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儿是怎么品出来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读诗,不喜欢人云亦云。我好怀疑,好问个为什么。我认为,读诗就像饮酒,要品就要品出自己的滋味儿来!
王之渙有首《凉州词》,其中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般的解释是,作者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感受,认为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的妙笔,但我认为这么解释纯是牵强附会,说白了就是扯蛋。试想想看,一个人在黄沙漫天的边塞,面对寂廖的孤城、沉寂的远山,此时此地此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怎么会想到黄河远上白云间呢?怪。有的资料说,“黄河”是“荒沙”的误笔,也就是说应该是“荒沙远上白云间”,要这样的话,与下面的三句所表现的意境与情感,好象还比较吻合,还说得通。
杜牧有首《江南春》,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也很牵强附会。对此,明人杨慎曾有过质疑,认为“千里”不如“十里”,也的确,俗语不说嘛“隔道不下雨”,十里的江南作者可以感受到她春的气息,一千里的江南是怎么感受到的呢?杨慎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
宋代的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他的这句诗好像被人捧上了天,这句诗之所以被人捧,全在那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先用了“到”、“过”、“入”、“满”等十来个字,都不满意,最后才用的这个“绿”字。但我觉得,春风来了,当然是春天,而春天不光有绿的色彩,还有花的绚烂、鸟的婉转,等等,一个“绿”字倒把人的想象给限制住了,所以,对这个“绿”字我实在不敢恭维。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现在通行的版本第一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单看这一句,还可以,但要和后面的三句联系起来,这句就显得笨拙、啰唆。有的版本则写为“独怜幽草涧边行”,一字之差,意境全然不同,把人写活了。如果说一切的景语皆是情语,那么,这个“行”字,无疑把人物的感情刻划得丰满而且生动了。
杜牧有首《寄扬州韩绰判官》,第二句有的版本这样写道:“秋尽江南草木凋。”这不废话吗?秋天了,草木凋零很正常。一首绝句用一句话交代这件事儿,显然不可思议。而有的版本写的是“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意思就来了。秋天了,怎么草木还没凋零呢?因为这是江南!一个“未”字,把江南的青山绿水,独特的美,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
贾岛的那首《题李凝幽居》,尽管诗不怎么出名,但“推敲”的故事却几乎妇孺皆知。其中的颔联这样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据说,用了“敲”字,是大文豪韩愈的意思。但对这个“敲”字,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不如用“推”。怎么讲呢?“月下门”很显然说的是僧人很晚才回来,用“敲”显得这个僧人很不礼貌,好像喝多了酒故意砸门,而用“推”呢,则显得僧人很有修养,知道自己回来晚了,怕惊醒打扰别人,于是,轻轻地把门推开,很自然就进去了。这多顺理成章。
杜甫的《蜀相》一诗,开头的一句,有的版本写的是“丞相祠堂何处寻”,有的版本写的是“蜀相祠堂何处寻”。前者认为,直书丞相,是因为杜甫很推重诸葛亮,尊其为正统名臣也。这种观点我感觉似乎是强加于老杜的。杜甫推重诸葛亮是不假,但杜甫更是一个严肃的诗人,就全诗的主旨看,我倾向于“蜀相”。当然,就艺术欣赏性而言,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清人赵翼有一组《论诗绝句》,其中的第三首这样写道:“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一些人认为三四句比喻形象,但我怎么看也没看出形象在哪儿?矮人看戏,知道自己矮,还不往前凑合,还在人堆里瞧人家的后背,那不是傻子吗?!所以,我认为,赵翼的比喻其实就是想当然,是闭门造车,很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