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题历史选择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这一题为什么选A不选B,请解释详细一些,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C和D你已经都能排除了,我就不多说。其一,“题干上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其中“举秀才”的“举”和“察孝廉”的“察”已经能说明这是“察举制”。其二,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的实行,尤其是三国末魏晋初,符合了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主义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后来被科举制取代,是由于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这是后话;而题干中“不知书”“父别居”“浊如泥”“怯如鸡”的描写,显然是持贬义的。这符合东汉末年黑暗的政局,也说明了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的腐朽没落,符合题意。其三,题干中的这段话就出自于汉代。汉代的《乐府诗集·卷八十七》中有提到:后汉桓灵时谣,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时的选官制度自下而上就是察举制,自上而下是皇帝征召。察举制内容前期是举孝廉,茂才(秀才)等,后期就被世家贵族垄断了。这说的应该就是后期的弊端吧。。。。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汉时期,确立了察举、征辟等选人任官的办法。察举又叫“荐举”,即由公卿、列侯和郡国守相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适当考核,授予官职。西汉初年,汉高祖即位之初曾下诏征召贤能。后来,文帝也曾下诏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但形成制度,应始于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选择吏民中贤者二人荐举于朝。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A秀才、孝廉都是汉朝设立的察举选官制度的评判标准,应该作形容词来理解,即地方官推荐学业优秀,孝亲廉洁的人去做官,把他们补充进公务员队伍。但是后来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严重,察举为高门大户所垄断,很多高门子弟不学无术,但因为家庭声望高而得到举荐,许多品学兼优的寒门子弟却没有这个机会,到最后很多以“秀才”名义被举荐的人却“不知书”,以“孝廉”名义被举荐的却“父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7-27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A,这个出自汉乐府,举,察,两个字可以看出来,因此反映的是两汉时期。九品中正是三国时期魏国首先采用的,不是汉乐府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