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底有没有死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在朋友圈非常火的一篇文章《别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深深的刺痛了每一个昆明人的心,我们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的昆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昆明,他真的在死去吗?
  以下是文章内容:
  昆明出发,经成都到拉萨,飞西安回上海,这7天我就干了这些事。
  趁着国庆,我逃离了昆明。
  我不知道这两年多是怎么过来的,我总幻想有一座完美的城市能容留下我。结果告诉我,没有完美的城市,尤其对于昆明这座小城来说。
  两年半前,慕名昆明舒适的气候,再加上自身并不太好的身体,于是只身前往昆明。那时候想,此生就安放于此吧。
  到昆明时,是个春天。
  春天的昆明,风大。我暂时租住在银海国际公寓,这是市中心的一栋建筑。在家里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扫房间,擦拭灰尘。春天的昆明,大风夹杂着尘土无孔不入,家里凡是平面的地方,不出两三天就要蒙尘。除了蓝天,昆明给了我第二个印象。
  我是做房地产的,理解昆明目前城市建设所正在经历的蜕变,到处是沸腾的工地,犹如灾后的废墟,直至今次离开前,仍是如此。这是中国很多城市的通病,我想,那我们就去好好建设她吧。
  我是把昆明看做安身立命之地的,因此从最初角色代入感就很强,再加上原生外地人的身份,因此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来衡量昆明。这是我现在分析我为什么越来越与昆明发生不可调和的心里矛盾的原因之一。
  我爱昆明,因为她无可挑剔的气候,除此之外,别无他爱。此时此刻才体会“爱之深,恨之切”的意义。从最初因为爱她所以包容她到最后忍无可忍,决然离开,我受够了。
  昆明是一座缺乏城市气质的城市。如果说有气质,那也是力图沾染现代气息可是小农意识又极度主导的混搭气质。昆明从弹丸之地到现在几何倍数增长的建成区,仅用了15年的时间。15年前,西至6路车场,东到董家湾,北到金星立交,唯有南边发展稍有纵深。15年的高速城市发展,让昆明城市面积迅速膨胀,膨胀到还有很多村落来不及城市化。人口的快速集聚使得昆明未兴先病,城中村、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等大城市才有的病提前到来。昆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城中村改造和快速城市化。
  一个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人们靠什么富裕?城中村改造让很多昆明人在经济上一夜暴富,在一个转型时期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城市文明,小农意识在这座城里随时随地彰显着它的深厚。
  昆明从来就没有想清楚到底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者、管理者,还是普通老百姓。一直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似乎就别无他求。带着这样的价值观来建城市,过去地贫路窄,鸡肠小道出昆明,所以现在大家更喜欢看到高楼大厦,那么多年的城市建设,你却发现到最后几乎腾挪出来的空地都建了房子,公园、绿地于这座以“春天”自居的城市而言,似乎就没有什么增量。于是,一度数十万颗树见缝插针于城市街道,连狭窄的人行道都可以栽上两排树,树多到城这头到城那头,猴子掉不下来……
  就是这么一座城市,从形象气质上看,它力图用西装革履装点自己的身段可掩饰不了别扭的步态和不自信的眼光;从精神气质上看,挥舞着“春城”的小红旗,怯懦地走进二线城市的竞技场,结果却发现,原来场内举行的不是气候赛,只好悻悻然自个在一边玩。
  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质量人口聚合力,没有科学的城管和价值运营,你拿什么和别人拼?别和我说你能和曲靖拼,你能和玉溪拼!
  和曲靖拼和玉溪拼,不算本事,毕竟昆明划入二线城市范围内。云南以旅游为支柱,围绕旅游二次创业也喊了很多年,可是创业何其难,升级2.0谈何容易?传统思维观念羁绊,抱陈守旧,没有断腕背水勇气,昆明旅游正在新一轮世界性发展机会里沦陷。其显著特征就是,昆明已经沦为云南其他旅游目的地的过境之地,无论是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还是腾冲、版纳、红河、文山,昆明仅仅为一聚散之地。
  城市旅游,讲究体验,昆明并不拥有任何城市旅游的体验感。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锦里,早上8点就人流如织拥堵不堪,你可曾见过昆明何时何处有此一景?
