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死”词义要不要复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7 07: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已“死”词义要不要复活?
  对广东小学一上语文教材中“飘”字词义质疑
  高致贤 
  刚上小学不到一个月的外孙放学回家,让我听她背诵课文。当她背完《欢迎台湾小朋友》(见23页)
  “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时,我对课文中“飘”字的用法产生了怀疑,便问保姆袁春梅,她也说这个飘字不对,应该是三点水那个漂。
  然而,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呀!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批准文号粤价【2013】188号。定价:5.40元。”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甚至对中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该书《后记》中写上:编写这套教科书时,得到了许多教育界前辈和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有丁石孙、许嘉璐、叶至善等8位名家当总顾问;柳斌、江蓝生、李吉林等等担任编写指导委员会的主任、成员;还有学科编写委员会的丁培忠、肖复兴等等权威专家。他们都是我崇拜的老师。他们参与编审的教科书怎么会出错呢?我不敢相信。于是,请教了《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
  该词典第682页,飘:1随风飞动。漂:浮在液体表面上。这就是今人对飘与漂的理解。所以,偶尔一看觉得课文中的飘是错的。可是飘的古义:2古又同漂。还有漂泊也作飘泊的解释。由此看来课文中的飘不错。只是将飘与渡船联系使用,读来感觉好像是错的。
  读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愚以为当今读者对于已经“死”去的词义不了解,已习惯新的词义解释。比如前述课文中这个“飘”,古时候曾经与“漂”通用。那时候的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因“漂”出现,一个从风,一个从水,它们便有了分工:飘,意为随风飞动;漂,则表示浮在液体表面。人们已经习惯于它们的这种区别。飘的古义早已在读者心目中“死”了。如果再让僵尸复“活”,对于文字究者可以,普通读者就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他们才开始识字,就要他们去分辨“飘”的古今异义,小孩儿实在负担不起!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而今正在被一些人大力复活的“如厕”。如厕就是进入厕所的简写。可是,而今有的人对于常用的进入的“入”不用,却热衷于“如”已死去的词义,他们却要祭起来蒙今人。如果谁说他们用错了。他们就引经据典:“如”字,某古人就这样用过,不信吗?你看“如”,在古语里有“遵从、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进入”。如厕,就是解手”。
  像绕口令那样很难理解。这种复古是否效法唐代韩愈?我不知道。我只想说:除了编译整理古籍外,今人作文今人看,今人编书今人读,已经“死”了的词义不要“复活”。我无意与谁争长论短,只担心这种复古之风蔓延,影响孩子少年古成,但愿这是杞人之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