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文化自信?——中国人的优势

[复制链接]
查看33 | 回复33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的优势在哪里?公知精英说,中国人没什么优势,就是人比较多。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占卦算命赚钱不多。才智?诺贝尔奖得主多是外国人。勤劳?最勤劳的职业——工人、农民是国人最不想干的。还有啥?如果没有了,文化就没啥可自信了。今天,我就要从这个人类文化之中找出答案,中国人到底凭什么文化自信!既然要找答案,就得按照咱们中国的方法去找,根据咱们阴阳五行文化的划分法,人类的文化逃不出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咋们就从这下手。现在先把文章目录给各位奉上,让大伙儿心中有数:
  1.中日演技大比拼
  2.向自己学习
  3.快情感KO慢理智
  4.股市比的是情怀
  5.治病不能靠科技
  6.到底谁领导谁?
  7.吃出真理
  8.信记和义记的生意经
  9.“手机僵尸”别吓人
  10.火包打司令部
  案例分析: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章之前,让我先引用《论语》颜渊篇第一章的几句话作为引子: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译】颜渊问孔子关于仁爱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去践行周礼接近于仁爱。一旦克制自己去践行周礼,就可以感受到天下人都是归宿于仁爱。获取仁爱必须听从自己,难道能够听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程序。”孔子说:“违反礼的不要看,违反礼的不要听,违反礼的不要说,违反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聪敏,但请让我按照这句话去实行”。
  【演义】“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仁爱的境界?仁爱又有什了不起,天下都归它了? 仁爱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看在孔夫子的份上就先相信它很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先假定仁爱就是真理吧。现在要去弄明白“礼”到底是个什么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日演技大比拼
  话说周公制礼并以礼治天下,孔夫子说的礼就是周礼。按照中华文化的标准,周公是一位圣人,也是一位仁者。他所制订的礼,就是一位仁者依照自己的行为标准来编写的一部关于行为规范的剧本。他的设计理念就是,一个人如果能在特定的情景之下按照周礼来“表演”,那么他就能体验到仁爱的感觉,领会到仁者周公心中的仁爱,感悟到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归宿于仁爱。周公这个设计真的很有创意,用今天的常识也是不难理解的。好比一位演员,如果他足够投入地演绎角色,他就能体验到角色的情感,并且不容易抽离出来,这就叫戏假情真,或假戏真做,又或弄假成真。所以周公就鼓励人民都去当演员,在行礼的“表演”中感悟仁爱,以推动仁政。孔夫子说的“克己”是投入的意思,就是要克制住真实的自己,全情投入于礼所设定的角色之中。从个人修养来说,礼这种方法属于借假修真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据说孔夫子小时候就很喜欢在家里摆上礼器,经常玩过家家式的行礼游戏,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夫子是由礼入道的。从文化角度来说,礼治也成就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令中华民族更深刻地体会到仁爱的感觉,更坚定地去追求仁政和大同社会。
  但当演艺培训班的祖师爷周公和孔子都已远去,再无仁者对礼进行维护和升级,在世易时移之下受到了各种腐儒黑客、脑残病毒的入侵。特别是被统治阶层刻意改造利用,逐渐地,为仁的礼义堕落成吃人的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影帝影后们沦落为戏精,违反了求仁的初衷而走向了反动。这都是由于礼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它的虚拟性,礼要求人们在真情实感还未产生的情况下就先作出相应的行为,这看起来象是表演,所以它很容易被看作是虚伪的。比如古人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先结婚后谈恋爱,在缺乏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就要先行夫妻之礼。当然有些婚姻是成功的,但必然也有相当多失败的案例,因为每个人的演技真是千差万别。无数失败婚姻造成中华民族的童年阴影总面积达到了铺天盖地的可怕程度,对那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惨痛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现在的婚姻也好不到哪里去)。
  礼文化的色彩已逐渐淡薄,但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仍有一些人群在顽强地坚守,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人了。日本人当年从中国引进了礼文化,而当时的版本跟周孔的版本已经相去甚远,经过本土化之后更是面目全非,估计再怎么“克己复礼”也不容易从中找到仁爱了。日本礼文化的弊端与中国的不同但仍有相似之处,它也是一种“演艺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总是活在一部部戏剧的不同角色之中,按预定的情节认真地表演着。他们忠实于人物角色设定、恪守本分的人生观和感知场景气氛的“读空气”能力,不正是职业演员应有的修养吗?如果一位演员因为太有个性,脱离了预定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默契而出了戏,那叫其他人怎么演?每一位演员都必须念叨礼文化“剧本”的台词而不能说出真心话,一旦说了真话其他人就没法演、没法活了,得马上换一出戏来救场,所以在戏里面说真话是不道德的。人的真实情感就这样被隐没,人类的天性被严重压抑,从而作出违背人性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求日本人为二战的罪行道歉,但从日本人的逻辑来看这是荒谬的。这就好比要求一位新演员在一出新戏中为一出旧戏里老演员的情节道歉,这是多么荒唐!他会觉得那些老演员也不想犯下罪行,但那都是角色的安排,他们只是做了敬业的演员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值得道歉的?反而应该尊敬和纪念才是。只有那些不认真演戏和意外出戏的人才需要道歉,所以那位被ISIS斩首的日本人质的家属需要向日本人民道歉,因为这位日本人质意外出戏了,让日本人难堪了,而且还需要马上演一出恶搞的新戏来救场,这也给大伙添麻烦了。他们认为这种事情才需要道歉。就算我们有本事让日本人再开一出为战争道歉的新戏,那种道歉也仍然是演戏。让人唏嘘的是,精益求精的日本工匠精神或许也是一场逼真的大戏而已。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日本还有不少对抗虚伪的礼文化而追求真情实感的仁人志士,在众人皆醉之中卓然独立,他们是日本文化的希望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军毒气战纪实》截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再没有人比日本人更坚守中国的礼文化了,所以他们对于中国人对礼文化的“背叛”有所不屑,觉得自己才是礼文化的正宗。世上也没有人比日本人更会演戏了,因而日本的娱乐事业异常发达,制作水平非常之高。其影视、音乐、漫画、文学等艺术,题材之广泛、意境之深刻、表现手法之生动让人叹为观止。这也许是因为情感被长久压抑的人极度需要用艺术娱乐去安慰吧。但从这些或凄美、或励志、或悲壮的作品中,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即使在极其压抑的精神世界中,人类仍然执着顽强地追求着美好的情感——仁爱。由此可以推测,“天下归仁”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真理!
  

