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样学习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17 02: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名轲、字子车(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孟子是鲁国贵族的后裔,他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曾就学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他崇尚孔子大力倡导“仁义”,他继承和推崇孔子学说,因此与孔子被合称为“孔孟之道”,他本人被儒家学派尊为“亚圣”。
他曾游说于齐、宋、魏诸国20多年,但被认为“迂阔而疏于事情”不被采纳。晚年回邹国从事教育工作,他认为“得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受时代限制的他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他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民主思想的话。
孟子提出人性善说,《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半是孟子所说,孔子没谈到人性善恶的问题,认为人性相近,因“习”而有差异。孟子这一学说引起两千多年的争议。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所以异于禽兽者”,从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说,有一定积极意义。
孟子在文学方面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气势充沛、言简意赅、语言犀利,尤其长于比喻:如“举一羽与舆”“折枝与挟泰山”对比鲜明。他的寓言“缘木求鱼”“揠苗助长”都喻意深刻,其文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在学识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显然和他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的教子故事流传很广:
孟子三岁丧父,家境不好,靠母亲辛劳为生。但孟母有很好的文化素养,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人。孟子小时侯贪玩好动,初起家在郊区靠近坟场的地方,孟子就和其他孩子学“丧葬之事”;后来孟母搬进市镇,邻居是个屠户,于是孟子便学着杀猪游戏;再后来孟母搬到学校附近,孟子便开始学习了……为了教育好孩子,孟母几次迁居,确实在育儿方面下了大功夫。不过一般人家恐怕没有这种决心和条件,也不一定有此必要。但这些措施使我们认识到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时就可以提高的,对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初孟子上学也象其他孩子一样不认真。一天,孟子从塾馆早退回来,母亲问明原因后一气之下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母亲告诉孟子:人的学习和织布一样,如果不坚持学习就会中断……孟子受到很大触动,向母亲认错: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孟子在母亲的督促下,逐渐走上了刻苦学习之路。
可见,对人的教育不是件简单事。
孟子谈过一些对学习的主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孟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主张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他反对“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样三心二意、断断续续是学不好的。
他主张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称之为“自求”“自得”认为人只有自己想学、自己努力,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三、他也主张读书要思索,要有批判精神。他说“全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古代能较早的提出这种观念,防止人们人云亦云、本本主义,是很了不起而有意义的。
四、孟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磨练作用,他说:“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经过种种磨练、锻炼,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才能增加各种本领,担任起大任……
他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培育人才之道;反之,如果事事顺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经过风雨,犹如“温室的盆栽”是经不住狂风暴雨考验的。所以谋求自身发展的人都应当在生活实践中去积极磨练自己,万不可贪享乐、求安逸而误了自己的一生。
从以上情况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孟子的求学之道,让我们从中借鉴也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