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斋戒”一词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15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斋戒”一词从何而来?“斋戒”这个词,很多人就会想到吃斋念佛的佛教。在佛教中,确实有“斋戒”一词,在佛家看来,身与心的修行同等重要。斋,就是要清除内心的急躁狂躁,使之平静下来;戒,就是要去除身体的是非欲望,使之合乎修行的需要。斋戒就是要杜绝嗜好,杜绝欲望,一心向善,一心向佛。

不过,斋戒并非佛语所能包容的。况且,佛教是外来文化,在东汉一朝才传入我国。正本清源,斋戒是由我国文化传承而来!并且在四书五经里早就有提及。
比如,《易经》的《系辞上》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孟子》中这样表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的记载。
同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的叙述。
由此看来,在古代,并非仅传统的儒家文化有斋戒。古人在遇到重大事情时,为了表明对事情的重视以及对上天神灵的虔诚,都要进行斋戒。

【斋戒活动的具体项目】
我们现在看来,“斋戒”就是吃斋吃素,修养身心。如果你以为古人也是吃素的,那就错了!在古人那里,斋戒的项目分很多种,总体来说有这几项: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
沐浴更衣,焕然一新,以表对祖先神灵的尊敬;不喝酒,酒有气味,并且喝酒本身就是不敬的表现;不吃荤,不是不吃肉!而是要避免吃葱姜蒜韭等气味特别大的食材,口味特别重的话,是对祖先神灵的大不敬;同样,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个人言行举止端正也是必需的。

【斋戒牌的应运而生】
明洪武五年,为增加祭祀大典的仪式感和自觉性,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神有鉴焉”。
这个传统延续到清雍正年间时,开始更加发扬光大!可能你要问,为什么雍正爷这么重视?
其实,那些年的清宫剧已经跟我们说过了,不论是名正言顺还是非法篡位,九子夺嫡的惨烈,让登上宝座的雍正在很长时间内都还感到后怕,因此,他时时刻刻都悬着一颗警戒的心。
比如,按照明清两代祖辈的规制,天坛(南郊)祭天,地坛(北郊)祭地等大祀前的斋戒,都要去坛内。(也就是说,从斋戒到祭祀,需要全部在宫外进行)雍正为保自身万无一失,对之进行了微妙的改动。
于是,雍正九年(1731年),他干脆在紫禁城内修建了一座斋宫,基本上把祭祀前的斋戒仪式都搬到了宫中。
凡祭祀天地及祈谷等大祀前,遇皇帝宿斋宫,必须恭设斋戒牌,置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并且,斋戒日其间,陪祀大臣也要佩带斋戒牌,各宫也要悬斋戒木牌于帘额,以示警戒。
当然,这些斋戒牌造出来分配的时候,也是要根据当官的品级来定,哪一级用什么质地、用什么工艺都有定规。这还不算!
兴建斋宫的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还是担心参与斋戒的官员们起居言动之间有所懈慢,于是,他又一次做了调整:
他把斋戒的大牌子改成了可以随时佩戴的小牌子,这样,官员们不仅低头就能看到自己心胸之间的斋戒牌,方便触目儆心,跟人打招呼的时候,还可以“彼此观瞻”。借此让臣下“简束身心,竭诚致敬”,最好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放逸。
古人的斋戒多少有一丝权势压迫下的恐惧意味,但是无论古今,不管有什么仪式或者装备,在天地自然、宇宙万物面前,都应常怀敬畏之心,并且时刻保持一种自省、克制和虔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5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