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考古刷屏有几个意思?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5 0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媒体报道说,湖南女生钟芳蓉日前已经报到,开始了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大学生活。这算是对“热点”的追踪吧?从高考发榜初始,“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高考成绩676分的“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消息见诸网络后,迅即引致多方热议,时至今日,人们继续保持着极大的关注热情,相关的讨论一直未间断…… 梳理一下主要的观点。钟同学一方面是“惊着”了普罗大众:如此高分竟然选择冷僻的专业。众多“明事理”的人大概认为这么好的高考成绩学个国际金融才是正解,或者再不济选个好就业、毕业后收入高的专业总是可以有的吧。考古?就业不容易——至少收入缺乏想象力,而且一个女孩子,刨地、开墓不太合适,对吧?总之,此一专业选择太难以让人理解了。而在另一面,考古后备军钟芳蓉成了考古界的“团宠”,很多考古及关联机构表达了由衷的欢欣:给她运去了丰富的考古书籍、资料和文创物品。也许是考古这个行当真的吸引力不足——报考学子日渐稀少,也许是如此高分的学霸(人才)有心考古太令考古界喜出望外了。坦率地说,考古这个领域对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不知道是不是该领域真就人才不济了,也想当然地认为就业没啥问题,虽然还能够“考古”的那一亩三分地确实不多了,但毕竟教师这个行当之外,博物馆有增无减,未知的、需要解密的古老物件多如牛毛……所以,在下真不太明白关于考古专业选择的是与非,人们在言说什么。不过,因为相关的长短论争,我猜想,大概很多人把大学教育等同于作坊了:诸如铁匠铺那种。人们倾向于认为大学教育主要的功用在于技艺的学习和训练(或知识存储),所学意味着将来的所用。这当然没错,只是,倘若仅仅是技能(技术)的驯导和育成,感觉大学有点不如铁匠铺。一堆人坐一块儿听一个人讲,显然不如一对一的师傅手把手来得真切,况且还有很多不可言说的感觉和经验之类。反过来看,尽管大学的“通识教育”被责难经年,但今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儿。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更好的路径,没有找到大学教育自身使命的更优选择。这之中关涉的不是某种专业技能训练——比如医生职业必须的专业技能掌握,而是既有文化、科学技术积淀下的未来旅程,是价值、道德辨析之基,是科技进阶的能力开拓,是汇聚成群体的每个个体窥探未来的探索精神和人格素养。试想,假如大学教育只是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规训,专业类同的千所大学岂不是会变成“千人一面”?再来看“学有所用”,这也是大众内心深处的专业欲求。我们不妨这样想想,假如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学业,应知应会的是学习能力,是遇到问题的应变和解决能力,是面向未知领域(世界)的跨越能力,等等,那么,具体的专业诉求还重要吗?实际上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当下的专业色彩也呈现出模糊的态势。不说本科生,即便是硕士、博士,撇开个人的兴趣爱好,所学非所用也是常态,更重要的是,您在五年八年的大学教育之后,不说站在潮头的创新能力,就说学习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塑成,那些您学会(倒背如流)的知识,那些曾经热络的技艺(技术),很可能就是记忆存储里的数据而已。当然,大学的专业科目、课程,以及通识教育的范畴等,怎样更优?这是困扰专家的难题。不过就“考古界团宠”和刷屏的热议这一现象来说,普罗大众和专业人士心中,关于大学及其专业的认知是个什么概念呢?背后的意味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向往的大学模样,还是大学本来的样子导致了大众的期许呢?这个我还真是不太清楚。不过有一个事实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恢复高考以来,40多年里我们至少培育了几代人——可以说都是现代知识系统基础上结出的果实,我们拥有最多的工程师和最多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群体,然而,到如今,我们还是行进在追赶的路上,尽管在很多领域已经站到了最前沿,但却罕有真正开拓创新、引领未来之路的旗手。 这背后的缘由,更多的,是观念问题还是程序问题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