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真的“准定”了是黛玉嫁宝玉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似乎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贾母是“准定”了林姑娘作宝二奶奶的,而且一直为他们的婚姻成功“保驾护航”。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当推自称每每进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细读”并上了央视百家讲坛的刘心武先生。
  自然,刘先生的确进行了“文本细读”,而且他本身就是作家,颇能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为我们鉴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提供参考,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他对原作者(我这里不说一定就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推敲是否就那么准确,却是大可商榷的,贾母对宝玉婚姻的真实态度就是一例。
  道理很简单:宝钗一家早就住进了贾府,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也很早就到处散布“金玉姻缘”之说,而且弄得尽人皆知,急得宝玉要在梦中喊出反对“金玉姻缘”,坚持“木石姻缘”的话,也弄得宝姐姐当场很是尴尬和没趣。如果贾母真的“准定”了林妹妹嫁宝哥哥,面对王夫人、薛姨妈等的上窜下跳,怎么不尽早进行有力的反击?如果说之前还不用太急,那么待到元妃赏宝玉和宝钗同样的红麝串,其他人都没有,用意已经很明显了,这还只是三十回以前的故事。以老祖宗在家族内的无上权威,定下宝黛二人的婚事不过是一句话。就算她不便明说,也完全可以学元妃那样作出明确的暗示,但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当然有人会说,宝玉和黛玉闹别扭时,贾母很揪心,急着去调解,还说什么“不是冤家不聚头”等等,就是支持“木石姻缘”的明证。但是认真追究起来,这样的证据至少是不充分的。贾母自然十分疼爱宝玉和黛玉,也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但这只是基于血亲关系的一种偏爱,和贾母是否认为黛玉是最适合的宝二奶奶人选是两回事。至于“不是冤家不聚头”之类,也完全可以看成只是贾母的一番感概而已。
  因此所谓“准定了林姑娘”之类,不过是其他人对贾母意向的私下猜度。贾母真实的想法里,黛玉只是宝二奶奶的候选人之一,其排序或许比宝钗靠前,但远没到“准定了”的程度。如果刘心武先生真的懂得“文本细读”的正确方法,就会发现前八十回中,至少有两处明写,两处暗写,已经把贾母为宝玉择偶的真正条件交代得很清楚了。根据这些条件,黛玉和宝钗都多有不合,这是贾母一直采用“拖”字诀的根本原因。
  第一处明写是清虚观打醮一回,贾母当着众人(包括宝玉、黛玉、宝钗、凤姐等都在场)和张道士说出对宝玉择偶的态度和条件:“这孩子命中不宜早娶”,“出身不要紧,不过多给几两银子,只要模样性格当真的好”,还嘱咐张道士继续帮忙留意。这是前三十回的故事。贾母说不计较出身是不是真心?所谓“模样性格当真的好”又是什么意思?且看之前的一处暗写。
  当秦可卿刚一出场时,作者就介绍道贾母认为秦氏做事“极为妥当”,是“重孙媳辈中第一得意之人”。现在有人认为秦可卿出身高贵,那都只能算推测,书中明确交代的秦氏出身是十分低微的,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是养生堂的一个弃婴,后来也不过被一个低级小官员收养。所以贾母说出身不要紧,确是实话。至于秦可卿的“模样”,按书中描写,是兼得黛玉宝钗二者之风流,且引得宝玉梦中与之“云雨”,自然是没话说的;反过来也可以认为,钗黛二人的“模样”相对于秦氏均有不足。至于秦可卿的“性格”,从她做事“极为妥当”,宁国府上下皆心服口服,甚至连凤姐这样的女强人,女长辈也和她很亲密,就可知她的“性格”是“当真的好”,好得不能再好--要知道凤姐可不是轻易服人的,尤其是对女人。所以贾母的第二个条件也是真话,只是这个真话比较模糊,实际的门槛超出普通人的想象而已。可以说,贾母为宝玉择偶的参考标准就是秦可卿。
  第二处明写是薛宝琴出场后,贾母喜欢得不得了,还留在自己身边同住。这个举动是不同寻常的,要知道曾被贾母留下同住的人除了宝玉和黛玉几乎没有。贾母这一举动除了表现出非常喜欢宝琴之外,更有进一步考察这个女孩的意思。后来看到宝琴雪中捧着梅花,场景很美,干脆就问起她的年庚来了。有人对这段描写作出种种解释,刘心武先生甚至说是要帮江南的甄宝玉家提亲,这就不仅太扯淡,而且太搞笑了,自己孙子的亲事都没搞定,还有那门子功夫关心别人的孙子?岂有肥水流向别人田之理?而且作者在贾母问宝琴年庚之前和之后特意安排了两个情节:之前,安排宝玉穿着红衣跟在宝琴后面,看来很像一对;之后,安排一向惯于和善于忖度老太太心意的凤姐说出提亲之事,足以证明贾母意欲提亲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孙子。至于有人说贾母难道不知道宝琴早已许了梅翰林之子吗?为何还明知故问?这很简单:如果贾母的确不知道,当然要问;如果贾母早知道,也可以试探一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只要宝琴一天未嫁,或者心意不坚决,还是有可能的。
