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咋那么愚昧的崇拜它们的天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人咋那么愚昧的崇拜它们的天皇,须知日本人在它们的皇帝面前就是很低级的奴才,对它们的皇帝崇拜的五体投地上千年,这是为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日本民众崇拜天皇,但也只是一种精神依托罢了,不只是在二战之后,在古代天皇也没有实权,天下都掌握在将军手里,所以历代掌权者只是把天皇当作一块招牌,既不废除或杀害也不会过多依从,直至明治维新才是天皇掌权,即便如此后来的天皇也是在一些既定纲领下来推行政策的,比如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以及一系列强国政策都是维新后就已经定下来,后来的天皇不过是沿袭着走下去,所以说天皇没有皇帝那么大的权力,二战之后天皇就只是一种民族象征了,权力还不如英国皇室,一楼说的不完全对,二战后日本人对天皇的不是不崇拜,但和对毛和金的崇拜不一样,应该是把天皇当一个活古董一样,是当作自己民族历史遗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崇拜天皇就像中国古代崇拜皇帝,近代崇拜毛某一样,朝鲜人崇拜金某一样。而且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一点也不崇拜天皇,尤其是二战后,皇室在日本只是一个贵族而已,天皇是日本的象征和代表,更不会对天皇五体投地追问不同的,在中国古代除了个别国民崇拜皇帝之外,没多少人崇拜皇帝,中国人是想做皇帝,而不是崇拜皇帝。但在日本就不同,他们是五体投地的崇拜皇帝,这个多了解一下就知道的,在日本,已经把皇帝神圣化了,皇帝是全部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注意,那是已经上升的精神支柱的层次了,就是说,没那玩意不行,必须得有那东西的存在它们日本人才能活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口又很少。所以必须团结。个人必须绝对服从集体。所以,日本战后还是保留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后辈听从前辈”的军事化作风。日本这个民族就像一群分工明确的“蜜蜂”和“蚂蚁”。日本人只有自己齐心协力服从命令才可生存。虽然现在天皇在日本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但是,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还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也就是日本人不希望“群龙无首”,如果没有了“蜂王”蜂巢王国也就消亡了。倒也没有像你说的那样盲目地崇拜。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毛咋那么愚昧的崇拜它们的猫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现代的日本,天皇只是一个象征,有点类似英国皇室其次,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有时间的话,推荐你读一下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以及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本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是“各在其位,各得其所”的生活方式,与对“名分”的看重。对天皇的崇拜正是由于长久的“各在其位,各得其所”的生活方式以及等级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等级制度的严苛性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得一拼)。并且,日本受儒学影响较重,但是与中国的儒家看重“仁”不同,日本人更看重“忠”。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岛国,这样的较为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人一方面乐于迎接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及其固执传统文化与习俗的特征。从宗教角度讲,日本的自有宗教是“神道”(后与佛教融合),天皇被视为“神”来崇拜。因此,即使是今天,天皇对日本的民众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一点都不愚昧,可悲的是某国人自以为自尊十足将来定是足以改变国运之娇才,实际却只是某国一只可怜的小白鼠来实验各类食品添加剂!追问他们在某些地方还是很愚昧的,尤其是对待皇帝这东西方面,非常只愚昧,愚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口不少那么小的地方怎么放1已多人的啊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0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浅谈“帝王文化”之害梅桑榆一位读者读了敝著《解剖帝王》后,来信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要我谈谈“‘帝王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给国民性带来怎样的影响?例如‘不敢为天下先’的生存状态,‘逆来顺受,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态。这样的国民心态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文化的?”云云。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专家学者可以就此问题写出几万字的长篇大论或是一部巨书。