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乡间路中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1-2-2 1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时节,乡村的路变得很特别。
那些路多是一些狭窄的土路,弯弯曲曲地从村头伸向乡野。春已深,土已软,娇嫩的小草浅浅地绿着,空气中氤氲着一种融融的春气。小路上,行人渐多,并不忙碌,他们在做着清明节该做的事情。
清明节的前一天,乡下人叫“一百五”,这个日子里,要做的事是“添土”。乡间小路上,走动着一些肩扛铁锨的男人,他们可能走在不同的小路上,但却是奔向同一个去处——公墓。公墓里葬着他们的先人,那些曾经传递过生命烟火的人们。他们在公墓边上,铲出几锨土,培到自己先人的坟头上,这就叫“添土”。“添土”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给已逝的祖辈维修了一下房屋,同时也告诉活着的人们,这个家族,后继有人。第二天的下午,这些男人们还会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他们的手中换成了端着的“祭品”,再次来到这个公墓,祭祀自己的先辈。慎终怀远,在清明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的。这些乡间的小路,这些行走的男人,就构成了一条生命的“河流”,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
清明节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乡间的小路清静而又热闹。大人、孩子,都会通过这一条条小路,赶向田野“踏青”。大人们,大多牵着或者赶着自己家的牲口,比如,一头牛,一群羊。牲口慢吞吞地走着,人悠悠地跟着,春意冉冉地润着,一条乡间小道,漫溢着一种悠闲的韵致。孩子们总会跟在大人们的后面,他们的手中挥舞着柔软的柳枝,或者口中吹着自制的柳哨,大胆的孩子,或许还会骑到牛背上,唱出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诗意;一些孩子,跑在前面,早已把一只风筝放起,这便有了一些飞翔的意味。更小的村童,还会边走边嬉闹,他们在玩着“碰蛋”的游戏。鸡蛋是刚刚煮熟的,都染成了红红的色彩,有的还用线络子包裹着,相互碰撞着,挤成一团,吵嚷、喧闹,这个清明的早晨,恣意盎然。牲口在路边吃草,草很青、很嫩,这也许是牲口今年里吃下的第一口青草,所以乡下人叫“开青”,意味着从此以后,牲口就能经常吃到青青草了。
村口,是乡间路的开端,清明节的村口,常常会搭上几架秋千。清明节荡秋千,自古行之,大多是女人的事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真是柔媚、婉约之至。女人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翩然若飞,曼妙而美好。俗语曰:“大清明,小清明,打了秋千不腰疼。”荡秋千,也许就是一种健身之术,女人,因此而变得轻捷、矫健。秋千,荡向高处,或许还寓意着荡得越高生活越美好。
清明节,家乡风俗,已婚的女子回娘家,她们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尚未生育的女子,大多夫妇相随,衣着光鲜,明亮了一条山道;有小孩的女子,又会携儿带女,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首《回娘家》的民歌:“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乡间的小路,因此而有了一种浪漫的情怀。
清明节的习俗,流淌在一条乡间路上。
1.文章第二段采用了哪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说明文章写法上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2-2 1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1、比喻。形象生动。2、脉络清晰,男女老少,生者、死者,寓意了整个人生。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引用、说明等写作手法,使内容显得更加丰满细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