  可见宝琴就是贾母发现的最适合人选。由书中描写,宝琴相貌性格才情各项素质都很不错,均在85分以上,没有明显的弱项;身体健康,没有生过什么病;待人接物既大方得体又自然合理,没有哪一处太极端或偏狭的;跟着长辈周游广阔,社会见闻和生活经验丰富,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当然是主要从“杂书”中获取信息的宝钗等人不能比拟的。甚至宝钗也明显感觉到贾母的态度,感觉到危机,原来豁达大度的宝钗也开始吃醋,抱怨“我怎么不如她(宝琴)”了。这也是一个反证。
  不过凤姐那段抢白,不管有意无意,也不管她是想帮黛玉还是想帮宝钗,抑或其他,客观的效果却是将宝琴的事说死了,否则老太太还是可以继续试探下去的,例如:梅家情况怎样,薛家对这门亲事满不满意,宝琴自己是什么态度,等等。现在凤姐却说什么既然许了人,提了也是白提,不提也罢,贾母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显然,老祖宗对凤姐这番表现应是不甚满意的。但通观前八十回的描写,凤姐应该是比较喜欢黛玉,支持“木石姻缘”的,至于原因么,大家可以各有各的理解,这里就不啰嗦了。
  第二处暗写是南安老太妃到贾府拜访,实质是来提亲的。贾母当然很明白,而且与老太妃交谈甚欢,说明二人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接下来的情节就有意思了:贾母先是叫了黛玉、宝钗、湘云等非贾姓女孩出来,南安老太妃对这些人比较平淡,见到宝钗还说:“原来你在这里呀?”这证明老太妃早就认识宝钗,而且认定她不是少奶奶的合适人选,否则早把宝钗娶去了,还用来贾府提亲?老太妃对黛、湘等人的印象显然也一般。然后贾母就叫三姑娘探春出来。有人就认为贾母不关心迎春,其实这里主要的原因是贾母断定老太妃必喜欢探春,而不会喜欢迎春。既然如此就不必叫迎春了,免得一冷一热更不好受。果然,老太妃见到探春非常欢喜,当下就问了探春的年庚,这就是心照不宣的定亲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和贾母有着大抵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另一个贵族老太太,同样不认为黛钗湘等人是合适的少奶奶人选,而对探春一类女子很有好感。探春在作者笔下,既有令人“忘俗”的容貌身材,也精明干练,会处世,能决断,而且性格开朗,身体健康,没什么这个病那个病。探春的唯一缺点是庶出身份的自卑感,但这只是在贾府的情况,一旦她嫁出去,做了正牌的少奶奶,这个自卑感自然会很快消失。如果说宝琴各项素质均在85分以上的话,探春的各项也至少80分,而且同样没有明显的弱项,只可惜她是贾家的人,宝玉的妹妹而已。
  经过作者这二明二暗的描写,如果真懂得“文本细读”的正确方法,我们就应该可以总结一下贾母那一类贵族老太太所设定的儿孙择偶标准,并且探讨黛钗不够格的原因。爱情自然可以是感性的,但婚姻却必须理性,老太太这些标准无一不是非常理性的要求:
  其一、“模样当真的好”,这里的“模样”不仅指容貌,也指身材,气质,健康状况等。这里,前三项黛玉和宝钗可挑剔的应该不多,但健康状况都不理想。黛玉自不必说,现在有人还考证她是慢性肺痨;宝钗其实也有暗病,怪病,要吃什么“冷香丸”。这个“冷香丸”所用的材料和工艺,用宝钗的话来说就是“把人琐碎死”了。其实,这不过是宝钗敷衍和忽悠周瑞家的,用意是不想别人知道她的真实病情。显然在传宗接代为第一任务的传统社会,尤其在贾府那样的贵族大家庭,黛钗两人的健康状况以一个少奶奶的标准来看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其二、“性格当真的好”,这里应指既知书识礼,大方得体,又会持家,会管人,且懂得享受。做宝玉的正妻,就是将来贾府的女主人了,这和做个小户人家的主妇是完全不同的。那可是要管带几百个丫头、婆子、佣人,要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无数的矛盾纠纷。这方面只顾由着性子生活,小女子情怀的林黛玉不消说了,根本就不可能及格。宝钗似乎人际关系很好,很会做人。但在贾母看来,未免有“太过”之嫌。这种“太过”如果不是出于本心,那自然是虚伪和做作;如果是出于本心,那就说明她的性格中有“滥好人”的成分,有恩无威,对管理也是不利的,总之横竖都是不好。而且宝钗的思想未免有点迂腐,不懂得享受,住处搞得那样素色,那就不仅白白苦了自己,而且用贾母的话来说,“亲戚们看着不像”。这句话用现代的概念解释就是,你自己艰苦朴素,看着似乎很清高,但却是和上层社会的主流脱节,如此势必影响贾家与上层社会的交往,进而影响贾家的繁荣兴旺。
