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王弼“得意忘象”和“忘象以求其意”的历史功绩(文:李守力)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9 1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论王弼“得意忘象”和“忘象以求其意”的历史功绩(文:李守力)作者:野有雅兰论王弼“得意忘象”和“忘象以求其意”的历史功绩(文:李守力)
【提要】:
王弼“得意忘象”、“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给后人造成的误导在一个“忘”字。象是“得意”的工具,“得意”是“立象”的目的,犹如渔网是捕鱼的工具,“得意忘象”犹如捕到了鱼而忘掉渔网,而“忘象以求其意”犹如忘了带渔网去捕鱼,鱼何以得乎?义斯见乎?
王弼虽然谈“忘象”,实际他在解《易》中并没有“忘象”。“忘象”实为忘掉他认为不属于《周易》体例的象数,如八宫、纳甲、飞伏、卦气、升降、爻辰、卦变、旁通等汉易象数体系。王弼不仅没有“忘象”,他还发现了《周易》爻象的比、应、承、乘体例,王弼用他发现的爻象体例和基本的卦象,轻松地解说了《周易》经文,大大简化了汉易繁琐的解《易》思路。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没有王弼易学的导航作用,易学研究可能会继续走很长的弯路。
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原文: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二、王弼“得意忘象”以及“忘象以求其意”的理论来源: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思路有两个源头,分别是《易传》和《庄子》:
《系辞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庄子·外物篇》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尽”(盡),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所以“尽”是全部、穷尽的意思。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意,指“圣人之意”,《乾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只有圣人能感通天地万物,故圣人之意即万物的哲理。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指圣人留下的经书不能穷尽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也不能穷尽圣人之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那么,圣人之意难道就不可以知道了吗?
孔子说,圣人发明了卦爻象,通过卦爻象可以穷尽圣人之意,通过卦爻辞穷尽圣人之言,于是百姓因此适应变化而通达,获得无穷的利益,因此受到鼓舞而通达神明。
《系辞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此即《易》象可以穷尽万物之理,圣人之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
王弼在《明象》中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是根据《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立论的,王弼进一步指出“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这是根据《庄子》“得意而忘言”的观点立论的。
王弼用“忘言”、“忘象”,是根据《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而来,王弼《明象》“存象”与“忘象”相对,《孟子》云“操则存,舍则亡”,忘,亡也,故这里的“忘”是忘记、遗失的意思。
王弼基于《系辞传》和《庄子》得出“得意而忘象”、“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的观点,实际已经偏离了《易传》“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方向。“得意而忘象”是正确的,而“忘象以求其意”是错误的。王弼在这里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可惜近两千年鲜有人觉察到。“得鱼而忘筌”,是对的,但“忘筌”则不能“得鱼”!同样,“忘象”也不能以求得“圣人之意”!
《庄子》“得意而忘言”没有错,《庄子》并没有说“忘言”才能“得意”。故王弼之误非由《庄子》,实自误也。
三、论王弼“忘象以求其意”(扫象)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十余年的惨淡经营,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业已形成,当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世界观,以约束君权专制、匡扶时政得失,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与阴阳家结合为一体,领导发动了一场波及整个经学的思想变革。《汉书·五行志》:“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西汉中期以后,各派经学家以董仲舒为榜样,纷纷致力于阴阳术数与儒家经义相结合的工作,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经学思潮。翼奉给元帝上封事时就说:“《易》有阴阳,《诗》有五际,《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孟喜、京房所提出的“卦气说”,实质上就是阴阳之学与《易》相结合的产物。汉易象数之学是直到西汉中期宣帝年间才由孟喜揭开序幕,到了元帝年间,才由京房真正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孟、京以前,汉初易学大体上是守师法,明故训,主义理,切人事,尝未分化成派。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曾经指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这是符合实际的。
