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时对付妄念的一种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21-1-7 0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年前,我刚开始练习静坐的时候,常常在静坐中会升起许多妄念,一路胡思乱想,当意识到后,停下来思绪,发现不知觉间,思绪已经奔走了老长一段路。
  后来,我忘记了是从书上看来的还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每次,当思绪走了一段时间后,自己觉察后停止了,在最后一个念头的时候,我就开始进行回忆,从最后一个念头开始往前倒推,回忆自己的思绪是怎么走到这个念头来的
  比方说,我最后觉察到自己念头,停下思绪时,这个念头是,我要帮小李开一家饮食店,然后我就开始倒推回忆,这个念头之前的一个念头是,小李不知道从监狱里放出来了没有,再前一个念头是,去年夏天这个时候我去看小李钓鱼,再前一个念头是,老王不知道在哪里打工,再前一个念头是,我要找朋友帮忙搞个事情做做,再前面一个念头是,今天天气不错,很想去公园玩玩,去了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什么熟人……
  就这样进行追溯回忆自己的心念,一般追溯到十几个念头之前的那一念,再也想不起来之前的念头了,才停止。
  然后我就可以发现自己是怎么从那最初的一念,一路联想,最后到达现在停止的这一念的。
  这其中,你可以发现思维活动的规律,念头和念头之间是怎么产生联系和不断生成的,以及这其中的种种心念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由哪些是由贪嗔痴慢疑产生的。
  这种方法,可以训练你和自己的心念拉开距离,产生一种观察自己的视角,摆脱和自己心念的认同感。
  而且如果你多做一些这样的思维训练,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当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一回想,就能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变化,大致观察清楚明白,推想出来龙去脉。
  而且这也一种潜意识的记忆方法,什么事情,当时都不用刻意去记忆,只要事后一回想,就都能清晰地依依想起来。

  我觉得这也算是转识为智的一种思维训练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知什么情况,发这样的贴都要等待审核好久才通过,无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除妄不求真,歇即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
  “若于有寻有伺初静虑地觉了粗相,于无寻无伺第二静虑 地觉了静相,为欲证入第二静虑,应知是名了相作意。”
  初禅是有寻有伺地境界,对于离欲七种作意的心理状况, 只见到了粗相;到了第二禅无寻无伺地,才真正见到了静定境 界的相。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打坐,觉得自己很静,这个连初

  禅的定都不到,要到了二禅你才能真正觉了静相。要想由初禅证入二禅,这个是“ 了相作意”。
  “谓已证人初静虑定,已得初静虑者,于诸寻伺观为粗性,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于缘最初率尔而起,匆务行境,粗意言 性,是名为寻。”
  寻、伺这两个东西要注意,这里特别解释,寻、伺就是我们 的思想,是心里做工夫。什么叫寻?我平常有个比喻,拿手电 筒到暗处找东西,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下,这是寻。伺呢?电灯打开了,整个看得很清楚,全面看到,这个是伺。这只是 比喻,他这里说得更清楚,用义理告诉你道理。
  他说在得了初禅定境界时,寻伺的作用,在心理上,就像 自己反省、观察的作用,分为寻、伺两种情况。寻的情况,是自 己反省观照心念哪里来,这个能够看见,能够找的这个,是粗的现象;找到了,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呀!这个叫了知,了知还是寻的境界。
  假如人身心在定的境界里,“于缘最初率尔而起”,就像我 们打坐正好的时候,突然电话响了,这个叫率尔而起,是忽然 来的。又如坐得很好的时候,念头根本没有,而忽然想起“新竹的贡丸很好吃”。从来也没有想贡丸不贡丸,现在是在这里打坐,而且又是吃素,却突然想起来贡丸,这个是比喻,也是率 尔而起。“匆务行境”是说念头是很快的,一下子想到新竹的 贡丸,一下子又想到台南的海鲜,然后又想到哪里杀人了,匆匆的,心里抓到外境。“粗意言性”,这个是性质的性,不是明 心见性的性,就是在这种心理上,引发了呼吸也变粗了,情绪 也是浮动的。“粗意”是意识上粗的境界,自己心里在说话了, “是名为寻”,这叫寻的境界。
  “即于彼缘,随彼而起,随彼而行,徐历行境,细意言性,是名为伺。”
  工夫久了,率尔而起这种粗的妄想不来了,像有些人打坐 久一点,觉得没有什么妄想了,一切都静静的,很想清静下去, 这个时候是伺的境界。“即于彼缘”,你所缘的这一念清净, “随彼而起,随彼而行”,意识随时保持在清净境界上,“徐历行 境,,,悠哉游哉,心境在悠然的境界里。这个境界性质很细,这 个境界叫做伺。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是心法性,心生时生,共有相应,同 一缘转。”
  把寻、伺的心理境界认识清楚了,你那个能知之性,了解 自己现在到了什么情况,也很清楚现在心理的现况,这是属于 意识的现量所起的作用。“心生时生”,念头一动就有这个境 界,念头想清净,就清净现前,还是唯心所生。因为心清净了, 慢慢身体内部也静了,呼吸、气息也平静下去了。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依内而生,外处所摄。”
  再进一步,了解自己身体内在的心理状况,了知就是明白,自己要明白,这个寻伺境界是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是自 己生出来的。“外处所摄”,因为依他起的力量还是很强,外境 一引动你就变了,寻伺就变了。所以外境的物理世界,引动你的力量还是很大。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所摄,从因而生, 从缘而生,或增或减,不久安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
  这是很详细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动念的本身,一切过去、 未来、现在的这个时间性,不是你意识所能改变得了的。所以 《百法明门论》中有心不相应行法的,时间就是你改变不了的,你不能把一万年缩成一念。虽然一万年一想就来,那是说理 论上可以,但一万年还是一万年,你一念还是一念。而且都是

