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9-7-1 0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 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 ,方向 ;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 ,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 相关.平原地区城市形态是 ;兰州的城市形态是 ;重庆地处 和 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界线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 住宅区的分布地.4,商业区多位于 ,主要为 或 分布.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 中心还是 中心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 是主要因素.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来划分的,可划分为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 等,拉力有 等.16,城市化进程可分 , , 三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阶段.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 的目标.一方面 ,另一方面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 ;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 的结果5,混合农业主要是 和 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6, 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主要分布在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 ;气候 ;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为主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 农业生产.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 化, 化, 化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 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牧牛为主有 ,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 的特点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 , 23,乳畜业是随着 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的 化, 化畜牧业地域类型,产品是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 ,河西走廊的粮面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 ,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农业.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4,不同工业类型的布局工业类型布局地举例(至少一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5,鞍钢区位 ;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基础,以 目的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 (哪种工业联系)13,我国的钢城 ,石油城 ,汽车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 , , , , ,是在 基础上,以 , , , , 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 , , 等问题.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 , , , 20,新兴工业区是以 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列如 , , 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为独特的发展模式.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3,高新技术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比较:高新技术工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重产品增加值生产增长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研发费用24,美国硅谷是以 工业为主导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 化工厂的布局原则 印染厂的布局原则 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运量 ,速度 ,运费 ,受自然因素影响 ,连续性 造价 ,短途运费 公路运输周转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量 ,成本 水路运输运量 ,运费 速度 ,灵活性和连续性 ,受自然因素影响 航空运输速度 运量,运费管道运输和 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连续性 投资 ,灵活性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 , , 方向发展.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方向发展.4,交通运输网中的 和 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 ,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 的影响很大,表现在 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日本的科学城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的影响至关重要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商业网点密度.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 为原则;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 原则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 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时期.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 时期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 时期7,当 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 , , , 等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 , , 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 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13,发达国家走过的 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 , 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带来的环境问题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是在 中产生,必须在 中解决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 》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 , ,其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 , 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 (国家)制订的.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26, 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27,循环经济以 为手段,以 为核心,以 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化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 ,以实现循环经济.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效益和 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1 0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2008-09-28 21:28地理必修Ⅲ复习提纲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分辨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分辨率高、范围小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浙江省情: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位于东经118°01'—123°08',北纬27°01'—31°1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679万,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5%。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之滨,北与上海、江苏相连,西 与安微、江西接壤,南邻福建,东临东海。山多岛多,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广布,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梅雨),7、8月常出现伏旱天气。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我国受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冰雹、冻害、龙卷风等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之一。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土壤为红壤,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农牧林渔业发达,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油菜、棉花、棉花、茶叶、蚕丝、柑橘、毛竹等。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现代化交通网络发达,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南昌)、萧甬(杭州萧山—宁波)、金温(金华—温州)等铁路构成了浙江铁路运输网络。重要港口有宁波北仑港。 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型工业为主,目前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浙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颇具特色,浙江海宁的皮革,桐乡的羊毛衫,嵊县的领带,永康的小五金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浙江专业市场繁荣,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 旅游资源丰富,有雁荡山、普陀山、天目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水库。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低山丘陵多有岩溶奇景,金华三洞、庐瑶琳仙境令人叹为观止。全省旅游重点则为杭州,素以“人间天堂”驰誉世界,文物古迹遍布城内外,因此成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和五大旅游热点之一。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0%A1%CD%C3%D7%D3%B2%F6/blog/item/97f83f63ee15d7660d33fa4d.html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1 0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回忆下吧。不一定很全面你说的几个基本是必考和常考内容,还有比如说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啊,一般都是考大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