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里家长是怎样“荼毒”孩子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约是在十几年前,一次我骑车经过一条小街,忽见前面有一群人,正在向路边一巷口内张望,专注的目光是那样严肃,又满含着期待。
我的第一感觉是:出事了!紧蹬上前,只见这群人中老人、妇女居多,都不约而同紧盯着巷内一座大门。我刚要打听,只见大门一开,一群孩子跑了出来——原来是小学放学,这群人都是来接孩子的家长!
此情此景后来又不断见到,已是见怪不怪了。那天乘公交车,上去后,车久久不开。司机对售票员说:“稍等两分钟,前边‘附小’放学,车堵,过不去!”我这才注意到,如今接孩子早已升级,大多开着私家(或公家)车,马路能不堵吗?
也有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接送孩子的。那天仍是在公交车上,上来一年长妇女,领着个十来岁小男孩儿,想必是孙子或外孙吧。一上车,刚好有个空座儿,老妇人下颏一扬,让孩子坐了,自己拉着扶手站在旁边,另一只手还提着孩子的大书包,一切显的那么默契自然——我却觉得有点儿不对劲,真想说一句:老大姐,你还不把书包让孩子抱着?其实我还想说:那个座位应该你坐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变得特别金贵。车上售票员见到老人倒不大理会(有些老人确实需要有个座儿),但一见带小孩儿的上车,马上喊:“哪位给带小孩儿的让个座儿!”哪怕那孩子已经会跑了——其实,只听过老人摔骨折的,还真没听说小孩子摔坏了的。
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孩子一家只有一个,可父母加上四位老人,“幸福六加一”,真应了那句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脑袋上怕吓着。
外国人养孩子似乎不这么娇惯。一次在超市,一对洋人夫妇推着半车商品,带着俩孩子排队付款。俩孩子约摸七八岁,一男一女,一刻不停地嘻耍,在不锈钢栏杆上翻上翻下“攀杠子”。
突然女孩儿一把抓空,“咚”的一声头朝下重重磕在水磨石地上,小姑娘裂嘴要哭,可一见我注意她,马上转悲为喜,一翻身又攀上栏杆——再回头看那对夫妇俩,叽里瓜啦热烈交谈,对孩子连看都没看一眼!
我有个同事,在日本呆了多年,回来后身上还沾着“东洋气”。他有个上小学的男孩子,大概三四年级吧,每天一个人上下学,他和爱人从不接送。我们劝他说:“学校隔着条马路,多危险?”他一笑说:“一个男孩子连马路都不会过,能有多大出息?”
当然,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赞成他的说法。虽说那条马路有过街天桥,但如今的社会秩序、交通状况还是让人担心。就是爹妈放心,家里的爷爷奶奶也不干啊。
隔辈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往往是发自内心的。邻居有个小孩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总是哭着进幼儿园大门。他姥爷心疼得很,有一回把孩子送进去,自己站在铁栏杆外面,忽然痛哭失声——他比孩子还难受啊!
记得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家里孩子多,往往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家长能把一家人的衣食弄周全,已经不错了。对孩子的功课,也就是每学期期末开罢家长会,拿着成绩单问两句而已——然而摔摔打打的,我们都长大了。
现如今的孩子“享受”着家长的过多关怀,在家长而言,是尽到了心。但对孩子的成长,难道真的有利吗?家长包办了一切,上下学替孩子提书包,回家后给孩子预备可口饭菜,还要三天两头带孩子上肯德基、必胜客。至于接送孩子上各种班,更是家常便饭。有的家长还要替孩子做作业、熬夜解“奥数”题……孩子们遇到矛盾,家长更是全包全揽:因老师批评孩子而向校长告状,孩子受同学欺负,家长出面找同学或其家长算账……
家长开足马力,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用的社会关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为他们制造了一个透明而坚固的温室外壳,创造了尽可能好的条件——然而这真是对孩子好吗?
将来孩子升入大学,进入社会,您还能替他做作业或完成老板交办的任务吗?还能为他遮风挡雨,处理一切矛盾吗?如今一些大龄男女连“搞对象”也需要父母出马、陪伴,是否也是呵护过分结下的果子?
您给了他(她)无微不至的护翼,唯独没有教给他独立生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多情家长的智商,连教小鸡捉虫的老母鸡都不如啊。
去年六月初,我因主张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从初中语文课本删去,在网络及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在批驳我时,主张对孩子要进行“挫折教育”。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读读《拳打镇关西》就能实现的,若是那样,带孩子到电影院看看奥斯维辛集中营或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岂非更有效?
再说,学校也不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主体——现在的学校,连公布成绩、排个座次都不允许(这其实倒是一种挫折教育,让每个孩子接受自己制造的结果)。试问学校对学生搞了“挫折教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哪位家长肯善罢甘休?
是否施行以及如何施行“挫折教育”,这是家长的选择和权利。我又记起长跑世界冠军王军霞的一段育儿故事。她对孩子的教育是指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绝不啰嗦,一切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己教育自己。
一次孩子在饭桌上要摸滚烫的火锅,她警告说:烫,不能摸。孩子执意去摸,结果手上烫起了泡,哭了一顿。以后对冒热气的东西再也不敢伸手了。另一次,孩子攀爬带尖的铁栏杆,她又发出警告。孩子不听,结果铁尖竟扎到了胳膊上。这样的教训,当然是终身难忘的。
这才叫真正的挫折教育。不要因怕孩子受挫折,就跑到前面去替他“清水泼街、黄土垫道”!您以为自己不惜金钱、不惮劳苦,为孩子铺垫了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其实您的付出,恰恰是把孩子推到了泥沟里。将来离开您,他会寸步难行的!
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准时给孩子打疫苗、种牛痘。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就是要让他们接触一定限量的病菌,产生抗体吗?这个道理,家长都懂。为什么到了教育大事上,反而变得糊涂了呢?
您的心,可以始终放在孩子身上;可是您在发言和行动时,一定要三思啊。让孩子尽量获得一些锻炼的机会,学着自己拿拿主意,学着接受挫折,体味几回失败的滋味,让他们适当吃点儿苦、受点罪(至少书包再沉,也应让他们自己背着,哪就把脊梁骨背弯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造成的后果没人替你承担,要自己负起责任来——这绝对没有坏处!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对下一代不但要用心去爱,更要用脑去爱。唯有糊涂的家长,才只会一个劲儿向孩子嘴里塞美味,向孩子口袋里塞压岁钱,还以为是在爱他们。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呼吁“救救孩子”,我始终没看懂,不知那时的孩子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不过我们目前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却切切实实地面临着危险,不由得我们不重复鲁迅的呼吁:救救孩子!
至于农村,那里的留守儿童又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自有有识者去撰文探讨。
(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