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致死率升至第三专家教你如何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6 1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南京晨报,作者:张明 夏凡 戚在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肠癌发病率一路走高,越来越低龄化。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南京市居民结直肠癌由2017年第5位癌症死因上升至第3位,亟需引起高度重视。那么,肠癌早期有何征兆?如何早期发现肠癌?本期名家访谈,我们专访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郑雪平。
便血,肠癌最典型特征
郑雪平介绍,大家都知道大便是人体排泄的废物,但却堪称肠道健康的晴雨表,早期肠癌的蛛丝马迹就可能隐藏其中。比如,突然出现的大便变细,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典型的表现是大便变成细条状,也有的患者是呈现颗粒状;突然出现的排便习惯改变,原本已经形成的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发展为好几天才有一次,或者一天好几次,同时伴有腹痛、腹胀、消瘦、贫血,要高度警惕大肠癌。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血,可以说是肠癌的最典型特征,很多人会误以为痔疮而延误病情。两者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痔疮的血往往出血量大,呈喷射状,多为鲜红色;而肠癌引起的便血,如果肉眼可见,往往也是出血量少,且是暗红色的。如果肠癌发生在右半结肠,由于远离肛门,即使有便血也肉眼无法可见,此时需要大便隐血检测才能发现。这类患者往往消瘦,以贫血去检查,结果发现肠癌。
便血不重视,随着肿瘤的逐步增大,一步步向浆膜层侵袭,触及神经,腹痛开始出现,此时就诊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肿瘤已经进入了中期,最为可惜。为此,郑雪平提醒,一旦发现便血,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肠癌的可能。
40岁,建议做一次肠镜早筛
临床上,大部分的结直肠癌是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通过“腺瘤—癌”的顺序演变而来的,此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这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为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充足有效的时间窗。
郑雪平介绍,临床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呈现出前移的趋势,以前70岁左右高发,现在提前了10年,高发年龄段降到了60岁,最小的肠癌患者只有33岁。他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接受一次大肠镜检查。目前,肠镜依然是肠癌早发现的金标准,有条件的市民,40岁即可做一次筛查。如果发现息肉,肠镜下即可切除。为了避免息肉复发,还可以通过口服清热利湿软坚散结的中药,降低息肉的复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肠镜外,医院还推出了粪便DNA检测,特异性超过90%,如果结果阴性,肠镜检查几乎没有问题;如果阳性,进一步肠镜检查多半发现问题。这一检查避免了肠镜预约和服泻药的烦恼和不适。
当然,患上肠癌也不可怕,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距离肛门3-4厘米的早期肿瘤,也能保肛。对于已经确诊的肠癌,通过中药辅助治疗,提高全身免疫功能,降低放化疗的副作用,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远离肠癌
“预防肠癌,首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郑雪平表示。肠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高蛋白、高脂肪的过量摄入,会增加肠道负担,使脂肪代谢产物积聚产生致癌物质。此外,高糖、高胆固醇等食物的过度摄入,也就是我们俗称吃得过精,精米和白面含糖量高,可能影响血糖和甘油三酯的水平,这些因素可直接或通过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间接作用于大肠上皮细胞,加速增生或癌变;此外,喜好烧烤、腌制重口味的食品,也是致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预防肠癌亟需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膳食平衡,多食麦片、玉米、豆类、薯类等食物,以促进胃肠蠕动,多食新鲜瓜果和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与情绪也密切相关,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容易患肿瘤,平时生活中要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当然,很多人久坐办公桌前,增加了食物、内源性分泌胆酸及致癌物质在结肠中的滞留时间。有些人生活起居不规律,如熬夜、抽烟、饮酒等,都是肠癌的诱发因素。
郑雪平提醒,有肠癌家族史的、有肠道息肉病史的都是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