  有江水穿过的城市是有福气的,尽管盘龙江是一条小小的河,但对高原城市昆明来说已经难得。对很多城市来说,杭州、成都、上海等等,江水两岸必是富贵繁华整洁亮堂之地。可是盘龙江之于昆明,却是在暴殄天物,虽有近年来整治,但多是藏污纳垢,或者日常市井活动之所。一城之江,一江之水,本可以尽其用,连接高原滇池,再现古时泊岸码头盛时成就稀奇旅游景观。
  昆明暴殄天物之处,不仅在盘龙江。不仅对于外来旅游者在昆明这座城市难以找到体验感,生于此长于斯的昆明人,同样缺乏体验感。此种体验感在于对家乡的熟悉感,可是很多昆明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城市。
  昆明并不拥有西安、成都等城市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可是也并不苍白,近代以来各种历史遗迹也是如数家珍。但如数家珍者,多是外地人还更明白些。龙头街的盛名,往往在于其原始街子文化的传播,可是很多昆明人并不知道龙头街一带曾经有西南联合大学历史文化名人聚居地的辉煌;以正义坊为核心方圆1.5公里,更是聚集了翠湖、云大、西南联大旧址、聂耳故居、胜利堂、讲武堂、祥云街、宝善街……可是由于缺乏整体城市运营,这样一些具有历史人文意义的点,零散开来,没有发挥聚合力,就连昆明人自己都无法和这样一些点发生认同关系,逐渐淡漠在视线以外。
  缺乏体验感,还包括居住和生活。一座城市的更新,不可以断其历史文脉。然而昆明的城市现代化进程,正在以破坏性手法更新,致使这座城市变得那么年轻和幼稚。这座城市的居民,至少目前尚停留在“有房可居”的梦想实现过程中,谈“生活”,似乎还远。生活讲的是品质,有质量的生活,不论从居住产品的设计,还是生活管理服务,乃至居住者的圈层活动,都在昆明这座城市里属于凤毛麟角。
  很多开发商都强调高端居所,可是一座现代化都市的高端居所,除了别墅,大平层产品也是标配。因为大平层产品的存在与否,直接关联这座城市超级精英的是否存在。昆明,谁敢站出来说自己是超级精英?超级精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引领者,是一座城市的主流话语权保留者,昆明并不具备容留超级精英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即便在未来一线城市人才挤出效应发生,承接这部分挤出人才的城市,恐怕也很难轮上昆明。
  而现在所谓的那些昆明精英们,除了戴几块好表,扎几条好皮带,有几套别墅豪宅,飙几辆豪车,装模作样听几场小剧,富得像个钱样,他们又何曾有过自己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城市精英、领军者人格尚未确立,何来智慧的觉醒,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
  因此,废墟上的昆明有什么资格谈高端生活与居住品质?没有高收入、高学识、高教养、高文化的超级精英;没有真正的圈层,没有理想和追求,一座安于现状甘于落后即将被贵阳超越的城市。
  和大多数建设中的中国城市一样,千篇一律的建筑和大同小异的口号,昆明是属于官员、拆迁队和开发商的,从不属于昆明人。一拆一建,城市看上去一点点起来了,可是关于这座城市的有机运行和经济营销,几乎等同于无,因为管理者并不精通城市的运营。
  一座尚未睡醒的城市,睡意惺忪之中下意识的迈步奔跑,其奔跑的姿态固然就不会好看。一座尚在睡梦中的城市,尚沉溺于自我陶醉之中,自上而下缺乏自我觉醒意识的人们,何时能揉一揉眼睛清醒一下大声对自己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在大规模的城改和建造冲动下,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以及昆明人,一味机械,模仿,虚势与浮躁,并没有人真正关心昆明城市功能的本质是什么,昆明的人居理想是什么,昆明人需要怎样的住宅,需要怎样的家。
  在声色犬马的水泥森林里失去自己,在坝子文化、小农意识禁锢中自我满足。过去昆明育不出什么城市精英,未来,昆明也正在错失新一轮机遇。国际化大都市如果只是喊喊口号,注定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座高原小城,难当东南亚南亚桥头堡重任。
  两年前决定离开上海时,一个昆明的朋友对我说,昆明是一座可以让你慢下来重新发现生活意义的城市,慢,也是昆明人引以傲娇的生活方式。然而,我真的不知道这两年多是怎么过来的。在我看来,所谓的慢生活,不过是目光短浅随波逐流,缺乏进取心,只在乎自我得失没有引领城市发展精神的昆明人为自己所做的开脱。
  一座漫不经心的城市,不温不火不死不活。适合养老,适合发呆,适合混吃等死,适合无疾而终。然而,昆明并没能把日子过得闲适、亲昵、柔和,很多人并不甘心贫于财货富于情感。乐天自足,与世无争只是懦弱的假面。他们消极抵抗,随时随地温习装腔指南,晒智商、找乐子、求安慰,在现实的脓疮上面抒情起舞。
  但他们却又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和谁人争。枕着理想睡觉,做着别人的梦,像千百种灿烂的蘑菇一样,致幻,至神。
