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崇文尚礼?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1-12-15 1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12-15 1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检索中国思想,尚德崇文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吴地尤为彰显而深入人心。尚德崇文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在蕴涵和精神特质。德,内涵“礼让”、“谦逊”、“友善”、“关怀”,此为内倾之德。它是建立在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德者,仁也。仁者,爱也。而仁爱又以谦让和与人和谐相处为基矗吴文化的始祖泰伯的“让德”开创了吴地这一良好的社会风尚。泰伯奔吴,一是在功名利禄上体现了高风亮节的“礼让”;二是“断发纹身”表现出与吴地先民在文化风俗上的“和谐”。《论语·学而》日:“礼之用,和为贵。”指出“和”是礼的最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和”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和”的外在表现。有“和”、有“礼”,是为德。在内倾之德的基础上,“德”还有一种外在形式,这便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外圣而王”,治国平天下。明代的东林学人读书不忘国家,表现出他们对天下苍生的人文关怀,对开启未来事业的雄心大志。由此可见,“德”有三层重要含义:一是礼让、谦逊之德,有此之德,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求得与他者的和谐;二是友善、关怀之德,即以人文情怀,良善之心关怀他人,关注民生疾苦,关心百姓利益,在全社会营建一种互爱互助的和谐氛围;三是开拓、创新之德,即建构一种对事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发挥个人的才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为社会争做贡献,在更高的社会进步的层面上追求新的和谐。崇文,是吴地文化的又一重要性征。自春秋战国始,吴、越地区即推崇“尚武”和“重文”理念。尚武,是当时自然环境与战争环境的需要,故吴人与越人皆能战而不屈。后来,随着南方战事渐息,和平环境的形成,“尚武”之风遂演变为学习科学技术之“武”,使文化、科学、技术融为一体,以致吴中的许多武将,也体现出武中尚文的特点。三国时期的吴国,以周瑜、陆逊为代表,统领军队的将帅多为颇有学养的“儒将”。此表明吴地的“文”、“武”之风开始互相交融、转换。于是,重教育、重科技、重文化、重创新,在吴地蔚然成风,至明清则大盛。许多崇文的富商亦致富不忘造福乡梓,捐资办学,奖励学子,挥金藏书,推动教育,在吴地造成了崇学重教、敬商重文、文商并茂的良好社会风气。于是,吴地人才辈出,代代不断,其核心区域的苏、锡、常等地进士、状元联袂而出。在现代,则成为教授、科学家的摇篮以及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成批次产生的一块神奇的文化土地。由此可见,“尚德”与“崇文”,构成了吴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敬重道德,表现出吴地“以德化民”,“以德治域”,以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理想。崇尚文化,反映了吴地人民重教育、重科技、重创新、重发展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兴盛,不仅为国培育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而且为吴地自身经济文化的可持续、高速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与动力支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尚德崇文精神曾经在无锡以及吴地既往历史上产生了十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在2l世纪,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还有没有现实的文化价值?尚德崇文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其与和谐文化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1.尚德崇文精神是体现德治、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以德治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在思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时,大多主张以“德”育民、以“文”化民,可见“德”、“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无疑也获得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当然,“德”与“文”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不同时代的思想者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涵,但其精神内核与基本的价值判断却是一脉相传的。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吴文化以“让”为基本内涵诉求的“尚德”精神,还包含着一种共同参与、互动合作、互惠互利的精神。“尚德”精神,有利于沟通不同的人、群体、集团乃至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人们之间彼此认识、彼此接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相互欣赏,使不同生命经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同一社会时空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吴文化以“崇文”为现实追求的务实思想,则引导人们注重以科学发展观去发现新问题,寻找新途径,创造新价值,总结新经验,谋求新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无论是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德”,还是蕴含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文”,二者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双轮。讲信修睦必生德,追求科学文自倡。只有坚守并弘扬这一文化理念,我们才会建设起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尚书》中所向往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和谐社会。2.尚德崇文精神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民主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和谐社会的活力思想因素。毋庸讳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人们在利益、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冲突,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与现象。尚德崇文精神在本质内涵上所特具的谦让友善、重义轻利、扶助贫弱的人文关怀,显然可以调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文化共同体、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不和谐音符,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中接受对方。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人格、权利、价值,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利益调节;社:会保障,扶助贫弱;环境保护,安居乐业;政务公开,公民参与;资源共享,人人平等;教育均衡,各得其所……凡此,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格局,体现出和谐文化的本质特点。而要形成这样一种浓厚的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的社会文化氛围,讲求人际间的道德,通过教育以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感化人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以“德”为美,以“善”为美,以“和”为美,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文化途径。2001年,费孝通在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所做的《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语应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通过精神层面、道德层面上的文化的沟通,达到消弭现实利益不平衡,体现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终极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的稳定发展的美好社会。3.尚德崇文精神利于促成贤明通达的和谐文化环境,广泛集纳杰出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加快推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无锡以及吴地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关注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营造崇文风尚。从中西方发展的历史看,教育是社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兴盛起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明清以来,无锡教育全面起步且较为普及发达,官办的府学、民间的学馆以及书院、私塾、义塾、藏书楼等遍布城乡,教育风气走向极盛。读书为国,文化兴邦,崇学重教,兴学育才,在无锡蔚成风气。正是这一文化传统,为无锡营造了贤明通达的和谐文化环境,不仅为国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同时自身也培育、积聚、储备了大量后继人才,在本土化区域形成了一个人才高地。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持续的教育保证,这是无锡在近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并步步走向前列的关键因素,而和谐文化环境的形成与先进教育区域的发展,也吸引和集纳了更多的高新人才和科技力量汇聚无锡,为无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入长三角经济圈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后劲与持续性的动力。总之,弘扬倡导尚德崇文精神,是新世纪接续中华传统文脉,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个重要价值选择和战略理念。植根于中国文化深处的尚德崇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今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文化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