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提问, 我要像同学做道教的介绍,我在国外,我在疑惑,无为而治和太极图有什么关联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11-11-13 1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3 1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问的妙。无论你身处哪个国家,只要你是炎黄子孙。中华文化的特性想必已经在不经意间刻入了你的骨髓。道不远人。你的一举一动无不和道有着微妙的关联。贫道就僭越一下,为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来说,无为而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下面我们说太极图。在哲学里,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是宇宙根本法则。在辞海里,关于它的解释计66字。然而,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对立统一规律不用文字,而用图形语言又该怎样表达呢?答案就是太极图。太极图看似简单,却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永恒真理,这正是太极图最伟大之处。太极图实际上是古人借助图形语言表达抽象凝练的宇宙万物的生成图形。用现在的文字语言来解释,太极圆就是一个符号代词,代表着宇宙,代表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太极图像里被“黑白两鱼”或其它方式切割成对立的阴阳两极,喻示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皆由辨证的二元对立所构成,如黑-白、祸-福、雌-雄等,这就是所谓的矛盾对立;阴阳两极之间柔曲流畅的分界线却又昭示着对立的两极无时不有的变化与无处不在的交合,以此求得平衡,以便更好地共容于一体之中,即所谓矛盾统一。由此,揭示了宇宙万物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阴阳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太极图促使我们无止境地思考下去。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如是阐释:“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太极,即至大至小的极限之意。极大可指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至浩瀚宇宙(无独有偶的是现代科学推测也表明宇宙、银河系就是一个立体的太极螺旋);极小可为分子、原子、质子、夸克。如果用图形语言来表示,就是一个圆圈。太极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涵盖了极大极小的整个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阴阳,其原意是阳光的向背: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引申开来,天为阳,地为阴;雄为阳,雌为阴;进为阳,退为阴等。当中国古代思想家引入阴阳范畴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动时,哲学便由此产生了。阴阳的实质在于它揭示了世界万物均可用正、反两个元素来概括,这便是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矛、盾。阴阳的哲学意义就是通过图形语言揭示了哲学真谛及核心命题——万物皆矛盾。用阴阳辨证矛盾来解释世界,在后来的老子《道德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老子在《道德经》中共解释了48对阴阳辨证矛盾关系,使《道德经》成为哲理宏深第一书。无为而治和太极图的关联?太极图讲矛、盾,无为而治讲自然。两者冲突么?并不。在矛盾中追寻自然。归根结底,“无为而治”之根本原因乃在“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治理国家或天下之至理。老子道德经中有四十六章都直接且明显的“谈为政之理,论为君之道,勉之使行,警之所戒”。他又说“倘若比类而推,把引申发挥之近似者也包括进去,则整部《道德经》几乎无一章不与政治密切相关。”这一说法虽稍嫌过头,但是有些道理的。我们可以再补充的说,在老子书中那些没有直接论及为政之道的章目,其主要谈的虽是如何体认道之“窍门”,与以“道”来立身处事。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章之终极目的还是指向治道。例如不包括在那四十六章之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一句,其实也是指领导者当有之行为,而与一般老百姓没太大关系。而第九章之:“功遂,身退,天之道”更是明显的隐喻为“统一或治理天下之领导者”在有了军功或政功后应注意之事。有一点很可看出老子一书明显之对象是上士领导者而非一般人:那就是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段文字如果是写给下士看,一定不受欢迎。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书中对圣人之要求超乎寻常之高,如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在这里要能受国垢与不祥而能立身的唯有能力卓绝的上士领导者始可。老子一书之宗旨是在向上士领导者展现为政领导之道。西汉前期政治乃道法兼用,而以法家为主以发展经济。唐贞观之治以老子思想为主,辅以儒道(术)。由此可见,近世流行的所谓:“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乐观进取,道家消极退避”是不合实情的。老子之为政之道是本于他负阴而抱阳之形上哲学,而这负阴而抱阳之形上哲学是老子哲学之关键。明了此一关键就能贯通老子思想而少疑惑。“无为而治”所以成为治理国家或天下之基本原理主要在于上面提到之两大原因:(1)所有属性均「负阴而抱阳」,所以最高领导者绝不可太“有为”。因为一“有为”就会坚持某一“原则”、“理念”而过分推行。而其结果必推至此一“原则”、“理念”之缺陷上而积重难返。这就是魏征的十思疏(《贞观政要》)中要有“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一条之原因。这也是老子二十九章有“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段话之来由。更重要的,圣人领导者还要在看到人民要“有为”时,加以疏导,所以三十七章有言:“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2)人之秉性与才具倾向不同,所以在大组织中,要想取得同一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调和之。领导者不可自作主张,行一定之“理念”、“原则”而造成社会之不稳定或极化。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强调之“伦理”“孝道”,此二“仁则”有着强大维持社会安定之力量,但在另一面,它却在过分要求单向的服从下,而扼杀了青少年个性与智识成长的机会。再来看看“民主”,它在历史上曾起了防止野心家或无德之政治家控制国家之机会,如美国之水门事件。但在另一面,“民主”给予任何才具之人以同样之权力,所以常有完全无法了解国家大事的百姓拖延着迫在眉睫的政事而不能进行,也就是说严重的缺乏效率。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即以反对希腊的民主制度而获罪,而其弟子柏拉图也认为“民主”是不好的“政治制度”。另外,“诚信”固可为治国正道,但若执着,将之用在外交或战场上则常有不善之后果。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任何属性,应都可发现这一“负阴抱阳”(有利有弊,有好有坏,如同太极图)的素质,所以,在矛盾中追寻自然这种政治思想,即是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的。所为之事,都是出于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的,而不是滥用权力的人为而为。如老子用“社会学”之角度来说明为何治理天下大事,不能“有为”,而要“无为”。他认为一心有“作为”之人必不能治理天下,而执着于任一理念学说之人也必定失去天下。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之禀性各有不同:有的喜欢带头,有的爱跟随;有的积极,有的保守;有的喜欢有个性有主见,有的则爱以和为贵,不喜出风头;有的喜欢顺势循传统做法再加强,另外也有人爱另辟天地自创新招。这就是无为而治和太极图的一种关联。三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13 12: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而治:就是说凡事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太极图:表示物极必反,有得必有失~。它们教我们要认识自然和适应自然、、、。才疏学浅,仅供参考,见笑了。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