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口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主体最终应该是什么呢?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1-9-25 0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9-25 0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可以有千万种,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主体最终应该是物流运输企业,为什么这么说,请看南沙港运输下面的介绍:一个好的物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现代的、科学的物流管理理念的凝结,是合理的业务流程的固化。关于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中国的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关于合理的业务流程,中国的企业界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那么中国的物流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软肋在哪儿呢?南沙港运输企业认为关键在于对物流管理理念的科学性的理解上,对业务流程的合理性的认识上,对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上。在美国,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研究几乎同步。政府对于企业具体商业行为的影响力很弱。理论的研究也通常是在企业的支持下进行。绝大多数理论研究成果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就是说,企业是推动物流管理理念发展的主体。美国从事物流运输信息化,企业自身对其业务流程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信息系统开发的理性、务实的态度。美国物流运输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管理是经过多年来不断地优化改进,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不停地调整改造而逐步形成的。FEDEX模式,UPS模式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但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原因是我们的物流运输企业没有达到运作这种模式的实力,我们的市场没有达到支持这种模式的规模。可惜的是,在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和业务模式时,人们总习惯于研究那几个超大型的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忽视对于这些公司在发展成现有规模前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策略的研究。忽视对于那些具有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与世界级超级物流巨鳄共生存的国外的中、小型物流运输企业的业务流程的研究。中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是,学术界积极倡导,政府大力支持,IT企业充当急先锋。这种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促进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IT企业由于具有较强的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超前意识,在信息化改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扮演决策主体的角色,而负责使用的物流运输企业却成了被动的受体。但是由于中国的技术人员通常缺乏传统产业的实践管理经验积累,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理解上易于表面化、概念化;对于物流运输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很难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造成广大物流运输企业e化困难的局面。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应该坚持以实用为前提。针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管理,物流企业的决策管理人员要勇于自我否定。查出企业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就可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使自己由被动的受体变成主动的决策者。从根本上讲,中国物流运输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健康的发展,物流运输企业必须成为决策的主体。技术只是支持企业有效管理和发展的工具。以上是的讲述是南沙港物流从切身的操作和经历出发的,还有的就是借鉴了外国在物流放面较完善的操作水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给我们伟皇物流公司很多的启示,南沙港物流也逐步的将物流体系完整化和e时代化。本文原至于南沙港运输资讯网,转载请注明http://blog.sina.com.cn/u/20161342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