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灭亡的真正原因:满清不亡,则中国灭亡。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满清之所以灭亡,是被各方放弃。武昌起义只是导火索,南北应该有默契。
  2、袁世凯其实并不完全掌握北洋军,只是当时的北洋军选择了袁世凯。
  3、以主权换治权,满清之所以灭亡,袁世凯之所以灭亡。

  满清灭亡,是当时人心所向,其实倒不在于腐败,清朝最腐败的时期应该是乾隆年间,这一点有相当多的历史资料论证。乾隆时代没有亡国,为什么“后慈禧时代”满清就不行了呢?
  根子在于:当时中国已经面临不变革则亡国灭种、比满清入关搞大屠杀还要悲惨的关头,扬州三日没有把中国人灭绝,八国联军确有可能,你看看印第安人的下场就知道。
  当时的汉族官僚当中,有远见的并不少,所以有了自强救亡的念头和行动,但这个行动并不能使满清皇室从中得到利益,清太后慈禧已经明确表示:愿意跟八国联军共同统治,但坚决不肯让汉族官僚把满清权力划走一点点。
  满清是宁可中国亡,拉着中国给它陪葬,也如此坚决地不肯让汉族官僚自强救亡。当时的情况已经很明显:满清不亡,则中国灭亡。
  结果,李鸿章办不到的事,孙中山办到了:搬开满清这个绊脚石,让中国前进!
  满清当时既不能保持强大武力打退列强入侵,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的覆亡,丢掉了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到割地赔款丢掉最后一点国家尊严,这跟亡国其实没什么俩样,只是它还保持着一张龙椅没有丢掉,属于满清的龙椅。张之洞、李鸿章要搞洋务救国,但搞洋务对满清有什么好处?首先它想到的是:这将壮大汉族官僚的势力,哪怕这种洋务是救国的最后一丝希望,它也坚决不肯!
  把“治权”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宁可中国亡,也要拉着给满清陪葬,这个意思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个时候,稍微有点头脑的汉族官僚都明白过来,这里当然包括袁世凯。
  袁世凯在当时为什么是北洋军所必需的领袖?要知道北洋军内部的派系林立,哪一个首脑级人物都可以用手中的军队向满清皇室作个交易,所取得的利益未必就会比跟着袁世凯少。只不过看穿了,跟着满清皇室再走下去,还不如直接倒向八国联军那边,当时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声音可是非常的高、事实上也确实是在进行。北洋军那批人,毕竟还是中国人,满清皇室宁可灭亡也要拉人陪葬的无赖气质,实在是没法跟下去。
  所以,是当时的北洋军不希望看到亡国而选择了袁世凯,而不是袁世凯个人魅力值真的高到了能让整个军队效忠于一人的地步。要不然,企图复辟帝制的时候,袁世凯就不至于众叛亲离~
  北洋军作出了选择袁世凯的抉择,也就意味着抛弃满清,走上武力自保、还不是救亡的道路,他们毕竟是传统的官僚,爱国也有个程度。
  剩下的,是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党人的事了。武昌的枪声,迅速在南北俩大集团的默契中传开。
  就袁世凯等北洋军的能力而言,没有他们的配合、放水,武昌起义是很难成事的。南北双方应该是有达成协议的可能,或者说,大家心照不宣、各自行事。
  抛弃了国运的满清,成了各方抛弃的对象。从布局的棋手,到被放弃的棋子,满清也就在短短几年间失去了统治的基础。用“国家主权”来换取“治权”,这种蠢事,虽然是满清开始,但尝到甜头的列强又把这套用到袁世凯头上,袁世凯签订了《21条》又成为他被各方包括南方和北方一致放弃的最主要理由。
  以主权换治权,能到这地步还不亡国的,又有哪一朝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史为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歪理实在太多。大限到来,谁可留恋红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灭亡清国并不难,只要认真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拿出的措施合理,路线对方法对,清国和中国(地名)力量相差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甲午战败,清军依然是亚洲最强的陆军
  为啥输得底裤都没有?
  请李中堂、曾国藩两位犯罪嫌疑人当庭诉说战败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湘军淮军的不冲锋,不肉搏的火力战模式,是这场博弈的平衡点,汉族大臣为清廷尽力,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多也不能少。
  但是日本对 的侵略,打破了这个平衡。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实力急速发展,他的军队,和李鸿章的淮军,是一个水平的,不存在代差。
  所以在 战场,清军,更准确的说是淮军,还是用他的老办法,火力战去对付日本人就行不通了。日本人在装备水平方面比淮军略低,但是也相差不大,在 城下,日本人发现和清军守将叶志超的部队对轰对射不分高低,而且弹药不如对方充足以后,为了夺取胜利,他们跳出了战壕,发起了白刃冲锋。
  这个时候叶志超突然懵了,对于装备相当的对手,火力战阻止不了对方,这时,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不要和对方展开白刃战?如果展开白刃战,必然会造成部队的重大损失,打赢了,有利于清室,但是兵死多了,不利于李鸿章李大人,而他这个官名义上是清朝的官,实际上是来自于李鸿章李大人的推荐,并不是来自于清朝王室。
  叶志超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所以他肯定不怕死,但是他不能辜负有提拔之恩的李大人,他要为李大人着想。
  所以再三衡量之下,叶志超决定跑,他要保全部队,这是李大人的本钱,于是他带着部队,连跑了三天三夜跑回了鸭绿江,虽然损失了几千人,但大部分人他都带了回来。
  随后的一系列战役,都是 战役的翻版。每一个淮军将领,打火力战都可以,但是面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时,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拼命?愿不愿意付出大量伤亡?而他们最终,都会做出和叶志超相同的选择。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城略地,缴获无数,但是清军陆军却鲜有伤亡,你可以看看所有的历史,除了提到 战役以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像样的陆上战役。
  随后的一个怪现象就是,虽然海军败了,但陆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如果上下一心,是可以挽回败局的,但是李大人已经不想战了,因为李大人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这个对手和以前的敌人不同,要打赢这场仗,必须要拼命,自己的北洋水师已经赔进去了,剩下的淮军陆军必须保全,都拿来和日本人拼,这不在李大人和淮军集团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拼完了命,他们并不能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甚至将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车之鉴。
  想战的光绪帝没有能战的兵,能战的李大人和淮军却不想打了,他们要保存实力,这是他们自己安危的关键。
  所以最后只能认输讲和,于是自然是李大人去和日本人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帝国重新恢复到利益的平衡。
  所以,甲午战争撕掉了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让它的弱点暴露无遗。表面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所以不管它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一旦打到了它的痛点,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