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河南人超级有才,看后不能不服!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7 0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级有才的河南人!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这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受环境熏陶影响,河南人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
  许国寅:最像毛泽东的人
  2008年12月,湖南省话剧团、三湘都市报、腾讯娱乐联合举行毛泽东特型演员招募网上投票活动,一位河南人以绝对优势夺冠,他,就是许国寅。
  许国寅,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叶县龙泉乡,身高1.84米,体重95公斤,现为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他的眼睛、脸型及发型都酷似中年毛泽东。
  许国寅第一次知道自己像毛泽东是在1994年。那一年,他到北京出差,乘出租车时,出租车司机见到他一下愣住了,脱口喊了声“”。在车上,司机一个劲说他太像毛泽东了。
  1997年,许国寅去四川白帝城旅游。停车时,看车的老人看到许国寅后惊呼:“毛来了!”老人激动不已,坚决不收他的停车费。
  随后,许国寅在一家饭店吃饭,老板又跑过来瞅了他半天,付账时,饭店老板说啥都不收他的钱,说如果收,就是伤害了他对毛的敬仰之情。
  经历了这些事情后,许国寅也萌生了当特型演员的想法,不过,当时,古月扮演的毛泽东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许国寅有些不自信,所以没有将想法付诸行动。
  2005年7月,特型演员古月去世,在亲朋好友劝说下,许国寅有了一种使命感,觉得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把毛的光辉形象继续展现给大家。
  为扮演毛泽东,许国寅专门到北京电影学院拜师学习,还接受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特型演员组组长、朱德的扮演者赵登峰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团团长、陈毅的扮演者李仁堂的专业指导。
  学习过程中,为准确把握毛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他反复揣摩刻苦训练。为表现毛的神韵,许国寅通读了毛的传记、著作、诗词,并反复观看纪录片,把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先天的外形条件加上刻苦学习模仿,使许国寅越来越像毛泽东了,他每次回家出门,小区门卫都会打招呼:“来了。”2007年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许国寅受邀参加。一位老将军见到许国寅一连敬了4次军礼。
  近年来,许国寅开始出演毛泽东。他先后参加过《毛泽东与理发师》、《开国大典前夜》等舞台剧的演出,并参加了电视剧《红25军》的拍摄。
  焦作的“陈佩斯”兄弟
  陈佩斯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他和朱时茂创作表演的《吃面条》、《拍电影》、《警察与小偷》等小品曾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欢乐。而河南也有一对孪生“陈佩斯”,他们就是张建国、张国庆兄弟。
  1974年10月1日,张建国、张国庆兄弟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乡商村一个农民家庭。因这天是国庆节,父亲为哥哥起名建国,弟弟起名国庆。
  兄弟俩初中毕业后,双双报名参军,哥哥建国如愿以偿,弟弟国庆却因身体原因没能如愿。他告别父母到平顶山闯天下,开过小饭店,收过废品,后来靠给人开游艇谋生。
  四年后,建国从部队退伍,他先后打过工,干过个体。1998年,二人到了成家年龄,可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
  由于兄弟俩都是小眼睛、圆鼻子、疙瘩脸,人们私下认为他俩长得太丑,甚至担心他们娶不到媳妇。
  国庆开过游艇,于是,哥俩于1999年买了一艘游艇,在新乡市卫河办起了水上乐园。他俩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先后患上了脱发症,后来,为图省事,哥俩干脆剃了个光头。
  没想到,他们的光头产生了“明星效应”,他们被当成了陈佩斯,吸引了许多游客。而且许多游客坐过游船后,还非要拉哥儿俩合影。刚开始,建国、国庆只是想沾沾明星的光,做好生意,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机。
  后来,经人推荐,哥俩参加了新乡电视台春节晚会,表演了陈佩斯的小品《辣椒面》,他俩惟妙惟肖的模仿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节目播出后,很多新乡人知道了这对酷似陈佩斯的哥俩。更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生意也红火了!收入成倍增长,逢上“黄金周”,日收入甚至高达上千元。他俩一边做生意,一边认真学表演艺术。他们期望把事业做大,然后恋爱结婚,住进楼房,过上梦想的城市生活。
  2000年2月,经热心游客提醒,哥俩到东南电视台《开心100》栏目表演了陈佩斯的小品《羊肉串》,孪生“陈佩斯”惊震四方,获得冠军。2000年5月,兄弟俩再度被邀请到东南电视台参加“明星脸”年度总决赛。二人模仿的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得到观众好评,荣获了“金像奖”。
