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告慰支教之灵?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8 01: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大学生前往偏远地区支教,一则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和磨练意志,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二则是为了将优良的师资资源分配到急需知识雨露滋润的偏僻土壤。如此,不仅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补充了偏远地区薄弱的教师资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双赢”之举。
  
  
然而,支教人群毕竟是以仍未毕业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体,他们大多来自城市,或因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对农村的艰苦条件没有认识,或因好奇心的趋势而奔赴山区,在冲动和激情的作用下,很多人都以苦不堪言的表现为自己的支教事业画上了句号,从而离开山区回到城镇开始了自己所谓的“新”生活。据有关部门统计,大部分曾从事过支教事业的“过来人”都真切的表示了不愿重回故地的决心。也许一些人会说他们自私现实,但我不这样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有限的一次,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何况他们已经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有权力追求更喜欢的生活。我们在批评他们的时候最好也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是否也具备他们当初的勇气?
  
  
归根结底,是偏远山区的艰苦环境和无奈现状让人望而却步。生活观念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这些都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再叫上部分村官的腐败和治理的混乱,就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只有改变农村的生活面貌,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才能留下那些有血有肉的热切心灵。而要改变农村的“死循环”,不仅需要在管理上痛下苦功,更要在用人制度与发展规划上与科学靠拢,如此,才能告慰那些在支教事业上献出宝贵生命的“赵小亭”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1: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先!工作难找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走支教的道路,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很多人“很受伤”,此状况,非教育体制变革和资源分配合理不能扭转。痛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