我若不回复,不但失礼,而且显得没水平,故不揣浅陋,简而言之,聊以作答。中国古代似乎并无“帝王文化”一说,这好像是当今学界的一种新的提法,并且有人将其与儒、释、道三大文化并列,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板块”。我认为,帝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很难单独剥离出来。儒、道二学的鼻祖,都在著述中为帝王治国安民献计献策,以求“货于帝王家”,法家的学说,更是直接为帝王统治服务的,韩非可以说是中国的马基雅维利,而他的学说,不仅比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早1700多年,而且更加阴森严酷,更加赤裸裸,血淋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对帝王文化有所涉及。而帝王也从儒、释、道、法诸家文化中择取有利于维护皇权,巩固统治的部分,形成了一整套的强有力的帝王治术。作为帝王文化的主体,当然是那一套巩固皇权、维护帝王尊严的制度,除关于政体方面的制度之外,还有礼仪、宫室、舆服、后宫、丧葬、陵寝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所形成的所谓“物态文化”,我们现在还可以直观地去感受,比如宫殿、皇家苑林、帝陵等等。帝王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为巩固皇权,维护帝王尊严服务的。帝王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戕害和对国民性的斫伤,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比如严刑峻法、随意屠戮臣民、以思想文字治罪等等,可以说中国国民性的形成,与君主专制制度或者说是与帝王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在《解剖帝王》一书中,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而你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逆来顺受,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态,又以大力宣扬做忠臣、顺民为做人的最高美德,无限崇拜皇权、崇拜权力,千方百计地为尊者讳,匍匐在地,狂热地为帝王歌功颂德等而反作用于文化。我们今天重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恐怕首先要认清传统文化中有害的一面。帝王文化所起到的另一种作用,则是令人对帝王于崇拜、羡慕之后,萌生取而代之的野心,一旦有了实力与资格,就要不择手段,拼死拼活地闹个皇帝当当。这与安心做顺民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如果说今天泛滥的帝王剧和小说也可以称之为“帝王文化”的话,这种帝王文化所展示的,是夺取帝位的权谋,是征服异族的武功,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帝王对臣民的生死予夺,是宫廷生活的奢侈豪华,是后宫美女们为了争宠而含酸吃醋明争暗斗……并且向国民反复印证和广泛传播了一个“真理”,那就是靠阴谋诡计也好,靠血腥屠杀也罢,总之不管靠什么手段,只要能登上龙椅,就可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享有人间的一切,就是千古不朽、永被歌颂、令举世崇拜的伟人,一句话,成功可以享有一切和掩盖一切罪恶。龙椅,或相当于龙椅的高位,距离百姓或一般官吏太远,故做帝王梦的人极少,但上述“真理”,也可以小而化之,即一般官民,无论以什么手段达到目的,都可以享受成功,并且令人羡慕、令人尊敬。历史上的帝王们论个人功业,有些人堪称伟人,但在个人道德品质上,绝大多数都极其卑劣下流。就连李世民这样的千载难寻的好皇帝,都是靠弑兄杀弟登上皇位的,并且十分残忍到把兄弟的10个儿子斩尽杀绝,按法律论,无论是在唐朝还是在今天,都该判处死刑。假如官民都向皇帝学习,美丑善恶将失去标准,法律将无人遵守,道德将荡然无存,这与民主与法制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解剖帝王的乐趣梅桑榆的博客很热闹,总是保持高频率的更新。无论杂文,散文还是历史随笔,嬉笑怒骂的梅氏文字总能激发网友积极评论。让梅桑榆在“精英”与“草根”两者中择其一站队,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归类进“草根”。梅桑榆觉得,底层的人生经历就是他的批判立场,他的文章就是用平民的视角说事儿。他说“假大空”,说“马路求生者”,说“求人的滋味儿”……老百姓的那丁点儿无奈、狡黠和辛酸,全被他的笔掀了个底儿翻。不是过来人,断然写不出这般淋漓尽致。但这位“草根”作家并非只说“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更喜欢评说帝王。出生在凤阳的梅桑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乡,或许这是他青睐帝王话题的部分原因。在老梅眼里,中国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帝王史,绵延数千年的帝王文化给国民性格烙下了深深的印迹。用他自己的话说,“帝王时代造就了流传百代传统文明、文物古迹,却也造就了一些人崇拜权力、不敢为天下先、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逆来顺受,君君臣臣’的子民心态。评说帝王,不仅有助于看清帝王,还有助于看清当下的一些问题。”新作《解剖帝王》中,梅桑榆用了40多万字去扯掉帝王们罩在自己脸上的面具,他“就是要剥去歌功颂德者硬套在帝王身上的美丽外衣,还其本来面目,让帝王现出凡人的肉身”。提起“帝王”这个话题,老梅的话滔滔不绝。“这些年来,热情讴歌、极力美化帝王的影视剧充斥荧幕,小说更是铺天盖地。在不少影视剧和小说里,帝王个个英明伟大,无不是正义的代表,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间一切智慧和美德的结晶。