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成硕士归国后月薪不足5千说明了什么?(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17 02: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部现在每年都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至10000元,而近5成硕士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不足5000元,本专科留学回国人员的月薪大多在5000元以下,“海归”名头带来的含金量明显不足。区区5000元,与留学生海外求学的花费相比,是一个极不对称的数字。留学欧美一年费用大约20万元左右,仅读两年研究生是40万元。如果本科起读,只算5年则至少百万元。我所知的,一名留学生几年下来,一般都要200万的样子。因为除了基本学习费用,还有其他生活方面的开销。如果工资仅仅停留在5000元,花了200万元留个学,不吃不喝,得400年才能把留学开销收回。当然,能够花200万元留学的家庭,都是比较有实力的。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得到洋文凭,开头一两年,可能月工资只有5000元,但转眼之间,年薪就可能十几到上百万了。有没有一个“李刚”老爹对年轻人的发展区别很大。不过,如果不考虑留学生的背景问题,那研究生归国就业只有5000元的月工资,那又一定表明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地方出了严重的问题。在出国留人员中,也不是每个年轻人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有些人是依靠卖房子、举债等办法,完成了海外求学之路。还有些年轻人领先奖学金和打工的方法完成海外学业,他们出国几年,花费不需要200万那么多。但毕竟要出国,几年中几十万也花费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也远未到了硕士、博士可以任意浪费的地步。在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我国高端人才比例所占比例仍然偏低。但具体到用人单位,却又发现他们容纳人才的能力非常低下,“根本不缺人”。已经十多年了,大学生及更高文凭拥有者,找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海龟”们早些年也还算受到青睐,但渐渐地,没有多少机构对他们很在乎了。整体来说,是我们缺少足够的研究机构吸收与储备人才。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令社会对研究性机构的投入意愿十分低。Google、特斯拉等国外企业,可以将70%到80%,甚至更高比例的企业资源用于科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但在我国,没有哪个企业敢这么做。人家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一旦成功,必有十分惊人的回报。我们这边对不起,投入多少基本会打水漂。因为你有了新玩艺,那些山寨企业可以一夜间就替你仿冒了。因此,人家总是有领先世界的“黑科技”,而我们总是只能跟在后面与人家打知识产权仗。人家在不断创新,我们一些人只能发神经,做白日梦,用吹牛和爱国主义的高调忽悠国人。没有一些基本的东西,科技制度及其他一些制度的改革,喊了几十年,没有多少实质性动静。如今,就科研而言,还是主要通过政府拨款和大学为提高知名度而建立应付为主的实验室(研究机构)。企业没有意愿广泛参与,没有主动投入科研的积极性,那研究机构的总量就永远只有那么一点点。研究机构不多,那些硕士、博士又有什么用处呢?现在的“海龟”们回国,主要方向是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方向主要是为了当官、当高管,而不是研究方面。而这些层面,不论是洋的还是本土的硕士、博士,都没有实质的比较优势。你的职位别人照样能干,而且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强过你。这样,硕士、博士实际价值,也渐渐被社会看轻了。我是一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因为你是什么“海龟”高学历的人就给你开什么高工资。中国的企业也有一个解不开的结。税赋、房租、水电油、运输、原材料等成本实在太高了,那也就只能在劳动力价格是玩命往下压。不然,企业根本无法与外企竞争。“海龟”研究生近半月收入仅5000元的样子,那也暴露了各地越来越高的平均工资数据不那么靠谱。中国有些人与机构为了某些需要乱吹牛,但总是与其他数据对不上。中国诡异的高税赋、高房价等经济怪胎,已经让企业大幅提高员工工资收入的大门给堵得死死的。同样的原因,企业盈利能力不高,也难以组织资源进行研发方面的大手笔投入。原本企业研发方面的意愿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打击就不那么积极,而实际的经济结构又不利于企业增强盈利能力,那在整体上,社会对高学历人士的需求就只能非常有限了。如此格局长期下去,我们所能做的也就只能将优秀人才推给国外。那又意味着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7 02: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许多人是靠钱而去国外混来的文凭。现在的企业,尤其是民营的更注重真才实学。评论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