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都是谁组成了三人一龙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7-25 0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朝末年有一些有名的大儒,很多年轻的学子都会慕名前往,拜学在他们的门下以为学生,这在当时已是蔚然成风。曹魏官员当中也有这样三个人,因相善被称之为“三人一龙”,他们是谁呢?
据《魏略》记载,华歆和北海郡的邴原、管宁一起游学,三人相互友好,当时的人称他们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粗略看一下三个人的经历:
华歆字子鱼,年轻时在本县为吏,后被举荐为孝廉,被何进征召为郎中。此后在董卓、袁术、马日磾手下任职,再后任职豫章太守。孙策掠地江东,华歆幅巾逢迎,孙策死后被曹操征召。曹操时期,华歆官至尚书令,魏国御史大夫;曹丕时期,华歆为司徒;明帝时期为太尉。华歆最有名的事件有二:一是进入宫中将汉献帝伏皇后押出宫中后杀死;二是主持了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的仪式。
邴原年轻时有好名声,后归曹操任职司空掾,后为曹丕的五官将长史,曹操征讨东吴时去世。邴原有三件事比较有特点:一是从辽东公孙度手中救下刘政及其全家;二是拒绝了曹操想让儿子曹冲和他的女儿结阴亲的要求;三是曹丕曾问下属,父亲和君主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众人都不说,邴原明确回答,先救父亲。
管宁在曹操任职司空时期被征辟,公孙康压下了没有公开,因此一直住在辽东。曹丕时期诏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回到了中原但没有接受任命。魏明帝时期,以管宁为光禄勋。八十四岁时去世。管宁最大的特点就是“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志节坚定不移”,也就是一辈子只做学问,不出仕做官。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说,邴原和管宁道德高尚不比华歆差,即便是先后次序这也不应该成为定论。
中国古代,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总有一些人会保持自己的名节,只做学问不与逐流者同流合污。作为统治集团来说,他们也一定会树立这样的人作为标杆,依此来标榜自己的正义,树立自己的形象,号召天下的年轻人来加入自己的集团。作为邴原来说,他的道德感召力无疑十分强大,但不一定真有多少行政执行力。否则,他为什么看出公孙氏有不臣之心而毫无行动?他和华歆相比,可能他的道德行为更令人赞赏,但就处理事务的能力来说,他可能还就真比不上华歆。
有这样一件事说明了华歆的与众不同:华歆与六七人避乱出武关,途中遇到一个独行之人,这个人想和他们一道走,大家都在可怜他想答应下来。华歆却说不行。他的理由是这样的:大家现在本来就是在危险之中,祸福患难好像是一个整体。大家无缘无故的接受他,却并不知道他的来历。一旦我们接受了他,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半道上扔下他吗?!众人不忍心扔下他,到底还是带上这个人一起走。果然,这个人半道上掉到了井里,众人又都想扔下他不管。华歆说,既然他已经和我们一起行动了,这时候扔下他不管就是不义。于是大家一起把落井之人救了上来。
如果把这件事分开来看,华歆开始的行为无疑属于不义之列,但要是前后联系起来看,还会对他的行为进行谴责吗?即便是道德层面,有瑕疵的难道不是那几个同行之人吗?
管宁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他所居住的村落有水井,打水的时候要么是男女混杂,要么是因争水打斗。管宁买了很多盛水器具,打满了水放在井旁,等着人来了取走,而他做这一切并不让别人知道。来打水的人很奇怪,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管宁所为,于是各自深深自责,从此不再有争斗吵闹之事发生。
这件事对人的教育是无声且长期的,不过就当时的世道来说,他的影响范围又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紧靠他自己的力量有时很难推广普及的。
裴松之说三人,后两人不一定比不上华歆,实际说的也只是道德范畴。或者说,华歆更大的问题在于,他带兵闯宫,将伏皇后带出后杀死,这才是不被原谅的根本原因。
就这个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就都值得后人尊敬,这就是这一龙三人给后人的启示吧。至于龙头龙尾之分,倒显得并不是多么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