作者对他们罪恶的一面,却极力掩而盖之,甚至不惜歪曲历史,以种种理由为他们开脱罪责。这就很容易使现在的读者对帝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偏差。”梅桑榆说,他写《解剖帝王》,是想让现代人看清帝王被歌颂者掩盖的另一面,对帝王与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对那些专制主义“病毒”携带者有所警惕。转帖帝王的真相现如今,许多影视与图书铆足了劲儿对中国封建帝王歌功颂德,但是《解剖帝王》这本书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屑。作者认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施仁政的帝王只是极少数的孤例,绝大多数帝王都是窃国大盗,祸国殃民的元凶。由于这本书以史实为准绳,使我不得不这样感叹:如果不是本书作者胡编乱造,那只能证明现代美化帝王的文艺作品完全是出于赚钱为目的愚弄百姓。转帖帝王崇拜从戏说到胡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王蒙对帝王戏提出了批评。他以《汉武大帝》为例,认为:里面的封建思想太多,对帝王美化过多,甚至夸汉武帝“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大地”。“这种媚俗的文化直接讨好了某些男人惟我独尊、三妻四妾的龌龊内心。”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对王蒙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认为:写帝王不应等同于赞美帝制,可现在影视中的“帝王戏”多是在表现皇帝如何爱民,如何夙夜忧叹、日理万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几乎不假思考的帝王崇拜。“帝王崇拜”意识会严重误导大众,非常不利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他建议,电视剧的生产、播放应该扫“皇”。近年来流行“皇帝戏”,从早先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戏说乾路、《还珠格格》到《康熙微服私访》、《大明天子》到刚刚播放完的《汉武大帝》到正在拍摄、即将播放的《大明天子》、《秦始皇》,帝王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成了黄金时段荧屏的主打节目。有人戏言“皇上们永远活在电视导演的心中”。前不久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王蒙等委员对此提出批评,认为电视剧应该扫“皇”了。帝王戏的泛滥已经不是新现象了,而且按秦晖教授的说法,已经从“戏说”到“胡说”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剧集都以历史正剧自称,可是其中体现出的对帝王一味仰视、一味歌颂的创造理念颇受观众的诟玻帝王“亲征”为企业代言打开电视机,听的都是“吾皇圣明,奴才该死”之类的话,恍惚之间弄不清自己究竟生活在哪个朝代。电视剧可以选择的题材如此广泛,为何让皇帝们纷纷复辟了呢?其实,古装片、警匪片和言情剧一直是电视影评的主力军,偶尔会有一些农村题材和军事题材的做点缀。而这些点缀放在几十个频道的汪洋大海里可能连一点浪花都激不起来。自从2004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禁止各地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涉案题材影视剧以后,古装题材的电视剧更是扶摇直上,坐稳了头把交椅。除开一些比较温和的戏说类、生活类和武侠类的剧集之外,帝王戏因为多投资巨大、演员阵容强大,影响也相对巨大。如今正在拍摄的电视剧《秦始皇》,投资1800万,也号称是历史正剧。想必到播出的时候又免不了一番口水大战吧。为什么古装戏、宫廷戏如此流行,恐怕谁也说不清。你可以说它跟风,一部古装片收视率高了,其他的导演也想搭个便车。除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拍什么内容、质量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有观众看、保证投放的大量广告能顺利播出,各方面就皆大欢喜了。比如《汉武大帝》在央视播出的收视率在最高的时候突破了5%,直追曾经热播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只有导演只剪辑了58集的《汉武大帝》最后竟然播了六十集,最后两集只不过是电视剧拍摄的一些花絮。以这样的方式为这部大戏收尾在电视剧播出的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这两集花絮也无甚奇特指出,观众看了内容也没有什么新意,剪辑的艺术性不如电视剧本身,看了以后,觉得一点也不好看,简直是被央视“忽悠”了一把。而这样的咄咄怪事只是因为央视和广告客户签订了六十集的合同,那花絮来凑数而已。在这样的“策划”之下,你再去一本正经的讨论什么服装、表演、史实之类的问题多少有点迂腐吧?说白了,除了观众觉得单调、乏味之外,电视台、企业家们并没真的把电视剧的题材看成唯一重要的东西。这样想来,不管拍什么、播什么,只有能顺利推出大量的广告,就是好电视剧。可怜的帝王们,看上去威风八名,其实也不过是为企业和它们的商品做了一回又一回的“形象代言人”。遍体鳞“伤”的历史剧从电视剧本身来说,帝王戏可能有人们对帝王戏的意见可能集中在几条:戏说、与史实不符、一味颂扬的基调。一开始的时候,戏说还颇能吸引观众,可是戏说多了,观众开始厌烦。此时,一些帝王题材的大制作开始登常这些大制作一反之前的“戏说”风格,以史书的记载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终于史实的。比如《汉武大帝》的导演胡玫就说:一般拍宫闱戏都爱戏说,但我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其实对真正的历史事件很感兴趣,一般人看史书不多,而拍历史正剧、真是地还原历史,恰好能弥补这一点,满足观众的求知心理。