼是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对现在学的专业很困惑,不知道所学的专业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有人认为现在学的专业找不到好工作,原因是家长帮他们选专业选错了。
赵宇明:我有数据支持这个观点。因为据调查现在65%的专业学非所用,另外42%在校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都会面临着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求转换的问题,而工作中职业转换要付出很大代价。
孙虹钢:另外,中学老师的话不能听,上大学以后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中学老师就跟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只负责把学生送进大学校门。对中学老师的考核都是两个指标,一是你们班的学生有多少人够了分数线,第二个指标是升学率,有多少人考进了重点大学,多少人考进了普通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的就业前景不是老师的问题,也不是这些学校考核老师的问题。如果老师给学生做就业指导,考虑的是我这批学生有多少能上大学,有多少能够上重点大学。至于上了什么样的专业不重要。但恰恰对于考生来说最最重要的是专业,那么多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找不到工作,有无比的痛苦,都想我要不要再考一个研究生解脱一下,要不要学一个双学士解脱一下,要不要转一个专业解脱一下,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最好的方法其实是什么呢?如果孩子自己有主意,咱们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教他一些工具,帮助孩子分析他所喜欢的这个专业有没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就业前景,有些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帮忙。另外如果不行的话建议找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和机构去做一下你的兴趣和潜能的测评,然后根据你的个人的特质和这些专业、学校和分数线做匹配,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盲目性。
主持人:老孙说了两个观点,第一是不要听家长的。第二,不要听老师的。不知道网友们对这个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也等待您的消息,可以跟我们一起来互动。
刚才赵老师提出了一组数据,我不知道这个数据在人大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情况的反映?比如说专业毕业之后可能不太对口,或者说我们在学校里有学生填报志愿当初是由于家长给选的,可能学起来比较痛苦,然后需要去转,需要去调整。
刘洋:大学当中学习的专业跟最后就业的方向应该说有一部分是不一致的,我们这里统计大部分可能相对还是一致的。一致表现在什么地方?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就业的方向主要就是集中在国家公务员、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外资企业。人民大学毕业生不管是学经济的也好还是学管理的,还是学人文科学的,学新闻的,学法律的,最后去国家机关的机会非常多。这算不算专业对口?总体说还算是就业和学的专业是一个相对的对口。具体的数据我这儿也有,但不如这位专家统计的这么确切。但是我认为家长跟中学应该是起到一个搜集资料的作用,家长到处奔波,也有搜集资料的必要性,这些资料都要拿回来,都要给考生看,让考生真正了解他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儿,让他自己翻阅高校每个学校的特长、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让他有一个亲身的体会。他也许没有时间亲自跑各个高校,但是有时间坐在家里,用简短的时间把各个学校的报考指南、硕士点、博士点、专业设置看一下,这还是比较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