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颈椎病,不爱好,想问各位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医颈椎病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11-11-27 0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信息:女3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27 0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颈椎患者平时应该注意:1、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等。2、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小时,需要做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头苦干时,也可间断地做运动。建议可采用中药透皮给药如思氏膏药,可以到淘宝上搜索找/找。以促进局部的/代谢机能,从而使肌体吸收和代谢已形成的增生,达到治愈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27 0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靠自己多锻炼颈部啊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1-27 06: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颈椎病的分型及治疗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分类方法:颈型,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食管压迫型及混合型。现将各型分别阐述于后。1.颈型颈椎病本型是由于颈椎椎节退行性变所引起的,在临床最为常见,症状亦较轻微,以颈部症状为主,若处理不当,易发展成他型。临床特点:①以青壮年为多,但对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可在45岁以后首次发病;②除晨起多见(与枕头过高或与睡眠姿势不当有关)外,亦常见于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后,这表明椎间盘间隙内压力升高直接相关;③常见症状以颈部酸痛不适感为主,尤其患者常常诉说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好。约半数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个别病例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④检查可见患者多劝军人立正位”(即颈部呈伸直状,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患节棘突及棘间可有压痛,一般较轻。治疗原则:①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各种疗法均有效,自我牵引、理疗按摩、中草药外敷、颈围外用及间断性或持续性颈椎牵引等均可缓解症状,其中以轻重牵引(1-3Kg)最为有效。②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的体位,避免长期屈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③手术疗法。一般不需手术,但若症状持续,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可酌情椎节融合术;疗效均较满意,但应注意安全,避免并发症。2.神经根型颈椎病本型发病率仅次于前者临床亦较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分区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临床特点:①颈部症状: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于局部窦—椎神经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明显的颈部痛、椎旁压痛、颈椎棘突或棘间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尤以急性期明显,如系单纯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甚至无特殊发现。②根性痛:最为多见,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此时须与干性痛(主要指桡神经干、尺神经干及正中神经干)和丛性痛(主要为颈丛、臂丛及腋从)相区别。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分布的其它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指尖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多见。③根性肌力障碍: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减弱并肌肉萎缩。受累范围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所支配的肌组,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最为明显,亦需与干性及丛性肌萎缩相区别,并应与脊髓病变引起的肌力改变相区别,必要时可行肌电图或皮层诱发电位等检查以资鉴别。④腱反射改变:即该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呈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反之则表示有脊髓同时受累。⑤特殊试验:凡增加脊神经根张力的牵拉试验大多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为者。颈椎挤压试验阴性者多见于以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及椎节不稳为主的病例,而因钩椎关节增生所致者大多较轻,因椎管内占位病变引起的多为阴性。治疗原则:①非手术疗法。各种有钍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效果,尤以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更为重要。手法推拿疗效亦好,但应严防意外发生。②手术指征。凡具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手术: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月以上无效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疼痛剧烈者;非手术疗法虽有效,但由于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者。术式以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为宜不仅疗效佳,且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伴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将椎节撑开及固定融合。通过切开小关节达到减压目的,颈后路术式虽有效,但因术后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渐被大家所放弃。3.脊髓型颈椎病此型较前两型较少见,但因症状严重,且多以“陷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它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在诸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及排便功能障碍,故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玻临床特点锥体束征为脊髓型颈椎病之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之故。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步沉重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飘、跛行、易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膝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此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锥体事在髓内的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该束纤维受累之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中央型(上肢型):是由于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则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周围型(下肢型):挤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现而下肢,但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之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②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肢同时发病者。这主要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该型的特点是经治疗痊愈快,非手术疗法有效。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之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去除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肢体麻木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依次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开与前者相一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亦有所差异,即痛、温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反射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①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饥肱三头肌和桡反射,下肢的膝反向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②病理反射出现:以Hoffmann征及掌颏反射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均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临床亦非少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胃肠、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多,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多见,渐而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且许多病人是在减压术后当症状获得改善时,才追忆起可能是因颈椎病所致,可见术前如不详细,常常难以发现。