  哥儿俩模仿陈佩斯出了名,尝到了“明星脸”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他们觉得当“明星”比冲船好,省力、风光,收入也高,于是决定不再冲船,而是走“演艺”的道路。
  之后,他们相继接到了北京卫视、河南卫视等全国30多家电视台的邀请,表演了模仿陈佩斯的节目。渐渐地,哥儿俩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成为了“明星”。
  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表演水平,2001年6月,哥儿俩又进入中国影视表演的最高殿堂——中戏进修,2003年6月,他们学成毕业。
  近年来,他们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乡村大世界》、《梦想剧场》等栏目举办的活动,参加了《同一首歌》相约新北京春节晚会,接受了香港阳光卫视的专题采访,同时,还策划并出演了大型环保连续剧《寻亲》中的两位角色,并亲自演唱了主题曲《天地人和一家亲》。2009年6月,哥儿俩又推出了新歌《外地人》,道出了所有外来工的心声。
  “梵高奶奶”常秀峰
  “梵高奶奶”叫常秀峰,七十多岁,是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一位普通老人。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2003年,在儿子江华劝说下,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家,来到广州。
  在乡村生活惯了的常秀峰,不习惯城市的氛围。刚来广州那会儿,由于腿脚不灵便,加上害怕迷路,她很少下楼,常常闷在房子里不出来。
  常秀峰喜欢给三岁的小孙女讲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那些树和花草,那些鸟雀和狐狸,那些金色的秋日里劳作的人们,那些四季和日夜,但对于从小就生长在城里的孙女来说,这些是如此陌生,不是用言语能讲清楚的。
  有一天,她顺手拿起了孙女的蜡笔,在画板上涂鸦出了她的第一幅画。那是一幅山楂树,果子是红的,叶子是绿的。孙女看着画中的树,终于知道了山楂树的样子。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天,做记者的儿子和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如此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画中那些纯朴热烈的色彩,以及熟悉的景物勾起了儿子江华对小时候的种种回忆,和无以名状的乡愁。
  2006年1月的一天,江华在自己的博客上黏贴上母亲的画作,并写下了老人的一系列故事。意想不到的是,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网友还给她起了个亲切的名字:“梵高奶奶”。
  之后,《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梵高奶奶神奇的绘画经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香港TVB,《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
  2006年下半年,梵高奶奶两次被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在那里,梵高奶奶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
  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梵高奶奶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梵高奶奶火了。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
  梵高奶奶不常出门,偶尔在儿子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走走,遇到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她会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但对于她来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在一个门前开满紫荆花的住宅里,她仍然安静地用画笔记录下她对往事,对乡村的回忆。
  2009年6月,儿子江华为她出了本《梵高奶奶的世界》的书,书中收集了她的代表画作,讲述了她的家长里短和内心世界,讲述了她对乡村的荷花、向日葵、老房子、动物、日日夜夜、四季轮回的情感和怀念,还讲述了她到广州之后的一些趣事儿。
  鬼才“泥猴张”
  “泥猴张”,原名张希和,1942年生,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现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亚视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等职。
  “泥猴张”生长在浚县农村,自小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小时候和大人一块儿赶庙会,见了泥猴就痴迷得迈不动步子。买些泥猴回家比着捏,开始时怎么也捏不像。后来,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泥塑技艺,创作出了具有个性特点、妙趣横生的泥猴系列作品。