  一座没有机会,没有发展推动力,没有城市精英,没有理想,没有生活,没有未来的城市。
  曾经爱慕至灵魂深处的昆明,如今于我不过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昆明,愿此生与你再无交集。
  别了,正在死去城市。
  作者:一棵老松
  熟悉的正在消失,而新的还没有被建立故乡是别人不能指责的地方
  这篇文章的标题,源自于一片近期在昆明的朋友圈里被广泛传播的文章《昆明,一座死去的城市》。我的微信公众帐号有很多关注的朋友都是生活在昆明以外的地区,不太清楚这篇文章在昆明本地人社交网络中引起的热议。读到这篇文章,我依旧在忙着做自己的事,内心却也掀起一片涟漪。
  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你可以调侃她是八线城市,但却容不得别人对他肆意指责的地方。
  昆明有作者说的那么差吗?生活在这座城市,时间一长这座城市就变成了一些人,昆明人没有北方那种彪悍粗旷的民风,没有江浙上海那种出生就必须竞争充满计算的精细,这里的普通人们包容体谅他人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内的二线城市。大家和善地在这个城市生活着,试图与世无争。
  但真正碰到原则性的事件时,昆明人不会落后,护国运动离我们太远,最近的一次,三年前的反PX活动现场,数千人自发来到南屏街步行广场游行,身处其中的我真正可以感觉到年轻昆明人的态度。去年三月昆明发生恐怖分子暴力袭击火车站案件的第二天,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去金马坊献血,数百名来自各个地方的年轻人早已排起了长队,他们中有打工的,有学生,有职员,每个人都在说,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这个城市,我也要来做点什么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我在那天排队排了几个小时,最终献上了血。「这是我的家乡,我生活的地方,当发生事情的时候,我可以为她做点什么。」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故事,这并非如文章作者所说,这里的人对自己的故乡不清不楚。昆明的老人们很多都能和你侃侃而谈关于护国运动、飞虎队那个光荣与梦想的时代。而几十年前昆明的美丽,也可以在诗人于坚的文章里读到。
  清风不起涟漪,但我很难不去说的是:没有风,就不会起涟漪。如果不是因为戳到我们的痛处,这篇文章不会被如此火热地转发。
  描述一个昆明的人都熟悉红绿灯的场景:骑行的路口,都会有一个交通协管员拉根绳儿守在路口,防止骑电动车的人们闯红灯过马路……这件事儿我讲给杭州的朋友听,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你知道还有哪里有这样类似的措施吗?我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街头,见过类似的场景,除此之外哪怕是在其他落后的东南亚国家,都没有见过。杭州的机动车是真正会在人行道时减速避让行人的,而行人也会快走几步减少汽车等待的时间。另外在非机动车道等待红灯的路口,还有着专门给骑车人遮阳和避雨的棚子。这种棚子是固定在每个路口的,上面印着企业的广告,应该是由企业买单。政府不用出钱,行人得到方便,企业得到宣传,多好的事儿!
  我在读到那篇文章,走路去上班的时候在想有没有什么可以反驳作者的理由时,一位大妈从旁边的公交车下车,直接走向我身旁的花园,熟练地拿出手提袋,开始摘起树上的叶子,可能这是养生偏方吧……
  我家住在离东风广场不远的地方,家门口的北京路挖来挖去快有十年了,好不容易消停,另一侧的白塔路又开始铺砖。算起来这几年的云南省市级领导,被抓被换的也可以凑齐好几桌麻将了,但我家门口的路永远还是一下雨就淹水,全城一下雨就堵车。有一年机场的停机坪都被淹了,下飞机的乘客需要踩着砖头离开。
  我大学是在云南大学念的,那时旁边的华山西路、青云街和不远的武成路有着老房子和青石板路,学校旁的文化巷,有写着英文的瓦墙,不起眼的平房里是咖啡馆;白药厂的创库是文艺青年们聚集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都没有了,或者在重新建造,但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样子。
  清风掀不起涟漪,如果不是昆明本身的确有问题,这样的文字只会让人一笑了之,呵呵。但现在不是这样,昆明的确有问题了。
  我们熟悉的那个昆明,逐渐不再一样,于坚笔下那个感性细腻的昆明,只滞留在诗句之中,再说,50年代60年代的昆明人的回忆,不是70-90年代的人共享的。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那个昆明,那些细节,大部分都在重构。我们熟悉的正在消失,而新的还没有被建立起来。这是一种焦虑,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
  怎么办?
