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谈传记之02:传记是怎么写出来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2 03: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传记回忆录作家的请看过来很多人以为,传记是“写”出来的。其实,这样理解有失偏颇,传记是“采”“写”出来的,而且就我的写作经验来看,“采”与“ 写”的比例是七三开。这里的“采”首先是指采访人物,采访对象以传主本人为主,有时也需要采访传主指定的人物;其次是指采集资料,包括传主本人撰写、收藏的,以及馆藏或者他人持有的关于传主的文献、图片、音视频资料。所谓“七分采”,就是指要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采访走访以及搜集资料上,以传主为研究对象,把人研究透、把事捋清楚。这个过程不仅是最费时间、最艰难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没有“采”做基础,“写”就无从谈起。“采”不够,“采”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将来的写作质量。这里的“写”即指撰写。论观赏性,传记终究不如小说跌宕起伏;论形象塑造,也不及报告文学浓墨重彩。但一本优秀的传记,在文字要求方面理应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可观赏性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的理解就是六个字,说人话,事上见。很多传主不屑于讲故事,觉得讲故事意义不大,热衷于直接输出成果。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读者看传记,想要看到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万能的神,而是活在你我之间、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如果把传主写成凯撒式的人物,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似乎只要他横刀立马,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定个一亿的小目标,话音刚落,钱就入袋,心随意动,想啥成啥,soeasy!朋友们,是不是容易得过分了,可能吗?事业路上坎坷多,如果都这般易如反掌,那岂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了?另外,读者最想看的不是结果,而是攻坚克难的思路和过程。成功人士都不缺成果,如果通篇都是成果的堆砌,意义不大,主语用马云行,用王云、赵云也行,反正只是一个人名。所以,写传记应该使用推导式而非结论式的办法,不仅要写出传主的成就,而且还要写出他的努力、他的思考、他的感受、他的煎熬,遇到困难时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想方设法克服的?说句实在的,把事儿写到位了,还愁不见性格、见意志、见思想、见品质、见能力、见情怀吗?还愁不好看吗?<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s12.sinaimg.cn/mw690/001v6OWvzy7mhnLAjTJfb 690" AL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