汉代易象数家根据《易传》“立象以尽意”、“观象系辞”的总原则,视象数为《易》之根本,解说《周易》经文始终不离于象数。由于西周《易象》一书的失传,汉代的经学家发现《说卦传》之象无法贯通地解释《周易》的经文,鉴于此,郑玄发明了爻辰,结合《礼记》而解经,荀爽发明了升降,虞翻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在汉献帝当政年间完成其《易注》(其大部分内容保留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对《周易》经文和传文的一字一句,虞翻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地寻找其背后的象数内涵,因而架构了不属于《周易》体例的象数体系,如卦变、纳甲、之正、旁通、半象等。《周易》原典诠释由此走入了死胡同。
王弼“忘象以求其意”这一思想主张,系直接针对汉代易学家、尤其是东汉易学家的解《易》思路而发,是对汉易象数思路的矫枉过正。王弼虽然谈“忘象”,实际他在解《易》中并没有“忘象”。“忘象”实为忘掉他认为不属于《周易》体例的象数,如八宫、纳甲、飞伏、卦气、升降、爻辰、卦变、旁通等汉易象数体系。王弼易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王晓毅教授说:“王弼《易》学像一个蓄水池,它融合了两汉各家易学流派,其中《易传》→费氏古文《易》→荆州《易》学是主要干流。在这个蓄水池中,
沉淀了牵强附会的象数泥沙,保留了义理的净水。”
王弼不仅没有“忘象”,他还发现了《周易》爻象的比、应、承、乘体例,王弼用他发现的爻象体例(其中也有继承京房“主爻说”和师承王肃的成果)和基本的卦象,轻松地解说了《周易》经文,大大简化了汉易繁琐的解《易》思路。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没有王弼易学的导航作用,易学研究可能会继续走很长的弯路。王弼(226~249)虽然只活了二十四岁,但他的影响会超过
100个24年。
在卦象和爻象之间,王弼主要看重爻象而轻视卦象,在其《周易注》中,王弼注释卦辞取用卦象约有10处,注《彖传》取用卦象约有25处,《大象传》本身纯用卦象而没有爻象,而王弼注《大象传》
取用卦象仅有16处,这些都证明王弼对卦象的轻视。王弼在注384个爻辞时,约有222个爻辞使用了爻位说,可见他对爻象的重视(以上统计参考
田永胜《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
王弼解《易》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爻象,他在《周易注》使用爻象解释爻辞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弼有意识地淡化了《说卦传》卦象的应用,尽量不用、少用卦象解《易》,一是出于纠正汉易的失误,一是他没有来得及破解《说卦传》的奥妙,即使是900年以后的大儒朱熹仍然对《说卦传》疑问重重,他说
:“此章广八卦之象,其间多不可晓者,求之于经,亦不尽合也。”
王弼谓“互体不足,遂及卦变”,与他同时的钟会著论力排互体,这是正始名士的时代学识局限。宋人王应麟在为《郑氏周易注》作的序中,评论道“王弼尚名理,讥互体,然注睽六三曰‘始虽受困,终获刚助’,睽自初至五成困,此用互体也。”此误,睽自初至五连互节卦,非困卦。“互体说”最早见于《左传》,由京房明确提出,后来为两汉易学家们广为使用。“互体说”和“变卦说”(非“卦变说”)实为《左传》《国语》筮例和《周易》体例,大量的考古文献(如筮数卦卜甲、帛书《易》等)也证明了这一点。
王弼排斥的“卦变说”到了李之才、朱熹那里又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直到现在仍有易学家在使用卦变说解《易》。清初易学大家胡煦的“体卦主爻说”彻底推翻了“卦变说”,破译和还原了《彖传》断卦的本义,牟宗三因而盛赞胡煦之发现“古所未有”,易学界连绵两千年的“卦变说”悖论于是冰消瓦解。吕绍纲论“卦变说”之非:
汉人荀爽、虞翻创卦变说,影响极大,宋人朱熹著《周易本义》,举凡十九卦讲卦变,以为《彖传》文字不会不懂,可是他按卦变的成见讲《彖传》,越讲越糊涂。至少金先生(金景芳)和我不明白。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从“四库”中看到胡煦的大著《周易函书》,才知道卦变说本非《周易》固有,倒是汉宋人向壁虚构的。胡煦从理论上彻底推倒了卦变说。胡氏说,《周易》的确讲变化,但是《周易》讲的变化是指八卦六十四卦生成过程中的变化。卦既生成,便没有这一卦变为另一卦的可能。犹如人不可能剜去身上的肉补到别人身上。卦变说认为这一卦由另一卦变来,是荒谬的,胡氏创立“体卦主爻”说取代卦变的“刚柔相易”说。按照胡氏的说法,《彖传》常用的往来内外上下终绐八字是六十四卦生成之后孔子教人审择主爻的方法。“体卦主爻”说所说乃卦生成过程中事,“刚柔相易”应该也是这样,但是卦变说硬是把“刚柔相易”说成卦既生成后之事。卦变说的谬论至胡煦本该寿终正寝,但是没有,荒谬的卦变说仍然一直是易学界的主流观点。20世纪的易学著作几乎没有不持卦变观点的。这是极可悲的。(出处:《周易全解》(修订本2005)修订版序)