我的追求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现实主义’,我以历史现实主义来区别于目前在历史剧中广为流行的历史戏说类闹剧。可是,“正剧”真的还原历史了?拿最近的《汉武大帝》来说吧,司马迁长起了胡子;汉代人说起了后世才有的词汇:推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走私犯、攘外必先安内;李广不是自杀而是战死沙场;拔高卫青的形象等。一时间,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和观众、专家争执不下。平静下来想,艺术作品肯定要有细节的虚构,不然就成了史书的电视版了。因此争议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导演宣称的“历史正剧”的说法。为了避免调侃似的演绎历史,也未必一定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吧?这还不说《汉武大帝》依据的《史记》、《汉书》等史料和真实的历史尚有距离。其实,帝王戏真的激起潮水般批评的还是他们演绎历史的基调。从“戏说”到“胡说”如果说以“戏说”的名义演绎历史,还可以一笑而过的话,如今号称“正剧”的剧集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在创作的基调上已经从“戏说”到“胡说”了。这样说一定也不是耸人听闻。先看一些歌词。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是《康熙王朝》的主题歌歌词;《雍正王朝》主题歌歌词是这样的: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又谁来主宰。最近《汉武大帝》的歌词听起来就有点肉麻了: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要是光听这些动人心弦的歌词,特别是写汉武帝的那两句,让你猜猜歌颂的是谁,你可能会猜歌颂的是伟大的人民公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这首激情澎湃的颂歌是献给“万岁爷”的。不过是有的地方比歌颂通常是基层干部的公仆们多了几分悲壮和豪迈,毕竟是“天子”嘛#就具体的情节设计来说,有些电视剧的编导看待帝王时永远都是仰视。少年时肯定聪慧过人,稍大后饱读诗书,年轻时有鸿鹄之志,中年时更具雄才伟略,一辈子高瞻远瞩、忧国忧民、呕心沥血。总之,一步一个脚印,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光用剧情展现还不够,导演往往还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讴歌,如《汉武大帝》的主题歌。谈到为何热衷于拍摄帝王题材的电视剧时,有导演曾颇为不满的表示:凭什么拿破仑、华盛顿一说就是英雄,我们的祖先一说就是封建帝王。我们就是要拍中国的英雄、中国的拿破仑。有了这样的创作理念,再来看歌词和史料的剪裁一就容易会心了。要歌颂自然不能多写劳民伤财、残暴无度、骄奢淫逸之类的,要歌颂自然就是殚精竭虑、雄才大略,甚至“烟火人间太平美满”还想“再活五百年”来为民谋幸福。这简直不是歌颂而是招魂了。许多评论都提到,要是康熙真的再活五百年,我等还不得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山呼万岁了!皇帝即使有错误也是前进路上的错误,你看,汉武大帝就为穷兵黩武的一生下了“罪己诏”。伟大的皇帝也懂得自我批评哩。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曾经撰文分析过《雍正王朝》错漏百出的细节和荒唐的史观。他认为,比起以前自称“不是历史”的“戏说”类电视剧,《雍正王朝》简直就是“胡说”。真是一语中的。他在分析为何“励精图治、勤政为民”的皇帝大批出现的社会背景时写道:“经历20多年后改革已进入微妙阶段,利益调整剧烈,公正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心理易于失衡,加上某种文化积淀的作用,人们隐约产生了对某种改革皇帝”的期待,期待他能以铁腕扫清积弊,带领人们走出八卦阵,赐予社会以公平与安宁。而电视剧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难道真能指望一个雍正式的人物来拯救自己与社会吗?电视剧创作:视角要互补对帝王戏的批判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视角的单一,没有形成互不。秦晖曾以美国的电影创作为例对此多了有力的分析。美国电影史上的《巴顿将军》堪称历史片中的经典,它以一场真实的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战争英雄形象,它是歌颂战争的。同时,美国也有大量‘反战’的作品,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巴顿’型战争片成了绝对的主导,而拒绝那些反战的影视作品,那《巴顿将军》就有军国主义之嫌了。同样,《乱世佳人》是一部站在南方立场上敌视南北战争的片子,但美国同时又有许多《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类‘反南方’、反奴隶制的作品在流行。只有《乱世佳人》,美国人怎能深刻反省奴隶制的历史?而反映南方的作品如果只有《汤姆叔叔》这一种形象,南方人也不会真正服气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同视角的题材相互补充才能形成真正丰富的文化生态。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另外,对人物的塑造没有个性也是一个大大的“硬伤”。关于溥仪的影视作品国内拍了很多,但没有一部超过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原因何在?因为贝托鲁奇抓住了溥仪的特征,这位皇帝一生都在迷茫地寻找“我是谁”的答案。而我们的“帝王戏”一心想竖英雄、竖伟人,那还会去认真的探索这些皇帝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呢?