  因缘而生,忽然而起。偶然浮起的这一念,很短暂,这突然而起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念头,一弹指就过去了。
  “令心躁扰,令心散动,不静行转,求上地时,苦住随逐,是 故皆是黑品所摄,随逐诸欲。”
  本来自己在静定中好好的,工夫刚刚进步,这种率尔的念 头突然来了,贪、瞋、痴、慢、疑等,不一定哪一个烦恼魔障忽然 就来了。所谓魔障这个名词,大家一遇到什么事,就推过给魔障,魔障才不负这个责呢!因为这是自己心里所起的,不是魔 障。烦恼一旦来了,令心躁扰、烦躁;它是率尔而起,莫名其妙 来的,使你烦恼,扰乱了你,使你的心散乱。“不静行转”,心不 静了,所以你有了这么一步清净的工夫,要想再上进时,你就 要赶快舍掉现有的境界,否则就跟着堕落了。这样的境界,属于恶业、黑品业,还是欲界的。因为你心想清净,以为清净就 是道,“苦住随逐”,这个清净就变成欲了,所以还在欲界中。
  “离生喜乐,少分胜利,随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于 常常时,于恒恒时,有寻有伺心行所缘,躁扰而转,不得寂静, 以如是等种种行相,于诸寻伺觉了粗相。”
  在这个时候,虽然有点初禅离生喜乐的样子,离开了现有 这个人生境界,好像得到一点清明,又欢喜又快乐;可是你如 果没有分析清楚,而被清净境界之欲所转,同样会堕落,不能再上进了。“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这还是寻伺心,会引起你 的烦躁,心绪不得寂静。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四卷一页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卽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从第二静虑,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者。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又复广释此三地法,如瑜伽论四卷初,至十卷末。兹不备录。 更多:https://www.51240.com/
  二解 瑜伽释十三页云:有寻有伺等三地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卽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非一剎那二法相应。一类粗细,前后异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义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定无有寻;唯可与伺共相应故;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细心心所,不与寻伺共相应者;及一切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法,不与寻伺共相应故;亦皆说名无寻无伺地。故后论言: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及无余依涅盘界,名无心地。有义,此三就二离欲分别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幷未离欲;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寻已离欲,伺未离欲;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幷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若在下地,幷已离欲;亦得说名无寻无伺。故后论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实义者;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静虑中间,有漏无漏诸法,于中无寻,唯有伺故;名第二地。第二静虑已上诸地,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无有故;名第三地。故后论言:此中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已上色界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无漏有为初静虑定,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若就相应及就离欲建立三地;摄法不尽。亦大杂乱。虽言有寻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门,粗辨地相。于此门中,唯说第二静虑已上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名无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后有四门,复异建立。如后当说。虽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然唯说彼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必定已离寻伺地欲。不言已离寻伺欲者,下地诸法,亦得说名无寻无伺。若如是者;未离下地寻伺欲者,上地诸法,亦应说名有寻伺等。如是建立,成大杂乱。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