王弼排斥“卦变说”,迄今已历经1900年,更加显示出王弼的睿智。王弼在易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自然科学史上的牛顿,如果把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存”和“忘”看作是“执着于”和“不执着于”之义,《明象》的解《易》思路便更加符合《周易》本义。王弼云“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是指汉易象数泛滥之失,王弼云“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则在客观上说出了近代以来的训诂文史易学之失,这也同时是王弼“扫象”带来的深远影响,训诂有其便于理解古文的益处,但是却让人对《周易》经传更加感到糊涂,现代易学只有重新回到经传合参的道路上来,才能还原《周易》的本义。
现在我们得到了更加接近《周易》元典的解《易》思路,所谓“立象以尽意”,就是用《说卦传》卦象、爻象、互体、变卦通过解说系辞,透显出卦爻象的规律,由卦爻象的规律透显出《周易》六十四卦的义理。
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译文: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卦爻象是用来表达万物哲理的。系辞(卦爻辞)是用来表达卦爻象的。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透显万物哲理没有比卦爻象更贴切的,透显卦爻象没有比系辞(卦爻辞)更贴切的。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卦爻辞来源于卦爻象,所以可以通过卦爻辞来观察卦爻象;卦爻象来源于万物哲理,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卦爻象来体会万物哲理。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万物哲理通过卦爻象来透显,卦爻象通过卦爻辞来透显。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所以卦爻辞可以表达卦爻象,理解了卦爻象就不必再执着卦爻辞;卦爻象可以表达万物哲理,理解了万物哲理就不必再执着卦爻象。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这就好比套子是为了套住兔子,兔子得到了就不必再执着于套子;渔网是为了网住鱼,鱼得到了就不必再执着于渔网。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综上所述,卦爻辞,是表达卦爻象的套子(工具);卦爻象,是表达万物哲理的渔网(工具)。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因此,一味执着于卦爻辞,就不能理解卦爻象;一味执着于卦爻象,就不能理解万物哲理。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卦爻象来源于万物哲理,若一味执着于卦爻象,则所执着的反不是真正的卦爻象。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卦爻辞来源于卦爻象,若一味执着于卦爻辞,则所执着的反不是真正的卦爻辞。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综上所述,不执着于卦爻象,才能理解万物哲理;不执着于卦爻辞,才能理解卦爻辞。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理解万物哲理在于不执着于卦爻象,理解卦爻象在于不执着于卦爻辞。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所以设立卦爻象来透显万物哲理,而卦爻象不能一味执着;设立卦画来透显万事情伪,而卦画不能一味执着。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所以遇到同一类的事物可归于同一卦爻象,合乎同一属性的可归于同一卦爻象。
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欲表达刚健的意义,卦爻辞何必一定用“马”(天、金、玉皆有刚健之义)?欲表达柔顺的事物,卦爻辞何必一定用“牛”(地、母、布皆有柔顺之义)?
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如果爻象合乎柔顺,何必再用坤卦或牛来表达(言外之意,柔爻当位就有柔顺之义,何必再使用坤卦)?如果爻象应乎刚健,何必再用乾卦或马来表达(言外之意,刚爻中正本有刚健之义,何必再使用乾卦)?
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从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有人把“马”定为乾卦之象,按照这个法则对应卦爻辞里找卦象,可是卦爻辞里虽然有“马”,而卦中却没有乾卦(举例:坤卦卦辞“利牝马之贞”,屯卦六二、六四、上六爻辞“乘马班如”,皆无乾卦),于是伪说滋生,不胜枚举。互体不足以找到确定的卦象,于是用卦变再找;用卦变也找不到,于是再用纳甲、爻辰、五行。一旦超出《周易》原典本有的体例,伪说就会越来越奇巧。即使这些奇巧的象数偶然对上了卦爻辞,于义理上也毫无可取之处。这都是执着于卦爻象而忘记了其哲理内涵所致。只有(以卦爻象为基础)不执着于卦爻象而求其哲理,《周易》的真义(万物哲理)才可以见到。

我的思考------解卦是复杂的,某为初学,拿到一卦先看卦象于卦名的联系,再度卦辞,象词,彖辞,结合来理解。如果读每一卦眼前都能生成一幅图画,对于理解卦义是大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