转帖‘明君圣主’满天飞文坛猛批“帝王崇拜”日前,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王蒙在大会发言中指出,目前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小品与帝王戏,内容多半比较粗糙,质量有待于大大提高。对此,著名剧作家魏明伦非常赞同王蒙的发言,他认为“帝王崇拜”意识会严重误导大众,非常不利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王蒙:不满丑角明星“霸占”荧屏面对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王蒙讲得十分严肃。他指出传媒应该注意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注意文化提高与文明积累。他特别提到,电视节目要与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人类文明进展相适应,他对目前黄金时段播放的一些电视小品与诸多帝王戏提出了有分寸的批评。相对于字斟句酌的大会发言,王蒙前几天在小组会上的发言就放开多了。他先是对某些丑角类小品演员长期“霸占”荧屏表示不满,认为他们“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代表形象,让人感到难堪”;接着又开始“炮轰”近期受到褒扬的《汉武大帝》,认为里面的封建思想太多———对帝王美化过多,甚至夸汉武帝“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大地”,与历史不符。王蒙说,这种媚俗的文化直接讨好了某些男人惟我独尊、三妻四妾的龌龊内心。王蒙还担心电视中的帝王戏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产生不良影响,他讲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有一次他在电话里说要请孙子吃涮羊肉,小孙子居然说:“降旨,朕许了。”王蒙哭笑不得。魏明伦:痛斥影视剧歌颂“好皇帝”王蒙委员发言后不久,记者就“帝王戏”泛滥现象采访了人称“巴蜀鬼才”的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委员。提起这个话题,魏明伦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我非常赞同刚才王蒙的发言,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简直陷入了一片帝王的阴影。”魏明伦说,写帝王不应等同于赞美帝制,可现在影视中的“帝王戏”多是在表现皇帝如何爱民,如何夙夜忧叹、日理万机,尤其是要表现他们的帝王权谋与智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几乎不假思考的帝王崇拜。而“帝王戏”又多集中在清代,其实中国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中国的传统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反皇帝不反帝制,《水浒》就是明显的例子。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臣民、子民心态,一辈子总做‘清官梦’、‘明君梦’,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在全力创建民主法制社会的今天,这些影视剧却在歌颂和呼唤好皇帝,那孙中山推翻帝制、辛亥革命还有什么意义?最近就闹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孩看了几部清朝帝王戏,就问他爸爸清朝那么好,干吗孙中山还要闹革命呢?这实在是误人子弟。”魏明伦的话里带着深深的忧虑。魏明伦认为,“帝王崇拜”意识会严重误导大众,非常不利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扫“皇”不是扫除历史影视剧,而是扫除封建观念,不是说不能反映历史,不能拍摄“清宫戏”,而是不要搞崇拜戏。最后,魏明伦若有所思地说:“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如果孙先生泉下有知,看了这样的帝王戏又会作何感想呢?”转帖为什么中国皇帝遭骂日本天皇受崇近读一本叫做《解读日本:菊与刀》的书,了解到日本天皇至今在日本受崇拜崇敬。我想,这固然与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神的地位有关,自然也会有其它原因。而中国历史上的“真龙天子”,却是当今国人唾骂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限于个人识见,在此只能就“二皇”的不同作些粗浅分析。1.定位不同人类历史上的统治者,是最会装神弄鬼的一族,往往“君权神授”被他们视为护身符,也就是他们权力合法性的最合理的解释。日本天皇自称为天照大神的后裔,而中国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日本的天照大神,自然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而中国的龙却是个矛盾之物,既是会播撒甘霖(降雨)为民造福的神物,同时又是一种面目狰狞恐怖阴森食人的牲畜!这种牲畜的生活习性,只待下文祥述。2.皇位得来的手段不同日本天皇世袭而来(虽然一开始天皇连姓氏都没有,天皇血统始终是纯正的),而中国皇帝却是走马灯式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易姓,天下变色。中国皇帝的皇位,有“被禅让”的,有通过“黄袍加身”等欺骗手段得来的,有通过血腥的宫庭政变或同室操戈同根相煎骨肉相残得来的,还有的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杀伐抢来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3.加害者还是受害者中国皇帝基本上是中国社会的加害者,而日本天皇差不多是社会“受害者”的角色,日本历史上并没有天皇什么不良记录。天皇作为日本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时间并不长。