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该如何安顿好我们的灵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亲戚从副处岗位退下来了,官不大,但好歹是一个单位的头,年龄还不是太大,还可以说是
  壮年。他闷闷不乐窝在家一些日子后,又开始出门散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单位门口,发现后
  就急急忙忙望回走。如此多次,心中开始自责起来,于是更加郁闷,不出门了。一日精神似乎亢奋,一
  早起来,餐后穿戴整齐,拿起提包准备出门,老伴问去哪里,他答曰:“上班去,今天有一个班子成员
  早会,不能迟到!”老伴责备道:“老糊涂了不是?你已被人家撵回家了,忘了?”他站在客厅半天发
  愣,没有说话。后来就病了,儿女们南京、上海带着他找医生,住院,先是查不出病,后来真的查出了
  病,而且是一病不起,一年不到就见了马克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女在身边应该不会那么孤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亲戚不是死于身体机能老化,而是死于心理危机。壮年的他从位子上下来,好比一匹飞奔的战马,被绊马索突然绊倒一般,心理受到重重的打击。这时候需要亲人的安慰和陪伴,更需要自我的心理调节。
  我们人类脱离动物跨进文明社会,成为万物之灵之后,与我们赖以生存几百万年的大自然渐行渐远了。这是我们人类傲视众生,引以为傲的所在,也使我们收获了灵魂的孤独和焦虑。人类这种存在的矛盾处境,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弗罗姆有详细的论述:一是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人们在个体化征程中走得越远,孤独感越强烈。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这个意思。二是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三是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人们在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就殚精竭虑地创立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对付这种焦虑的历史。尤其是男性,我们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还需要权力、名誉、威望等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在老年到来时,这些都已实现,我们会平静地退出社会舞台,否则落差很大,会心理失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标题。。。在单位副处级,应该过得很滋润,退休了滋润没了,在家没人左一个处长右一个处长了,割舍不了的留念啊,整天吃喝睡,机能快速老化。。。正确方法,要动起来,低下高贵的头,与凡老头同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多种需求。退休之后,进入老年时代寻根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了。人们离开母体长大走向社会后,意味着远离自然和母亲,但潜意识还是保留着对根的依恋,在刀光剑影的社会丛林中拼搏时,还不时回望母亲和自然。这一点女性要比男性做的更好,就是在职业生涯最辉煌时期,也仍然和父母及子女保持很好的联系,所以她们退休之后可以很快适应角色转变。而男性由于社会化程度更高,或者说在个体化道路上走得更远,当然回归的路就更长。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就是因为过分远离母亲、亲人,远离自然,像一个迷失于深林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和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类对根的依恋,不仅仅是对母亲的依恋,还包括母亲的象征物,即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宗教等。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中国人的“落叶归根”的情结,更能理解“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的体验了。
  老年寻根意识,最后要落实到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要思考我们身体和灵魂最终要归于何处。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历来是轻视宗教信仰的,尤其是知识阶层,加之上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观的教育影响,基本是拒绝宗教信仰的。对于我们经验之外的世界,完全拒绝不是正确的态度,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探讨一下再下结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生命来自于有机物,有机物来自于无机物。而生命消逝的过程正好相反,先是变成有机物,再变成无机物。无机世界历史远远长于有机世界,或者说世界最本质的物质是无机物。那么,我们生命最终都要回归到无机世界去,换一种说法,无机世界才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我们中华民族唯一自创的宗教——道教提倡的“回归自然”那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和我们现代科学关于生命的观点不是不谋而合吗?道教虽然也有神,但它不同别的宗教由神决定一切,万物归之于神,道教是众神归之于“道”,而这个“道”,可以理解为产生万物之母。当然也是我们人类之母,既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接受认同道教,有多种形式,并非要一袭道袍,出入于道观,参与道教法事,或远离人群,不食人间烟火。可以一根钓竿,迎朝阳,伴晚霞,独钓于江湖,与山水融为一体;也可一方砚台,一张宣纸,一杆画笔,师古人亦师造化,临摹或创作几幅水墨;也可东方既白,朝阳未出之际,一身太极素服,于草坪处,伸拳踢腿,“白鹤亮翅,野马分鬃”。
  前年开始,早晨我都去城内一座山顶公园健身,不久就有一个身着素服的老者提着一个鹦鹉笼子准时到来。山上晨雾未散,空气清新。挂在树枝上的鹦鹉特别精神,或学猫叫狗吠,或仿摩托提速,或与围观者互问“你好!”,更神奇的模拟病在床上的女主人咳嗽声,惟妙惟肖。而此时白衣老者独自在旁边树林中摆开架势,开始每天必做的太极功课。老者先是左右搂膝拗步,再一个手挥琵琶,接着是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动作连贯,娴熟,意气形神融会贯通。对于附近的音乐、路人的好奇目光,视如不在,如入无人之境。约一小时后,提起鹦鹉笼,翩然离去。后来我们熟悉了,老者告诉我,他原是商业部门的一名中层干部,早年下海,颇有斩获,后来失利,赔了个精光。退休后,正想好好和老伴享享清福,不想老伴中风卧床不起,孩子不在身边,也没有能力请保姆,吃喝拉撒都是他一人,整整6年了。好在心态好,像陀螺一样一天不停地转,加之坚持练太极拳,快70了,身体还不错,上山、上楼梯还不喘大气。谈起太极,老者更是滔滔不绝,精气神不输青壮年。
  去年,老者办了一个太极拳培训班,义务教退休人员学太极,有幸我成为老者的徒弟。每当清晨来临,老者领着我们一群素衣习拳者,或形随意转,展臂提腿,闪转腾挪;或闭目分腿,抬臂抱球,气定神闲,脚接苍茫大地,头承碧海蓝天,巍巍然似顶天立地之巨人也。此刻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人融为一体,心中无欲无求,充盈而祥和,正如庄周所谓“复归于婴儿”。
  给灵魂找个家,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