  中岛美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2、向自己学习

  任何一种有效的方法都会有它的缺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历史地看待“克己复礼”的礼文化,况且孔夫子还为礼的失灵准备了一个锦囊。锦囊?有吗?在哪里?不就在下面这句话里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是说:获取仁爱必须听从自己,难道还能听从别人吗?如果“克己复礼”是一种渐悟法,那么“为仁由己”就是顿悟法了。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前者要“克己”,后者则要“由己”。孔夫子在这里是想点化颜渊,追求真理、获取仁爱不能光靠听话。颜渊是想从孔夫子的嘴里问出真理,以为只要老老实实地听孔夫子的话就能直达终点。孔夫子在这里送了他一个锦囊,是想告诉他,获取仁爱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而不是听从别人,不论这个别人是孔夫子还是周公,都没什么卵用。也就是说,当“克己复礼”的方法不灵光的时候要会“转膊”——换到另一边肩膀;当听别人的话这招用尽的时候,就要反手使出另一终极招数——由己,听自己的话。可惜颜渊实在太听话了,自主性还不够,一下子未能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还在继续追究细微末节的问题,没能接住飞来的红包。孔夫子也只好从战略高度的层面回到技术细节的层面,以满足颜回的好奇心。不论是礼文化还是其他的一些文化,无论多高明,始终都是“别人的话”,而中华文化的过人之处,恰在于对“追求真理需要自悟、自求和自得”这个道理拥有独特的理解。中国人都知道,求人终不长久,自主才是出路。孔夫子在这里馈赠的锦囊印证了中华文化的正宗所在。毛也经常教育我们,做人不能太听话,要敢于造反。所以,听从自己、向自己学习可不是开玩笑,而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无上秘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