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是谁发明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11-11-12 0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0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笔由何人发明?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余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0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毛笔的发明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断,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知道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