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写的《我的母亲》,母亲节值得一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9 0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母亲出世不久我外祖母就死了,所以她从小劳动,不但一个大字不识,而且没有大名,嫁到我父亲家来,尊称时也不过是个“贺吴氏”。但她勤劳善良,也很坚强,疾恶济弱,我十分爱她,非常尊重她。在她身上,具备劳动人民和中国母亲的优秀品德。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我出生在鲁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境贫寒。我的出生不但没有给我的家庭带来欢欣,反而是一片慌乱。我的奶奶跪在屋角喃喃地流泪说:“天啊!可叫俺拿什么养活这个小东西……”我的父亲抱着头叹息,只有妈妈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鲁南的冬天是非常冷的,常常是寒风裹着大雪,屋子四面漏风。我童年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就是寒冷。至今一想起来还会脊梁发凉,耳边顿时响起呼呼的北风声。那时山东的农村妇女都穿大襟褂子,我从小妈妈就把我揣在她的怀里,用她的衣襟紧紧地裹着我。她的棉袄又破又薄,实际上暖着我的更多是她的体温。

实在冷得受不住了,妈妈会烧一把高梁秫秸烘烘我,可那是烧锅用的,做饭还不够呢,妈妈再爱我也不敢多烧。我的家乡名叫贺窑,顾名思义是有窑的。童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冬天出窑时妈妈带看我挤在人丛中,用个瓦盆盛一盆未尽的窑火回家了。妈妈会在盆上再覆盖一层灰,这样可以燃得慢些,暖得久些。于是妈妈让我坐在瓦盆边,她则一边忙着家务一边说着儿歌、讲着故事。于是什么“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炸咸菜……”“天老爷,地爹爹,下阵小雨我歇歇!”什么《老虎接生婆》、《铁拐李》等儿歌和传说,就这样随着母亲浓浓的乡音、伴着火灰滚滚的香气,渐渐地暖化了我的心,暖和了我的全身,给了我最初的诗意、美感和爱憎。
我童年的另一个深刻记忆就是饿。常常饿得前胸贴后脊梁,头上冒汗,心里发慌。每当这时,妈妈就会一边给我摩挲着胸膛一边说:“不慌,我儿不慌!等等吧,我儿等等,等等粮食就上场……”于是我就慢慢缓过劲来,心里有了希望,眼前不但出观了红红的高梁,黄黄的谷子,鼻子里还会闻到煎饼的香味。大家都知道山东人是吃煎饼的,穷人家最好的煎饼是麦子的,或是高粱的、绿豆杂粮的,实在连这也吃不上的,就加野菜磨成浆摊来吃。有一种叫“竹目草”的,摊出来特别好看,碧绿碧绿的,就是不好吃,又苦又涩,而且也不耐饥。我从小不是个调皮的孩子,可是一见这绿煎饼就会哭闹:“俺不要看,不要看,俺要吃,要饱肚,要饱肚……”每当这时,妈妈又会含着眼泪对我说:“要饱肚,得吃苦。走,跟娘上山拾柴去!”所以我从蹒跚学步开始,就会跟娘上山打柴,下地搂黄豆、高粱豆子。娘背大个儿拾柴箕子,我背小捆儿,走不动了,娘再把我放在柴个儿上,一块儿往回背。我在娘背上虽然很舒服,可听见娘气喘吁吁的声音,也会心疼娘,又挣扎着要下来。常常是我要下来,娘不让,挣扎来挣扎去,娘儿俩都哭起来。娘说:“俺儿心疼娘,就快着长,快着长,越长越能干活儿,越干活儿越有力气……”娘就是这样教我劳动,我热爱劳动人民就是从热爱俺娘开始的。

到了上学的年龄,在亲友的帮助下上了小学。我记着母亲的话,学习很努力,就是肚子饿。班上有个富家的孩子往往拿一些好吃的东西馋我。有一次一个孩子看我又在吃绿煎饼,就拿出鸡蛋烙单饼在我脸前晃,一边跳一边说:“吃过吗?见过吗?想吃吗?”我虽然扭头走开了,可心里十分委屈,回家扑在娘怀里大哭。父亲、母亲既有安慰,也有斥责地对我说:“哭什么?没出息!为富不仁,算个什么东西!以后他再敢这样对你,你就唾他说,猪才比吃比喝呢,人只比志气,比出息!”母亲的教训不但给了我希望,而且使我懂得了尊严。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有办法对付了。
我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到湖北,入四川,越走眼界越开阔。抗日的烽火,人民的苦难,越来越使我懂得了“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
因为我始终不忘母亲的教导,拉着母亲的衣襟。而母亲也始终用她的体温暖着我,衣我食我背我抱我,拉扯我保护我……
(本文题目原为《希望与追求》,现题目为编者所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