  “泥猴张”捏的泥猴多是素色泥猴,具有夸张变形拟人化的特点。象“喜猴”、“怒猴”、“撤尿猴”、“抽烟猴”、“踢球猴”、“舞蹈猴”等,以猴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以猴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他的泥猴头大身子小,注重表现猴子的面部表情。
  “泥猴张”捏泥猴有四个特点,一是“快”,一小块黄泥,一分钟时间,就变成了一只灵巧可爱的猴子。二是“不瞧”,闭上眼或是用布蒙住眼,照样可以捏出姿态各异的猴子。三是“背手倒捏”,他双手背在身后,捏出的猴子神形皆备。四是“造型无穷”,面对众多的观众,他胸有成竹,不论人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都能“手到猴来”。凡见过“泥猴张”捏泥猴的人,无不赞叹他炉火纯青的技术。
  “泥猴张”被人们称为“鬼才”,他的书法、绘画也自成一绝,令人称道,其艺术成就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近年来,他的泥塑代表作“群猴”、“百猴”、“三不猴”、“猴山”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大奖,其中“百猴”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剪纸艺术家”王蓬草
  王蓬草,河南省灵宝市苏村乡人,她创作的1000多幅作品中,有200多幅参加国内外大型剪纸展览并多次获奖。她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王蓬草出生于一个剪纸世家,她外婆和母亲都是村里有名的“巧巧”,剪纸、刺绣、掐面花样样拿手。王蓬草7岁那年跟着外婆学习剪纸,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心灵手巧的王蓬草在外婆精心指点下,学会了剪简单的花鸟图案。12岁时,王蓬草的剪纸作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年春节,乡亲们都要拿来红纸,请她剪这剪那。而她则更加喜爱剪纸这门传统艺术了。
  小时候的王蓬草家境困难,她16岁就结了婚,后来生了6个孩子,使他们原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清贫。1980年年关将近,家里没有钱,她就到灵宝街头剪纸卖花,就这样卖了20天剪纸,5分钱一张,总共卖了100多块钱。这一举动,使她成了灵宝小有名气的“红人”,她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大家喜爱。
  1987年,受灵宝有关方面邀请,她参加了灵宝首届剪纸作品大赛并获奖。这次获奖,极大激发了王蓬草剪纸的热情;同年3月,她的第二幅剪纸作品《团兔》在河南省举办的民间剪纸大赛中再次获奖;12月,她参加中国民间剪纸学会组织的剪纸大赛,《十五的月亮》、《播种》、《打麦场》等14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并入选《当代农民新剪纸联展》。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王蓬草经过精心构思,用72天时间完成了《蟠桃盛会聚我中华》大型剪纸作品。作品直径5米、面积20.25平方米,有158个人物、265个蟠桃、148只和平鸽……整幅作品独具匠心,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2004年,她又创作了《国泰民安》剪纸作品。该作品长1.8米、宽0.8米,图案中天安门广场两边和平鸽展翅飞翔,日月星辰光芒四射,还有吉祥猴、富贵牡丹、年年有余(鱼)等,寓意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2004年5月,《国泰民安》在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组织的“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上获银奖。同年10月,她的《国富民强》剪纸作品和论文《剪纸与现代生活》在“2004年全国剪纸邀请赛”上分获银奖和剪纸论坛芙蓉奖。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王蓬草的剪纸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她20余幅作品,法国的吉来姆先生收藏了她10幅剪纸和20只布老虎。她创作的《娃娃嬉瓜》在日本“中国剪纸大展”中获奖,《暮归》、《紫气东来》等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展出并获奖。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她的巨幅作品《双喜临门万龙欢腾》受到省、市嘉奖。
  “河南舞神”刘东立
  2009年8月,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你最有才》栏目舞蹈大赛,有这样一位草根出身的“舞星”,他以极具个性的民工原生态的装扮,以“简直不像地球上直立行走的人”的“野路子”舞蹈受到了观众热烈追捧。他,就是被人们称作“河南舞神”的刘东立。
  刘东立,河南省开封市人,1963年出生,毕业于湖南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曾在洛阳机械厂、洛阳火柴厂工作,现居郑州,靠帮人搬运物品为生。以极具个性的舞蹈获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你最有才》栏目舞蹈大赛亚军。被人们誉为“河南舞神”和“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