自公元6世纪大和国征服本州岛和九州岛的大部分地区后,天皇的权力达到顶峰。但从10世纪开始,日本经历了摄关政治、源平相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时代、江户幕府,天皇权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时间。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权。裕仁(昭和)在位时期发动了侵略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的大战。而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人人双手粘满了血污,劣迹斑斑,罪恶累累,罄竹难书!不说最恐怖的历史时期,但说中国可引以自豪的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皇帝老儿们个个也见不得人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是汉文帝;为自保,出卖杀害自己的老师兼政治盟友“清君侧”的晁错的是汉景帝;不但父子共产,还兼共妻(指妃嫔),杀兄逼父退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康乾盛世”实与百姓毫不相干,康熙年间朝廷命官腐败得一塌糊涂,而康熙帝与俄罗斯的《尼布楚条约》,创立了大清得胜割地的范例(当然中国历史上的首创者不是他老人家),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更是令人闻风丧胆!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皇帝是最荒淫无耻的最大的道德败坏者,也是最不守规矩者,既是社会规范的制定者,也是最大的破坏者!在此顺便提一下,中国皇帝还有一些光辉史。当了敌国俘虏的皇帝,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传世名言!半壁江山被人侵占百姓水深火热的皇帝,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听说百姓无粮充饥都快要饿死了的皇帝竟说什么“何不食肉糜”!为保持龙座安宁,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竟然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不予家奴”!4.统治理论日本天皇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治国理念”,日本天皇并没有给历史留下来加害者的形象。中国皇权制度异常发达,皇权制度下的官僚机构,更是发达异常。至今中国皇帝的独裁专制暴政思想在神州大地上空阴魂不散!理论指导行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皇帝一言九鼎“口含天宪”,生杀予夺的大权,全部来源于其独裁专制的思想。5.皇权的依附物历史上的日本是一个“臣大君斜的国家,几乎没有出现象样的皇权的依附物。中国皇权历史上的乱政,多起于外戚和宦官,而外戚和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食利阶层。日本天皇没有中国皇帝“六宫粉黛佳丽三千”骄奢淫欲的宫廷生活,也自然从出现过外戚和宦官阶层。当然,异常庞大的官僚阶层,也是皇权的依附物。这些都可视为中国皇帝的帮凶。结束语应该说,与天皇有关,对日本社会和现代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是明治维新,二是日本发动的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二战中的“三大邪恶轴心”之一)。明治维新顺利而成功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过渡,东西方文明的对接(当然非天皇一人之功),这牢固树立了日本天皇造福于民的形象;而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并不是日本天皇一人独断乾坤的结果,时至今日,连战争受害国也将日本对外侵略的罪魁祸首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国民自然也就对天皇的印象坏不到那儿去,也就是说,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神的地位并没有受到显而易见的损害。日本皇室成员(当然包括天皇和皇后),至今仍是日本国民争相效法的楷模,而不是令人垂涎三尺的特权阶层。反观中国,日本在百年之前的明治维新,已经成功完成了传统和现代结合、东西方文明的融合。而至今中国仍在举行小学生穿清朝官服的入学仪式,中国人民一直在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抗击“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价值观!至今皇帝在中国人眼里是“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一旦时机条件适宜,无人不想“皇”一下的,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反正是能对之说话算的人和事,无时不刻不露一露骨子里的皇权尾巴。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首当文化思想和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鸦片战争前夕的大清帝国,其GDP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结果怎样?“东亚病夫”的声望誉满全球!至于最后政权土崩瓦解灰飞烟灭,那自然是大清统治者自取灭亡!因为历史给了它多次自新的机会,是统治阶层死到临头顽固不化!说到这里,不禁又想起了孙中山先生的传世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