  我们的时代发展太快,小的时候我们还在农村的环境下,肉都不一定能经常吃到,家里有马桶成了一件稀罕的事。短短的几十年,资源不再是稀缺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足够让你用最低的价值获得最宝贵的信息。但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未必能跟着上这样的变化。我见到的那位去路旁树上摘树叶的大妈,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的昆明,但她的心智可能还停留在农村生产队的状态下。我们作为个体,要提醒自己不要生活在这个现代世界,却还有着古代的思维,世界那么大,真的要出去看看,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与不足。
  我曾经觉得资本主义社会可能一切都是好的,但当我走在美国旧金山的贫民区,看着睡倒在街头的流浪汉,我懂得了任何城市都有它复杂的一面,不是电视上看到的表面光鲜,也有它背后的种种问题。
  我曾经得意地向别人说,云南人就是《指环王》里的霍比特人,与世无争心存善意,但当我真正在新西兰那个中土世界待了近一个月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理解那么狭隘,新西兰人才是真正的与世无争心存善意,同他们相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人都显得市侩精明,包括我们。
  我曾经觉得昆明人或者说云南人很善于和大自然相处,天人合一。但当我在澳洲的海滨城市看到很多人下班就直接把车开到海边,从车上拿下冲浪板换上冲浪服,就冲向大海,我觉得我们只是在朋友圈里秀一下蓝天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很自然的想法实在是……呵呵。
  面对别人对你故乡的质疑,与其满怀情绪的回应,不如我们自己去接受一下与自己世界观有区别的视角,当你的眼界、知识和见解都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时,也意味着你比现在更有能力让自己的故乡变得更好。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简单,也会有很多阻力,我也相信一些事情会变得更好。比如像政府的规划建设这样的事,如果全国各个城市都在慢慢地提升,那么一个省会城市哪怕相对落后,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挖路铺路的水平吧?
  而对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个体而言,先做到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时候,不因为你的行为影响到他人,再在力所能及的去维护公共的权益,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这个城市肯定不会死去。其实不管我们怎么样,这个城市肯定都不会死去的,最多,死去的是那些心智还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们,而已。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微信公众帐号叫做『世相』前段时间被关了,今天重新回复了一个新的账号。它的第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永远不要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我觉得这个标题稍微修改一下,可以送给昆明人,送给我们这些被别人认为不善于进取和努力的人:永远不要相信美好的事情会自动发生,但还是要努力试试。
  以上转自知乎网友
  航石资本整理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昆明,我深深的爱着这个城市,不管它现在什么样子,以后什么样子,爱了就是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才从外地回到昆明的,阔别13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别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这篇文章句句说出我想说的话,可以说是一字不差的放映了我的感受,都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爱她,因为是家乡!太多太多儿时的记忆甜美。恨她,无奈痛惜,又能怎么样?所有的一切只有一种感觉,昆明的管理者与我所去过的地方相比较,格局差距之大难以言表,别人已经在谈互联网金融了,昆明还在算着“三分钱买两个烂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走过许多城市,始终没有办法在其他城市安身立命,因为走再远,走再久都无法不回来。看到这篇文章我十分为昆明愤愤不平,又好像被说到软肋一样面红耳赤。治理许久依然成效不大的滇池,永远也修不玩的路,晌午还没开门的店面,永远拥堵的交通,都让人心生厌倦,这里的有钱人大多是因为资源,而不是因为能力,都是有钱的“粗人”,这些我都承认都承认,可是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个性,人都分好人坏人,人都要学习要进步,一座城市也是一样的,它也在不断的进步。一个差生想努力学习,数学考好了可是语文依然不好,你能说他不努力吗?为什么不能多一点宽容,给它多一点时间,何况我并不认为昆明就是差生,它只是在变得更好。
  昆明,走再远我都会回来。
  来自航石资本-云南互联网金融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知乎还不错,如今知乎基本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至于微信朋友圈是个什么坑,相信大家都懂的。
  基本上我和这个文章的作者一样,也在各地折腾幻想找一个完美的城市,然而我折腾了十几年也没找到,后来认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城市,后面就放平了心态,去到哪里都好好生活,适应环境。
  我不知道这个文章的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昆明经济要和上海比,文化产业要和北京比,环境要和澳洲比。别说全中国,全世界也找不到这样的城市。也许蓝星已经配不上高贵冷艳的作者了。
  批评或者分析不是不可以,不招人待见的不是提出不同意见。而是一副天下人都是蠢货,就我一个聪明人的自以为是中二病态度。文中动不动就别人都不懂,别人都不知道,请问这个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调查方法选取了多少样本容量做过统计学上的调查。
  不说了,人越成熟就会越明白,自己没有那么高明。吹毛求疵并不能让一个人显得像是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开死不死,很多地方说得有道理。只会盖房子,湿地填了盖房子(多少湿地消失了),破坏森林盖房子,昆明周边长满森林的不少山箐变成了渣土场,绿水青山变成了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得陌生,准备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