  刘东立1963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开封高中毕业后考入湖南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刘东立分配进入洛阳机械工厂,成了一名国家干部。然而刘东立无法适应工厂一潭死水一样的工作生活,于是他申请调换工作,结果被调入火柴厂,并且由技术员变成了锅炉员。后来,火柴厂倒闭,刘东立失业。为了生存,刘东立在北京当过保安,干过群众演员,在上海干过搬运工,还在广州的制衣厂和石棉板厂工作,后来又到郑州做搬运工。用刘东立自己的话说:“我受过的苦,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尽的。”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李东立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足球明星。
  二十多岁那年,他偶然看到绿茵场上马拉多纳出神入化的球技后,灵魂深处的足球梦想被激活了。刘东立觉得自己就是为足球而生的,是足球天才,“上半身非常轻灵,下肢健壮,能承受强大冲击力,具有超强体力和准确判断。”因此,他一直梦想当一名驰骋绿茵的足球明星。
  刘东立闲暇时,经常跟有同样爱好的足球迷们,到河南大学球场,踢“野球”。对他来讲,那里无异于“仙境”。他可以踢满全场而不觉得累,他喜欢当前锋单刀直入,也喜欢担任后卫组织进攻。
  刘东立曾以为,跟他有同样经历的人都相似,都隐藏着自己的梦想。因此,一起踢球的球友,一度也被他视为知音。他可以跟他们诉说自己的梦想。然而后来,他听到的却是冷嘲热讽,刘东立觉得自己像可怜的小丑,在众人面前,任人指点。这使得他在人群中更为孤立,面对歧视和嘲讽,他多了自我保护本能,变得更加内向和寡言少语。
  刘东立30岁那年,去了趟深圳,当时,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到香港踢球。在他看来,那里能实现他纯净的足球梦。
  但梦想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家中妻儿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于是,刘东立便四处漂泊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打工,做保安或送货工。
  1996年,刘东立跟妻说要去天津踢球,她骂他,“窝囊废,这么多年你心里就只有足球。”刘东立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妻子一巴掌。来自外人的讥讽,家人的不理解,他都能忍受。但他决不允许别人“侮辱”他。
  “40岁是足球运动员极限年龄。”39岁时,刘东立眼看着40岁生日就要来到,一天比一天绝望。他很想找人诉说内心惶恐。他说,自己坐在夕阳里,自杀的念头不止一次涌上心头。
  刘东立有一辆三轮车,他用它贩卖过水果、蔬菜,收过破烂。没有了梦想,只仅仅是活着,他觉得人生异常苍凉。
  一天,在嘈杂的街头,隐约传来的士高动感节奏,使刘东立心里一热,心中再次燃烧起微弱火苗。于是,业余时间,他开始了练习舞蹈。他的舞步是独创的,类似迈克尔·杰克逊,手势如同“划拳”,脸上的表情严肃、刚毅。
  在广州,他骑自行车路过街头,路边搭起的临时舞台上,音乐轰隆。他挤过围观人群,跃上舞台,旁若无人般进入忘我状态,他如君王降临。台下掌声雷动。
  在郑州,在北京,他都在类似舞台上,一次次寻回往日荣光。舞蹈,带给他勇气,使他有力量,继续在苍凉的人生旅途大步向前。
  但现实生活中,打工要不到工钱,做小贩被城管四处追赶,使得他觉得做搬运工,凭体力吃饭最为安全,“老板当天结账,很少拖欠工资。”
  他睡觉很少洗脸,满手灰尘,在衣服上蹭下,拿起馒头就啃。晚上到家,沾着枕头倒头就睡,“真是太累了。”
  2009年,刘东立在开封参加了《你最有才》的海选。刘东立衣服破旧、胡子邋遢、头发凌乱,他背着装满音箱、电瓶,快要合不拢的编织袋,设计了破烂王街头卖艺的情节。
  刘东立的编织袋中,还装有500元淘得的二手笔记本电脑,700元的DV,这是他在南方打工攒钱,给自己置办的唯一值钱家当。他打算播放跳舞的短片,用自备音乐跳段即兴舞。
  然而这时,电脑坏了,视频无法打开。备用乐曲手机铃声“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前一天手机不慎落水,也发不出声响。
  无奈,他跟导演商量,放了一曲《酒干倘卖无》。他说,自己就是收酒瓶子的破烂王,他演绎的不过是自己的人生。
  没想到,刘东立靠他寒酸的装扮,怪异的舞姿,点爆了现场,博得了观众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后来,刘东立一路过关斩将,奇迹般进入了决赛,角逐最后的20万元人民币大奖。
  在决赛中,刘东立做为压轴出场,导演安排他站着从台下缓缓升起,然而,他没有听导演的,而是自己改成了坐下,因为他觉得那样出场很酷,效果最好。果然,他一出现,演播大厅就沸腾了。
  虽然最后刘东立只获得了亚军,但由于他的每次舞蹈,都是创新,完全依赖灵感,没有任何程式可循,他成为了最具人气的明星和网络红人,被人们称为“草根明星”。
  刘东立追求梦想的执著让人感动,他的许多经典语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他那句“我可以挨饿,我可以穿很旧的衣裳,但我不能没有梦想!”打动了所有评委和观众。
  上述几位只是多才的河南人的代表,他们的才能从另一方面让人们领略到了河南人的智慧、魅力和对理想目标的执著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7 0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青鸟计算机学校至今成立15周年了,技能加学历的,学习完保障就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