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中国真的没有逻辑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不讲逻辑似乎已经成为共识。黑格尔说过:逻辑到中国就行不通了。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中国无科学”,而且更认为“中国无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无逻辑”。法国思想家列维—布留尔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后,知道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名词“天人感应”,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诸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都是扯淡。国内吃过洋面包的学者,远有胡适,冯友兰,近有郭沫若,杨振宁,也纷纷有了同感,摘下眼镜哀叹不已。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逻先生(逻辑)的风采中国人神往已久,然而他们来自西方,到了中国似乎都水土不服。莫非真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进入有秩序的社会后,西方诸国还处在茹毛饮血、衣不蔽体,被我们称之为蛮夷的洪荒时代。为何一夜之间,三位先生就气宇轩昂、人模狗样地挺立在中国面前?
事实上,中国早已有了这三位先生,只不过是本土的,布衣长衫,站在高山之巅,凝望着远方。中国与西方的区别在于视角不同,中国人是“远视”,而西方则是“近视”。
就逻辑而言。说中国无逻辑主要是认为中国古代迷信盛行,比如“天人感应”,星象与人事有直接关系,而逻辑则是要说明因果关系,为什么那颗星坠落了,地上就要死一个人。而中国先哲的理论好像是在自言自语,直接指出结果,没有道明原因,往往看起来又似乎是自相矛盾。孔圣人在《论语》中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曾经被人攻讦,说没有逻辑。按照逻辑,父亲如果正确就没有必要改,如果没有错误就没有必要等三年。孔子的《论语》是弟子将孔子平时的片言只语记录而成的,没有连贯性,而后人解读更是各唱各的调。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是只着意于孝道,只要三年不改父亲的路线,就是孝?抑或就是三年不改父亲的正确路线,就是为孝?这本来很符合逻辑的嘛。
谬误和迷信肯定是有的。喝符水能治病,打仗时泼狗血、祭女人便器就能致胜。就连宋代的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一个《紫姑神》的故事,信誓旦旦地说曾经见过厕神—紫姑神。宋景祜年间,太常博士王纶家里正月十五迎厕神,居然迎到了,从腰以上看是个美女,腰以下被云气所环绕,而且能够踩着云朵飞来飞去。我以为沈括不会撒谎,大概是遇到了外星人。至于星占、风水、卜筮、算卦等称之为迷信的东西,中西方皆有。迷信与科学、与逻辑只差一步,不能被证明的就是迷信,能够论证的就是有逻辑,是科学的东西。
问题在于,现在不能论证的,将来未必不能论证;现在没有论证的,未必就没有逻辑。《易经》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同一卦象有不同的解释,不能环环相扣,也不能说明原因,似乎没有逻辑。但是不是因为太复杂、太玄妙,以至于凭我们今天的智慧还不能够找到这个环呢?宇宙的浩渺岂能是几个数学公式能够解释的?《易经》或许就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也未可知。其中包含的逻辑,也许会在将来某个时期会被发现。我是深信不疑,凭我半桶水的水平,用《易经》预测彩票居然连连应验,斩获颇丰。
同样是观天象,哥白尼只看到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中国古代的先贤却发现了宇宙的变化与人的关系,尽管没有论证,事实上也无法论证,宇宙的中心究竟在哪儿。我们无法知道,人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了,人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同样是坐在树下,牛顿被苹果砸中头后顿悟出万有引力;而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则伤感“叶落惊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许上帝早已有了分工,让西方人和中国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
如果逻辑能分大小,我想中国的逻辑应该是大逻辑—大象无形,以至于西方人看不到中国的逻辑,就说中国没有逻辑。有归于无,道家认为,世界本来什么都没有,后来渐渐有了气,有了生命,生命死亡后又变成了气,自然循环,生生不息。所以庄子老婆死后他不仅不哭,反而“鼓盆而歌”,这看起来是最没有逻辑了,而恰恰最有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