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追求过程中的美——读朱以撒散文《秋日的灯盏》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日的灯盏/朱以撒
秋天来了,山野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穗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这一穗金黄注定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卸下戏装,洗去铅华,走在街市上,纯粹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一个人不能在戏台上待得太久,生活被理想化了,虚饰的成分让人忘了本质的部分,想不起戏台是临时搭起的,谢幕之后就要瓦解。
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上开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经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他们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踏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看来,只有希望不落空,眉宇间才有笑意。
一本书在春风、夏雨中展开,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画上了句号。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白日瞳孔里也跃动着两团火焰。在乡村写作,笔下透着蔬笋气,节奏也比上一个章节慢了。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态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秋风残照下的文字要比温润阳春时的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的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渐渐成为一个晚秋爱好者。从枝头泛黄到飘落,抵达地面时已呈现着冬日的节奏。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草草作一幅小品,荒率、清寒,透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是清朗的。一些被春日的繁枝茂叶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和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仍然记得在秋日里修订春日里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中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读与评】
读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秋日的灯盏》,不禁感叹,这确实是一篇景、情、理兼美的经典美文。
初读,感受景色之美。秋日来临,山风,暗影,脱离枝条的树叶,我们眼前顿时浮现典型的秋日之景。矮小的灌木丛里,翠绿的螳螂划破紫黑的浆果,我们闻到了香甜的果汁;空旷的田野上,瑟瑟的秋风摇曳着金黄的稻穗,我们看到了独立的存在;岑寂的山村里,简陋的小窗透出昏黄的灯光,我们感受到了温馨的氛围;夜半的灯火下,瘦削的文人融入联袂而起的字句,我们体会到了秋的韵味。
又读,欣赏情感之美。先生的情感含蓄地隐藏在优美语言之后,文章善用修辞来表情达意。“见不到旧日邻居”落叶,“举着带锯的刀”螳螂,“坚持到秋日的最后”的稻穗,先生借用拟人修辞来表达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和欣赏之情,对植物动物的生命过程思考与对人的思考是同样的深刻。“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先生善用比喻,将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比为灯盏,因为它们都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这些比喻都表现收获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另外,先生还用“一枝金黄”来借代“稻穗,表达对”一切美艳到了秋日都归于素洁“的感悟:将欠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丰稔人家的美好心情进行比较,表明有收获才有希望才会快乐的感悟。
再读,感悟哲思之美。先生从浆果稻穗等自然界的果实谈起,来说明生命的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而归于本真的过程;接着延伸到广义的”果实“由谷仓谈到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来说明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最后总结: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有了收获,固然令人欣喜,让人快乐;但即使达来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先生在文中说到,”伤逝“本身也有不可替代的美。我领悟,这种秋日的美,在一般人眼是寂寞,是萧索,甚至有点悲凉,而在先生眼中的秋日是安静而美好的,拥有着将生命发挥至极致的美。这是因为,秋日好比一日中的落暮之时,是夕阳无限好的美丽,是繁华殆尽,洗净铅华后的宁远,农夫则是对这一季节记忆最深刻的人,他新手播种了这一季节,慢慢等待着它抽枝拔叶,孕育果实,丰满了这一季节,喜悦了这一季节。这一季满地的金色阳光,让辛勤了这一季的农民,淳朴,善良的脸上扬起了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所以说,农民满脸沟壑的皱纹,诉说这一季的美好,而缀满枝头的金穗则摇曳着生命最极致的美好,果实的成熟是生命中最顶端,是完成生命最终使命的喜悦。
另外,先生《秋日的灯盏》这个题目也就是对这种美好最美的比喻与诠释,那淡淡的,质朴的喜悦,如灯盏发出光和热,虽不能很强烈,但能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
可以认为,本文全篇都表明了先生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追求的追问,充满了理性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