  其三、可能的其他要求还有,(1)乐观开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女主人阴郁,自然也会影响到仆人们的情绪,影响到整个大家庭的团结和谐;(2)聪明伶俐:这样才能在社交场合有良好的表现,能随机应变而不失分寸,能迅速学会自己不懂得东西,面对各种局面应付自如;(3)各方面没有明显的缺点和弱点,这已在上面多次提到,否则不仅会被人笑话,对自己家庭也不好;(4)心志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林黛玉显然太低,薛宝钗肯定太高。按宝钗的性格和思想,如果真嫁了宝玉,宝玉还是屡劝不改,不求“上进”的话,宝钗失望之余,虽然应能遵守礼教,肉体上不会出轨,但也难免“精神出轨”,或者对丈夫诸多抱怨的。(5)能补男主人的不足,对于贾府来说,就是能补贾宝玉的种种不足。
  当然以上要求在常人看来是不可企及的,但以贾府那样的地位和条件,的确是可以慢慢寻找,耐心观察的。虽然难以样样100分,但至少每项不低于80分,这在贾母、南安老太妃等人看看却是完全可以期望的。那么就以80分的标准看,黛玉和宝钗在关键的方面都至少有两三件不能达标,但一下子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所以贾母就只好一路拖着,一面暗中继续寻找,一面观察这些女孩子(不仅黛钗)自己会有什么变化和长进。这就难怪贾母既不回击“金玉良缘”,也不否定“木石前盟”,而是态度模糊,顺其自然,因为她也不想一下就将事情说得太死了。
  最后,关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我认为主流红学界只集中于曹雪芹一人是明显片面的。早已有很多人和证据指出,《红楼梦》的不少诗句是化自,甚至直接照抄明末遗民的作品,书中也的确有不少排满思明情绪的流露和暗示。这对于向受清朝皇恩的曹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曹家可能会对某个清朝皇帝不满,但应该不会对整个满人的统治不满,更不可能思明悼明。从全书的文笔来看,也兼有文人的清雅和市井的俚俗,这样的文字虽说并非一定不可能,但一般是不会出于同一个人之手的。当然有人考证说《红楼梦》最初的作者是明末的方以智或清初的洪昇,也缺乏足够的确据。我认为《红楼梦》最可能的成书过程是,曹家在江南时收集到不少明末遗民的作品,包括大量诗文故事等--曹家是康熙在江南的眼线,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雪芹等人因此有机会读到这些作品。后来曹家败落,遂生感概,于是根据这些原有的诗文故事,结合曹家自己的经历进行改写,其中有脂砚斋参与誊抄和点评。但终曹雪芹一生,全书仍未改编完,至少是未能令人满意。于是才有脂砚斋说“书未成而芹为泪尽而逝”,才有古本《红楼梦》始终只能找到八十回,与及书中种种矛盾和不合理的描写和叙述。和其他三部名著一样,《红楼梦》也应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这在过去是常事,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著作权的概念,你抄我我抄你很平常,甚至美其名曰“化用”而乐此不疲),不能只归于曹雪芹一人。主流红学的偏颇和狭隘只能越走越窄,最终埋没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几次红楼,欣賞的是文笔才华。至于什嘛红学呀,脂斋呀,纯狗屁憋得瞎胡嚼。一纸荒唐言,满把辛酸泪罢了。作者已在绪言中道明了,归为闲书一册。吃饱撑了出谜蒙人玩儿,讲坛名人不以此不能为之显摆。呸!有这嚼舌功夫,下贫困山村助教也是好的。啐他们一脸雪花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分析最合理的点就在于:贾母未必在做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选择题,而是走着看,暗中挑选。在我看来这算突破。刘心武先生的观点臆想成分过多,当然,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红楼梦,也无可厚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历史、文学、武侠的朋友可以加一下大家一起讨论。+群275205067,诚招群管理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仲丞 2楼 2013-04-13 19:30:00
  读了几次红楼,欣賞的是文笔才华。至于什嘛红学呀,脂斋呀,纯狗屁憋得瞎胡嚼。一纸荒唐言,满把辛酸泪罢了。作者已在绪言中道明了,归为闲书一册。吃饱撑了出谜蒙人玩儿,讲坛名人不以此不能为之显摆。有这嚼舌功夫,下贫困山村助教也是好的。啐他们一脸雪花膏。
  -----------------------------
  有这嚼舌功夫,下贫困山村助教也是好的。
  呸!啐他们一脸雪花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