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如何展开深度报道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9 0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系列报道《抢救石缝中的家园》为例,分析电视新闻是如何展开深度报道的
深度报道是一种阐述事件的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像”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重要的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
深度报道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气势磅礴、构思宏大、超越时空、谈古论今,构成了深度报道崛起时的一种鲜明的特征,这正是人类审美进程中,从单纯齐一向多样统一的审美超越。对此,有人称之为“全息组合”,有人称之为“全方位把握”,有人称之为中国新闻界“学者型记者”。报纸深度报道具有书面文本的特点,在报纸有限的空间里也要写出“经史子集”的方方面面。新闻表现方式的改变,首先是记者思维方式的改变,深度报道的风摩一时,也应运面生了许多崭新的新闻观念。一度作为报纸新闻优势的深度报道,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被电视媒介所承继。电视新闻界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观众,也必然会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结合电视特点来进行深度报道。专题片《抢救石缝中的家园》的系列报道,就是电视进行深度报道的很好例子。
一,重视新闻背景:
深度报道要求对事实作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分析、解释,并需要交代有关背景材料。新闻背景是深度报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闻背景材料主要在于把新闻事态放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之中,以事物的历史变化,以事物之间的联系等作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从而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情况,影响程度等。尽可能提供新闻发生、发展中涉及到的“背景材料”,报道才有深度。在新闻片子《抢救石缝中的家园》中,主持人在演播室里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她手中一张关于西南地区卡斯特地貌照片,照片中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堆积成的大山冲击着观众的眼球。同时主持人说道:“这种地貌就是一种危害不亚于沙漠化的荒漠形态——石漠化,目前正是石漠化正在吞噬我们的家园。专家已经把它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并称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而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石漠化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扩张着。”这些简短的语句却像一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种对比性的背景介绍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石漠化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因为很多人可能对石漠化这个概念不了解,通过与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连在一起更能刺激人们敏感度的神经。
如果只是通过一些摆在我们眼前的事例来做电视新闻,那我们在电视机前就永远无法看到“脚底上的泥土”。这部片子中,记者站在现场向我们说道:“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这片大山几年前还种着庄稼,我脚下这一片片鱼鳞状的石坎就是当年他们垒来种庄稼用的,后来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山上的土被冲光了,现在我们看到,整座山已经彻底荒废了。像这样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成像沙漠一样的‘石质荒漠化’现象,被称之为石漠化。这样的地区在我国有大约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有40多个民族的1亿人在这里生活,而在这1亿人中就有2500万人属于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不少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四百元。在这里,一些村民的家是四面透风的木棚,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这些玉米。”这些背景资料的介绍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一步步去挖掘造成石漠化的原因。
二,理性思辨:
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显著特征。深度报道要对事物(新问题、新变化)作分析、解释,对事物的分析、解释、归纳过程就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深度报道的深度,取决于记者采访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
首先,记者的采访就象矿工的挖矿,采访有多深报道就有多深。在《抢救石缝中的家园》中,记者首先采访了贵州水城县杨梅乡抬沙村村民李兴学,他给我们形容了草帽地的样子,“有百十窝了。数不清了,一个坡上都是,最大的栽了七个洋芋,最小的锄头都放不下去,一块草帽就可以把它盖起来。最小的就这样大小。”“原来的桥现在就在这个位置,水底下,已经淤了,现在在水下有十来米深。没有植被那个时候,山上到处是光秃秃的,一下雨,泥巴全下来了。泥沙逐步逐步来,河床逐步逐步高,就把桥淤了。”这是贵州盘县淤泥乡双龙村村民瞿彩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通过对这个村民的回答,记者联想到了石漠化对穿越云贵高原的整个红水河的严重影响。得出了“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十年间增加了水土流失面积3062平方公里,照这个速度,石漠化的面积25年就会翻一番。在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石漠化面积正在以每年993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这个结论。最后由贵州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曾信波告诉我们“石漠化一年吞噬一个县的面积。”
其次,记者的思想的深度依赖于他的智慧,记者应该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应该象聪明的长者般的善于思考。片子中记者采访一位在山坡上耕种的妇女:“这么陡的坡地上种地你怕不怕?”妇女回答道:“怕,怕得很,这要掉下去不要想爬上来。”看起来这样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她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为了生存为了吃饭,她们只能冒险。记者采访农民马龙今年烤烟用了多少柴时,提了几个很简单的问题,如“一炉用多少柴火”“你家里烤烟用柴在村里算多的还算少的”“ 你这个村砍柴多少年了”“家家户户都上山砍树,怕不怕把山砍光了?”。这些简单易懂的问题使农民说出了实话,也是我们看到了当地人们的无奈。所以说深度报道不是上纲上线的胡乱联系,而是对敏感问题进行冷思考。
三,报道立体化:
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报道,多层次地分析,是深度报道又一显著特色。理性思辨决定了报道必须是立体化的,它不是简单地报道事件结果,简单地传达某种结论,而是着重于过程和原因的分析,要层层剥笋般地多侧面、多层次反映解剖事物,才能使报道有理有据,做到入情入理入心。在《抢救石缝中的家园》中,记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草帽地,又指出这里的桥被淹没,然后联系到了整个红水河发电站使用寿命减少,最后指出石漠化一年吞噬一个县的面积。这样层层递进的分析,使我们逐步看到了石漠化的真正危害。在分析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时,首先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处长杨德生讲解了自然原因,然后是从当地居民的吃饭,种地,烧柴,放牧等各个方面展示了对石漠化的“贡献”。
四,表现多样化:
表现手法多样化是深度报道节目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在这部新闻片中,主要是借助记者的现场采访来完成的,记者的采访逐步深化,像剥一颗洋葱似的,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逐步告诉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时,当说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时,用一副很形象的电脑制作的效果图向我们演示了石漠化过程。在介绍石漠化的防治过程中,也用了这种效果图,清楚明白的告诉了观众他们所描述的过程。
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是节目成功的要素,深度报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伸展,丰富的内容为多样化结构创造条件,也为记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条件。在看到片子中出来一群戴口罩的羊群时,我们觉得很奇怪,难道小羊也要防流感?听到记者的解说更让我们欣慰。“为了不糟蹋林草,他们把漫山遍野散养的山羊圈养起来,但为了保证肉质鲜美,每天还要让小羊遛遛弯,这样山羊们出门就得带着口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