屈颈试验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然将头颈前屈,由于椎管内有效间隙突然减少,致使脊髓处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状态,患有脊髓型颈椎病者,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这主要由于在前屈情况下,不仅椎管容积缩小,且于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可直接“撞击”脊髓及其血管,与此同时,硬膜囊后壁向前方形成的张压力,亦加重了对脊髓的压应力。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也属本型的基本疗法,成以早期的中央型及前中央血管型,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是手法推拿宜谨慎小心,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早手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手术疗法:病例选择: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影像检查证实者,应早尽快手术;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2-3疗程以上无明显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入路及术式:①以锥体不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入路。而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两种症状均较明显者,视术者习惯先选择前路或后路,1-3月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另一路减压术;②因髓核突出或脱出者,先行髓核摘除术,之后酌情选择界面内固定术、或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因骨刺压迫脊髓者,可选择相应的术式进行切除骨赘。施术椎节之范围视临床症状及MR而定原则上应局限于受压的椎节。后路手术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为理想,操作时应注意减压范围要充分,尽量减少对椎节稳定性的破坏。③须重视术后的护理、后续治疗及康复措施。4.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与前者相似,因其中大多由于椎节不稳所致,易为非手术法法治愈或好转,故住院及手术者较少,本型在诊断较复杂。临床特点主要为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症状,其次为椎动脉周壁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刺激后所引起的交感神经症状,颈部症状则较轻。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椎动脉分为四段,其中任何一段病变引起缺血时,均可出现相类同症状,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偏头痛。为多发症状,约80%以上,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重,多呈跳痛或刺痛状。一般均为单侧,有定位意义;②迷路症状。亦较多发,主要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聋等症状。其发生率约为80%,主要由于内耳动脉供血不全所致;③前庭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约占70%左右,其发生、发展及加剧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须与美尼尔病鉴别;④记忆力减退。约60%的病例出现此种现象,往往在椎动脉减压手术刚结束,患者即诉“头脑清楚许多”。⑤视力障碍。约有40%的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力模糊、复视、纪视及短暂的失明等,这主要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第3、4、6、颅神经核及内侧束缺血所致;⑥精神症状。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约占40%左右,其中以抑郁者较多;⑦发音障碍。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嘶哑及口唇麻木感等,严惩乾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影响吞咽,主要是由于延髓缺血及颅神经受累所致,须与高位侧索硬化症患者相鉴别;⑧猝倒。系椎动脉痉挛引起锥体交叉处突然缺血所致,多系突然发作,并有一定规律性,约占20%左右。即当患者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昏、头痛,病人立即抱头,双下肢似失控状发软无力,随即倒地,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在发作过程中因无意识障碍,跌倒后可自行爬起。自主神经症状由于椎动脉周围附有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因此当椎动脉受累时必然波及此处的交感神经而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失调,临床上以胃肠、心血管及呼吸症状为多。个别病例可出现Horner征,表现为瞳孔缩孝眼睑下重及眼球内陷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等。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或脊神经根时,则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原则非手术疗法为本型的基本疗法,90%以上病例均可获得疗效,尤其是因颈椎不稳所致者,大多可痊愈而不留后遗症。手术指征:①有明显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②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③经血管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或MRA证实者。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该型又称吞咽困难型颈椎病,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亦应引起注意,以防漏诊或误诊。临床特点吞咽障碍早期主要为吞服硬质食物进有困难感及食后胸骨后的异常感(烧灼、刺痛),渐而影响软食与流质饮食。按其吞咽障碍程度不同分为三度①轻度:为早期症状,表现为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②中度:指可吞服软食或流质者,较多见,且来就诊者较多;③重度:仅可进水,汤者,比较少见。其它颈椎病症状单纯此型者少见,约80%病例尚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症状。因此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其他症状。治疗原则①以保守疗为主。包括颈部制动,控制饮食,避免各种较大的食物及各种对症疗法。有低热怀疑食管周围炎者,可给予广谱抗生素;②伴有它型颈椎病需手术治疗者。可在术中将椎间隙前方骨赘一并切除;③单纯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手术切除,但对老年患者施术应注意全身状况及术后处理,有文献报道在骨刺切除术后第3日,咽喉处分泌物排出困难,引起窒息并继发纤维颤动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例。6.混合型颈椎病指有2型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人身上即为混合型。6.1本型特点6.1.1各原发型组合不同,症状与体征不同。此型症状复杂,故诊断较难,在鉴别诊断上须注意。治疗时需全面考虑,抓住主要因素,防止顾此失彼,尤其注意此型病人年龄多偏大,全身状态欠佳,本型预较单一型者为差。6.1.2各种组合的发生率:①颈型根型者最为多见,约占本型的48%左右;②颈型椎动脉型较前者为次,约占25%;③颈型根型椎动脉型约占12%左右;④根型脊髓型约占6%;⑤脊髓型椎动脉型者约占4%;⑥脊髓型食管型者约占2%左右⑦其他类型组合约占3%。6.1.3年龄结构以年青组与老年组多见,前者因颈椎椎节不稳,以致在引起颈椎局部刺激与压力同时,相邻的钩椎关节亦出现不稳,使脊神经根和椎动脉遭受激惹而同时出现二组或三组症状,老年组则主要由于椎节局部广泛增生,使多处组织受侵犯所致。6.1.4诊断复杂此型不仅诊断较为复杂,需与多种疾患鉴别,就是各型之间,亦需从病理上搞清前后次序,主次有分,这样方可减轻治疗上的复杂性,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6.2治疗要点①按发病机制治疗。在混合型诸型可能是一种病因引起的多型症状,也可是一种病因引起一型,前者代表是:椎节不稳,视机体的状态不同可以同时引起颈型、根型与椎动脉型,在治疗上只要恢复椎节稳定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就多了,例如椎体后缘骨刺引起脊髓型,小关节增生引起根型,椎体前方骨刺出现食道压迫型等。这样,在治疗上能够主次兼顾最好,不可能是则应按轻重缓急依序处理;②对手术持慎重态度。除了椎节不稳所引起二型以上混合型病例在治疗上较明确、简单外,其它因素所致才病理改变错综复杂,且病程大多较久,因之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特别小心,需对其病情有全面考虑和认识并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③注意年龄特点。分别对待,年青病例在治疗上较为简单,收效亦快,而年迈者,除病程长,骨质增生广泛和病理改变复杂外,其全身状态大多欠佳,尤其是心肺较差者,需注意检查,全面考虑方可。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