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朝北的那面墙留给娘的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3-6-13 2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根从小就是村民眼中的的异类。他的带点川味儿的说话腔调,他前几年刚去世的哑巴父亲,以及他那三天两头跑丢的疯娘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眼下他又把自家的几亩田租给别人去种,更让人们看不顺眼。一个农民不种地还想干什么呢?
木根和村委会签了十年的承包合同,把村口的一片废旧厂房租下来,开了一座漂亮的饭店和一个大型洗车场。村里人都笑木根真是名副其实的榆木脑袋。这里又不是县城,谁会跑到这儿来吃饭洗车啊?他真是想钱想疯了。这话传到木根耳朵里,他却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不久,村村通公路工程普及到这里,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很快修好了。这条路穿过村庄往南直通县城,往北通向市区。于是,这个闭塞的村庄一下子变成了交通要道,每天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当然,木根的饭店和洗车场也成了香饽饽,生意十分红火。眼光超前的木根顿时让大家刮目相看。
一天,一辆小轿车载着几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来到木根的饭店,提出要租饭店朝北的那面墙做广告。为啥?因为它的位置好啊!南来北往的人都能看到,比上报纸电视的效果都好呢。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像一簇跳跃的火苗。那些人心中暗喜,看来事情有门儿。可是不知为何谈到最后木根却婉言谢绝了。
……(文章省略,因为全打超过字数了)
第二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墙上写了一则寻人启事,白底蓝字,十分显眼。启事旁边还配了一张大照片。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脸上布满了细密的皱纹,仿佛饱经了岁月的沧桑。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木根是要把这面墙留给他的疯娘啊!
木根是个敦厚的人。患有轻微疯癫病的母亲年轻时从四川嫁到了这里,后来就生了他。一家三口靠父亲给别人做木匠活维持生计,日子虽清苦倒也平静幸福。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疯病发作地更频繁也更厉害了,常常到处乱跑,不过每次她都会自己回来,木根也没有太在意。谁知半年前母亲出走后竟再也没有回来过。木根把三乡五里都找遍了,还在电视上做了寻人启事,可是到现在也没有一点消息。中秋节快到了,也不知道母亲此时在哪里流浪呢。唉,都怪自己没把娘看顾好啊!
人群中有个毛头小子嘀咕说,一个疯子,丢了就丢了,还找她干什么?要不是因为有这个疯娘,木根能三十多了还打光棍儿?一位老者闻言一巴掌就扇了过去:“小兔崽子,懂不懂百善孝为先啊?还不快向你木根哥好好学学!”人群中有人开始轻轻地吸鼻子,有的抬起胳膊拿袖子擦眼睛。不知是谁哽咽着喊了一声:乡亲们,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咱们都帮木根找找他老娘去呀?!
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
问题一:通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乡亲们对木根态度经历了“看不顺眼-----想钱想疯了--------刮目相看-------惋惜,多有眼光------------恍然大悟”的变化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你从中看出木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仿照示例,赏析文中秒个句子。
示例:“这话传到木根耳朵里,他却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一句,“淡淡一笑”是神态,而“不知可否”是态度,形象地写出了木根镇定的神情,这样的描写可以制造悬念。
(1)木根听了眼睛一亮,想一簇跳跃的火苗。
(2)一枪之歌的饭店里,木根意识泪流满面。
问题四:如果你有机会与木根对话,你最想问他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不好意思,问题三中的第一问是像一簇跳跃的火苗;第二问是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6-13 2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木根放弃高额的广告费而把朝北的那面墙留做寻母启事广告,结果感染了村里的所有人。2.文中写乡亲们对木根态度的变化,一是通过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二是侧面烘托木根的高贵品质,而且使文章更有吸引力,故事性更强。我认为木根是一个重情义、有孝道、执著,且有头脑的人。一方面他因为母亲三十多岁了还在打光棍,特别是不为钱所动,把朝北的那面墙留给娘做寻人启事广告;另一方面,他看准了村口位置好,提前定下来就是为长期找母亲方便。3.(1)“木根听了眼睛一亮,像一簇跳跃的火苗”一句中,“眼睛一亮”生动地表现了木根听说能赚那么多钱时的惊讶。特别是后面一个比喻句,更让这种惊讶有了点想象的空间。 (2)“一墙之隔的饭店里,木根已是泪流满面”一句,从内容上看,木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