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11-11-12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建议你在“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一篇文章如果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康桥有一篇关于怎样写好文章的感想写出你的感动康桥每个初学写作的人,往往被写什么、怎么写困惑。我的经验是写出自己的感动,生活怎样感动了你,你就怎样写出你的感动,不需要夸张;散文是这样,诗歌也不例外。我写过《每个兵都是一棵树》,那是在茫茫的戈壁,一望无际的沙漠,见不到树;山是光秃秃的山,没有绿色,灰蒙蒙的。组诗《枪阵》就这样产生了:登上一座/又登上一座山/于是我看到山的寂寞……没有生命的山都感到寂寞了,那么,守卫在边疆的士兵会不会寂寞?春天没有花朵,大地没有绿色的世界,我们兵在那里站岗放哨、训练生活,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奉献军营,谱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章。遥远的边疆,兵们给戈壁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戈壁滩上每个兵都是一棵树!抒情需要感动,叙事同样需要感动。我写张海迪的一首诗《轮椅上的姑娘》就是用感动抒情用感动叙事:坐在轮椅上的姑娘/你是天底下走得最远的人/住在自己毅力的翅膀上//你也住在我们的精神里/这辽阔的家海一样蔚蓝//你是在新生里获得自由的人/不屈服于命运//和魔鬼较量胜利的女孩/你的名字就是你的歌:海迪。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诗就有了灵魂有了力量。《轮椅上的姑娘》这首诗被收入四川中学生课外读本。文章的丰富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内心的丰富则来之于生活。生活中让我们砰然心动、眼睛一亮的感触很多;特别是我们身处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周围有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事,变革中各种各样的场景、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焦点,都是我们创作和发挥的亮点。2003年的春天,我们曾被一场病疫祸害。SARS这一通过呼吸传染的疾病,在我们的大地上横行,每天都有上百的病人增加,医生护士身处危险境地,医院成为疾病传播的源泉,人人都在恐慌:一个SARS病人住院,所有的人逃命一样出院!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在病人的呼唤声中,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人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然而,这些可爱的人他们会不会回来?当过护士的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了《等我回来》。我不能说:百分之百的回来/前方不断有倒下的战友/这正是我们奔赴前线的理由//……英雄倒下的地方/勇士们赶来/一名、二名……百名/我们从祖国的四方奔赴北京//请唤我做战士/永远不倒的白衣战士//……亲人把惊恐和不安/从睁开的眼睛里释放/还有绝望的黑色//我们是与病魔战斗的斗士/千里之外赶来救护你们/为你们筑起生命的防线。《等我回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多家报刊转载,中央电视台录制成配乐诗朗颂多次播放,受到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等我回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说有,那就是我把当时的感动如实的写了出来。多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凡是能感动你的也一定能感动他人,写出自己的感动,你就成功了一半。艺术的提炼和升华同样建立在感动之上,写出你的感动,可以用现实的手法,也可以用浪漫的笔触。总之,一切文学都是人类的感情学。始终用感动说话,这是成功的必然也是成功的决窍!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好一篇文章不仅需要孩子的语文素养,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重在坚持积累,习惯成自然,就会意到笔随。而且写一篇好文章,要注重真情实感,那就要留心观察,放飞想象。人人都有生活,但会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有感悟才能写成好文章。作文材料的好坏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在于它的骨子里有没有感染力,如果有即使是芝麻绿豆也能给人以影响;如果没有就是再轰轰烈烈也未必能启迪思维让人受益。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2 11: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读多写文自工据说,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读书极有毅力,很有耐心。他读书是走路读,躺在床上读,骑在马上读,在厕所里也读,简直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他每看一本书,总是要看两三遍、五六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才肯罢休。他不但爱看书,而且还勤于思考,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别人和他说话,他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嗯嗯啊氨地好像傻子一样。正是这般多读多思,才使他在诗、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唐著名诗人李贺文采过人。他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特殊的成就,主要靠的是多写——勤奋不懈。相传他为了搜集创作素材,经常背着一个锦囊,骑着驴子外出游历,每当触景生情,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在纸上,放入锦囊。天黑归来,囊中总是满满的。一年之中,除了个别日子不能出门而外,他总是坚持这样做。他曾这样吟道:“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足见其多写而又呕心沥血。郑板桥是多读的榜样,李贺是多写的楷模。其实这两人都是多读多写的典范,要不然怎么能给后人留下那么多的宝贵遗产呢?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何当不为?因此,同学们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应该在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上苦下功夫,领会这两种书的奥妙,并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胸中自有百万兵”。同时还要经常练笔,既要规范,还要有所创新,那么“文自工”将不远矣。说到这里,老师送给同学们几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011-9-29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