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义的依据及研究意义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11-11-10 0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0 0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为义而盟。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1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二、守义而战。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于末座。从关羽“又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证。在关羽的戎马生涯中.守义而战的例子还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斩颜良,诛文丑。三、重义而动。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定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祝”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尊刘护刘,由此可见一斑。四、护义而降。刘关张早期根基不稳,不断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小沛几收几失。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校曹操大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之中前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也自知不降必死。关羽不同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俸禄善赡,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但关羽就是关羽。曹操爽快答应三条之后,关羽又让曹操退军,容他人城禀告刘妻,这真有些得寸进尺。但其间全然没有一点私心私利,都在忠刘“义”上。五、奉义而辞。关羽知晓刘备下落之后,立即辞别曹操,曹操避而不见,便不辞而别。一路上,由于没有拿到曹操文书,守将一一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写就了关羽忠义最有气势的篇章。可以说,到这里,全书对关羽忠义性格的刻画既是高潮,也是完成。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仗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0 0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史书上面研究,了解关羽为何能登上关圣帝君的称号,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脉络。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0 03: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对刘备的忠心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