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和觅珠人》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2-1-27 1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1-27 1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蚌”和“珍珠”是一对为历来的文人骚客所吟咏诵唱的意象,若别人写来容易落入怀才不遇或无可奈何的窠臼,但陈敬容没有走别人习惯的思维之路,她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第一次在蚌的珠和觅珠人这两个意象的关联中开掘了深刻的人生与哲理的意蕴,即通过珠在蚌壳里积聚力量,等待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她热切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早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为之倾心的“绝唱”,“沧海明珠”的意象在中国人的民族审美心理中已成为美好情感的积淀。陈敬容以现代人的复杂意识,在传统情感吟唱的基础上,试图在蚌中之珠和觅珠人两个意象的关联中开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意蕴,即从“一粒沙窥见一世界”(禅语),一时一地启示到无穷。另外,“珠”这一意象亦折射出陈敬容人生态度的另一面:珠虽然期望“给予”这种主动的行为,但却处于被动的地位,它须等待觅珠人的出现,在此之前它是寂寞无助的。虽然珠和觅珠人的关系是确定的,但两者的意象与内涵又是不确定的。无论象征爱情等待还是暗喻人生抉择,都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显示了某种限制,正如诗人曾取名默弓,琴没有弓无法奏出音乐,弓似乎主动,但却并非琴本身,它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这首诗写于948年春,诗人身处黎明前夕的上海,它象征了诗人很深、也很美的心境。诗人经过艺术的升华,把这心境升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珠和觅珠人已经成为蕴涵很深的象征意象。诗人在两个意象的关联中暗示了一种个人与时代、个人和伟大事业的关系。她宁愿“给予”而非“苦苦的沉埋”,她懂得这“给予”不是轻易的抉择,而是要认清真正的价值。也许一个人最美好的价值就在这毅然抉择之后的“投进”中得到了实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