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11-9-12 08: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9-12 08: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贵君轻和“诛一夫”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民是社会之根本,政治应当有利于民。只有有了民,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安定,统治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统治。这与此前的“神本”——君权神授、敬天奉神的思想相比,显然是极大的进步。孟子所主张的“王道”与孔子思想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针对危害社会、危害民众的统治者,孟子认为他们是失去了统治的没有了统治的合法性的。所以当齐宣王问孟子:像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这样的臣弑君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时,孟子严肃对他说:“我只听说有诛杀独夫民贼商纣的事,没有听说有弑君这样的说法。”可见孟子认为,失掉民心的夏桀、商纣就是独夫民贼,已经不是什么“君”了。这也正是他的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在君主集权下的中国并没得到重视,更不用说有什么实践了。只是偶尔会有大臣冒死进谏时,才会引用一下。明朝初年朱元璋删孟子,不得说君主不仁义、不得说统治者奢欲贪享、不得说批评穷征暴敛、不得反战、不得说暴君可诛、不得说民贵君轻、不得说人民有权温饱“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达八十五条之多,当然像这样“诛一夫纣”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了。朱元璋一生大搞文字狱,若孟子活在他那个时代,恐怕又够格八十五个“光天之下,圣人垂则”的大案了。清朝更不用说,其文字狱情况更为严重,年羹尧因为引用《易经》中的“朝乾夕惕”时倒装为“夕惕朝乾”,招惹了清高宗弘历(乾隆)的不高兴,以为欺君,经多方钩致,罗列罪名斩首以上者多达十七个,也就是说够杀上十七次的了。像孟子那样的话谁还敢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9-12 08: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贵君轻和“诛一夫”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民是社会之根本,政治应当有利于民。只有有了民,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安定,统治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统治。这与此前的“神本”——君权神授、敬天奉神的思想相比,显然是极大的进步。孟子所主张的“王道”与孔子思想的最大区别也就在这里。针对危害社会、危害民众的统治者,孟子认为他们是失去了统治的没有了统治的合法性的。所以当齐宣王问孟子:像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这样的臣弑君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时,孟子严肃对他说:“我只听说有诛杀独夫民贼商纣的事,没有听说有弑君这样的说法。”可见孟子认为,失掉民心的夏桀、商纣就是独夫民贼,已经不是什么“君”了。这也正是他的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在君主集权下的中国并没得到重视,更不用说有什么实践了。只是偶尔会有大臣冒死进谏时,才会引用一下。明朝初年朱元璋删孟子,不得说君主不仁义、不得说统治者奢欲贪享、不得说批评穷征暴敛、不得反战、不得说暴君可诛、不得说民贵君轻、不得说人民有权温饱“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达八十五条之多,当然像这样“诛一夫纣”的东西是不能存在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9-12 08: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的生存权,以致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暴行首先“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孟子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即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里所说,实际涉及到了君王、政权、民众的关系。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古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一个人得到诸侯的喜欢,就可以做大夫。一个人得到天子的喜欢,就可以做诸侯。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才能做天子。如果天子失去了民众,也就做不成天子了。孟子几次谈到汤伐桀、武伐纣的问题。桀、纣酷虐,施行暴政,受到了民众的反对,虽然他们居于君位,但实际上失去了做天子的资格,最后被汤武所灭。而汤、武能“救民于水火”,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在民众的支持下,他们取得了天下。可见,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为重要些。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战国时期,战争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把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结为三个:“天时”、“地利”、“人和”。所谓“人和”,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孟子认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即是“有道”有道也就有了胜利之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把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他认为,正义的一方必胜,非义的一方必败,其基本原因是前者顺从了民心,后者背离了民心。所以,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民主春秋战国时期,尚贤之风逐渐兴起。孔子曾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但是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亲亲”原则。孟子也要求尚贤,他认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他又说“国贤进君,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梁惠王下》)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尊卑亲疏的界限对贤才破格使用。孟子举贤的下限是“士”。士和庶人尽管都可以说是“民”,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层,庶人是被统治阶级的一层。但是孟子毕竟主张向民众中的一部分人开放政权,这显然是对“亲亲”制度的一个改革。孟子还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他说:“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孟子认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重民众、申民心、限君权。那么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王道政治。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均在于王道,几乎在他的每一条重要论证中,都明确归结于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天下》)称王于天下,实现王道,是孟子政治理论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孟子所提倡的手段,不是“力”,而是“德”,不是通过战争的征伐,而是通过施行仁政以争取民心。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只要行“仁政”,从而使天下之民“中心悦而诚服”,就会使天下之民自然归顺而成王。所以,孟子反复倡导仁政,就是要求以仁德为手段而成就王业。然而,要使当时的统治者们施行仁政,就必须使他们充分认识“民”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唯此,他们才可能接受孟子的仁政说,或进而稍有自觉地推行仁政。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孟子才如此不遗余力地宣扬重民、贵民等民本思想。民本、仁政、王道,三者的关系是:民本思想是施行仁政的理论基础;而推行仁政又是实现王道的必要手段;此三者统一的基点或核心是在于“王”,而不在于“民”。通过宣扬“民本”以施行“仁政”,又通过施行“仁政”以实现“王道”,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所在。通观《孟子》一书,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确是充分的,确实是伟大的;然而同时,它也确实是为地主阶级的主权政治服务的,它明确的隶属于孟轲之王权政治思想体系之内。三、管子的民贵君轻(一)课文翻译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祝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9-12 08: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社会是构建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而农民是构成因子,所以要重民,轻君,所能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一句: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就能看出来“民贵”思想的现实境遇了,统治者根本不理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