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能引领人类进天堂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球时报》1月29日刊发了刘慈欣先生的一篇文章《人类现在根本没资格去批判科学技术》。刘慈欣的《三体》早就知道,但一直没时间拜读,所以无从置喙。但读了刘慈欣的这篇文章倒想说几句,因为他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刘慈欣在这篇文章里表现了一个“科技进步”支持者的坚定立场。当今世界,“进步”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思潮。中国古人对于历史常常有今不如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表述,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有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以及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由远而近的表述。这些表述简单说都可以称之为“今不如昔论”。近代以来,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由此而扩展的社会理论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变——“今不如昔论”被“历史进步论”彻底打败。支撑历史进步论最强大的现实基础并不只是达尔文学说,而是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科技进步。
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煤炭、钢铁、铁路、轮船把英国搞得黑乎乎、雾蒙蒙的时候,人们向往进步的强烈热情并没有受到阻碍,最多只有狄更斯在那嘟囔: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电子、磁场、电话、电报把美国变得急吼吼、喘吁吁的时候,人们对于科技进步的向往甚至比以往更猛烈了。然而,当奥本海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望着巨大的蘑菇云低声喃喃:我看见了魔鬼,我看见了死神……的时候,科技进步遭遇了历史上最重大的阻力。如果说对于科技进步的阻力以往只来自于“今不如昔”的道德评判,那么这一次,它的阻力来自于科技本身。人们意识到,科技可以毁灭人类和地球。又过了不到二十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环保运动。环保运动的本质就是,科技进步自身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终于被大众真实地感受到,由此,大众从最直观的感性层面开始反思科技进步,从而成为科技进步的阻碍力量。
对于上述阻碍或反思科技进步的现象,刘慈欣在他的文章里都提到了。但他要么是轻轻地带过,要么做了过于乐观的辩护。例如对于核武器,刘慈欣说:“随着美苏冷战对峙而变得十分恐怖,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表面的生态圈全部摧毁。但随着冷战结束,人类渐渐恢复了理智,……令真正毁灭世界的核威胁变得比较遥远。”然而,反对者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反问:比较遥远是多遥远?万一呢?一万年发生一次算遥远吗?与此同时,刘慈欣面对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像当今很多进步论的坚定支持者一样相信:科技造成的问题只能靠新科技来解决。反对者同样可以反问:谁能确定新科技不会带来更大的新问题?谁能确定这个非平衡系统最终不会崩溃?
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终极命运的话题,谁都没有斩钉截铁的结论。对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来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中国国力,这没有问题。我想,刘慈欣坚定地支持科技进步,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某种程度上我也持同样立场。但在终极问题上,我觉得刘慈欣过于乐观了。
人类总有一些好事者在思考一些遥远的问题:科技进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人类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当想象中的未来科技带着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那会是天堂吗?刘慈欣说“人类现在根本没资格去批判科学技术”,那么,什么时候才有资格批判?是在奔向悬崖的路上还是在坠入悬崖的过程中?或者,科技发展的前方根本不会有悬崖?我们已经看到半个世纪以来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对于科技进步的反思乃至禁令日益增多,例如美、英等国以及国际社会先后成立“生物伦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这些机构的功能之一就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对于“科技进步”做出预先判断,从而决定推动或停止某项新科技。套用一句时髦话,我认为,人类将日益需要“把科技关进笼子里”。
注:此文2月4日刊于《环球时报》,链接在此。
我写的较长,报纸版面有限,因此有所删节。这是完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