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好古之风,自丘而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孔丘乃中华圣贤,生而为人,自认非神非异,学而知之也。论语中孔子非常强调学习和思考,为学不止,修道不辍,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方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为学之久,为道之艰。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直立行走,直至郁郁文哉,文明礼仪,成千上万年方得成就,其间上至贤德圣君,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文明进步做出贡献,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能形成人类灿烂之文化。因此作为后来者,无不先学古人之学,然后方能发展创新,连孔丘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孔子好古,绝非迂腐守旧,食古不化,实在是理所应当,事所必然。
  
   国人常言人心不古,常有怀旧之情,岂止当下,自孔孟以来,三代以下,莫不如是。子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以前,国泰民安,礼乐昌盛,上宽下敬,所以孔子怀旧从周。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富而好礼,贫而乐道就越来越少了,文化教育跟不上,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矛盾也就越多,于是追名逐利,篡权夺位,征战讨伐,尔虞我诈也就连绵不绝了,虽历经几千年而不能治,虽物阜民丰至此而不能免,愚以为皆是文化礼教不能上达高管显贵,下至庶民百姓所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不行教化,不施德政,则民风日下,人心不古,概莫能免。
  
  
三代以上,甚至原始氏族,德教文化,断无后世发达,何以能为先贤推崇,非其官民皆知书达理,实在是情势所逼,因为物质匮乏,氏族人群必须唇齿相依、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甚至采取将财物聚集,实行原始公有制度,对于官职王位,不是权势利益,而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不选贤推圣则无法带领族群求生立命,无德无智谁敢为官?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财富的丰富,大家不必再互相依存,于是私心即起,盗心猖獗,各为其利。这也就是人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道理使然。所以俭以养德,静能养身,荣华富贵人之所欲,但欲无止境,不能以德克己,则人心永无宁日,人祸永无断绝。
  
  
历史不能倒退,我们无法穿越回到物质贫乏的原始部族,也暂时无法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因此痛苦如斯,困惑如斯,既明此理,我辈更应学习圣贤文化,自省自讼,修身养德,唯有如此,方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儒释道之文化,中外之圣贤几乎都产生于同一时代,就是因为人类在这一阶段由贫乏走向富足,时势造英雄,面对人类的灾难,先贤大德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力图救民于水火,经过千年的积淀,古人智慧已经浩如烟海。今天人类依旧没能离苦得乐,我辈仍需奋发有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自立立人。
  
  
好古而不惟古,圣贤文化泽被万世,今世之人自当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才能不坠不复之地而有美好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